馮鳳友 楊桂菊
摘要: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對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策略
作者簡介:馮鳳友(1964-),男,河北廊坊人,廊坊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楊桂菊(1964-),女,河北廊坊人,廊坊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語文教學與高校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35-0013-02
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血脈,是高職院校的精髓和靈魂,是構成高職院校辦學實力、活力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是完成培養高技術人才目標的需要。
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和特征
(一)校園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基本內涵以外,還有自身的界定。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群體性文化,是長期形成并為全體師生所認同的校園精神、校園制度和校園文化氛圍,是特定環境中人為創造、逐步積淀形成的富有個性的群體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精神信念和審美情趣,是學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也是學院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1]
第一,物質文化。校園物質文化是學校教育、科研和生活所面對的物質條件和環境,是校園文化的物態形式,它包括校園建筑、校園雕塑、校園綠化美化、環境衛生及教學、科研、文化、生活設施等。
第二,制度文化,也稱管理文化。即學校各種規范化、經常化的規章制度、組織結構、社團組織等。它確立高職院校的主導價值取向,體現著學校管理的內在要素,是校園精神的反映,對師生具有規范和制約的作用。
第三,精神文化,即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深層結構,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它是描繪人們生活方式的非物質文化,是指導和統攝全體師生的價值觀念,目標宗旨、道德規范、行為模式,而以校風、教風、學風所體現的一種文化現象。這些無形的客觀存在構成了校園意識的整體,表現為士氣、氛圍、傳統,影響著每一位師生。[2]
(二)校園文化的特征
1.從校園文化的氛圍看,它是一種微觀文化,這種微觀文化要受到社會宏觀文化的影響。
2.從它的作用來看,它是一種中介文化。社會的政治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通過校園文化這個中介滲透到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
3.從它的形式看,它是一種活動文化和環境文化。校園文化大多以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社團文化、非正式群體活動以及校園環境表現出來,它帶有很強的具體、形象、生動性和趣味性等特點,真正體現了“寓教于樂”。
4.從它的內容看,它是一種休閑文化。它能適應各種年齡的人的需要,起到調節精神的作用,它具有很強的靈活性。[3]
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類型
第一,知識型文化。包括政治文化、倫理文化、學術文化等,通過課外閱讀,舉辦講座,召開討論會,辯論會,寫作文藝作品和科研論文,開展小發明、小創造,進行技術咨詢和社會實踐,這些突破了單一的、平面的、封閉的教學模式,能培植更廣泛的興趣,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
第二,娛樂型文化。包括生活文化、藝術文化、體育文化等,通過組織看電影、電視、唱歌跳舞、彈琴下棋書畫、打球滑冰、旅游野炊、上網、開展體育活動,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和美化心靈,使理想、道德情操受到陶冶,激化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服務型文化。學生通過參加勤工儉學,從事文化、科技、法律等咨詢、家教、承包工程、辦公司,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服務意識;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創造能力,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推理和判斷問題的能力。
第四,環境文化,指以校園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為載體的校園文化現象。
第五,精神文化。指通過行為準則,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等蘊含和表達的一種精神。
第六,制度型文化,又叫規范型文化。對師德規范、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校園文明條例等一系列制度賦予了文化色彩。把精神要求和集體規定有機結合起來,使師生感到校風無處不在,無處不有。[4]
第七,活動型文化。學校以活動為載體,以活動教育人,影響人。通過開展科技、文體、公益等活動,來凝聚精神,樹立正氣,引領學生朝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向發展,成為高素質的人才。
三、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對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發展、社會社會服務起著重要作用,更影響著高校自身的改革、發展和穩定,從教育部在全國高職高等院校開展的五年一輪評估工作來看,合格學校主要看條件建設,良好學校主要看制度或機制建設,優秀學校主要看文化建設。可見文化建設在高職院校建設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了。
1.校園文化建設關系到學生職業定向教育。高職院校的學生進入學校之初,往往對所選擇的專業和將要從事職業的認識和評價都不夠全面、不夠成熟、不夠深刻。因此,高職院校應強化對學生的職業定向教育,使學生有明確的學習動機,端正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較快形成科學的職業觀。要達成這個目標學校除了通過組織系統的職業定向教育,還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建設在強化學生職業理念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把個性發展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著重培養學生對學校、對職業的情感。
2.校園文化建設關系到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校園文化能為職業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通過校園文化建設能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基本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通過職業道德教育教材、職業道德教育課,向學生進行系統的公民道德標準的灌輸;另一方面,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等,使學生的職業道德建立在廣闊而堅實的思想基礎之上。同時,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塑造學生的職業性格。
3.校園文化建設關系到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校園文化可以對包括知識、情感、體質、應變力、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內的職業能力產生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創造、創新能力,首先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和開拓精神。校園文化能創設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環境,及時傳遞新的信息,廣開渠道,為學生施展才華、創新探索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其次是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目前,由于發展的時間不長、條件不具備,更多的實習實訓只能在校內進行。我們可以從培養學生掌握必備的職業能力的要求出發,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相應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在校內實習基地的小環境里形成一種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其間不僅可以提高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從中感受到將來所從事職業的生產節奏和應具備的工作態度及合作精神。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而且能在走上社會后較快地適應實際工作。
四、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
1.準確定位,長遠規劃。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準確定位,長遠規劃。目前,一是要按照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要求,明確校園文化建設的定位,努力營造與高職院校地位、特征相適應的校園文化氛圍。二是要著眼長遠,規劃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和實施措施。校園文化作為附屬于學校的一種亞文化,在不同的高職院校應該有不同的特色。因此,要提高校園文化品位,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就必須立足長遠,規劃好校園文化建設,并將其納入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逐步實施。
2.構建完美的校園文化體系。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科學的教育發展觀為指導,在物質、精神、制度三個層面上,從制度文化、學術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行業(職業)文化等方面,構建校園文化體系。為此,一是要堅持人本思想和科學管理相結合,建設體現人本思想、科學規范的制度文化。二是要堅持職業和專業發展的不斷整合,建設三級平臺有機結合、機制創新的高職教育學術文化。三是要堅持師德與師風并重,建設德高為師、學高為范和誠信、嚴謹、善誘、靈活、高效的教師文化。四是要堅持自由與紀律、個性與共性的協調統一,建設個性完美、人格健全的學生文化。五是要堅持有形感染和無形感染滲透和結合,建設和諧、優美、高雅、向上的環境文化。
3.搭建有效的校園文化載體。搭建有效的校園文化載體,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第一,搭建課堂教學載體。課堂教學在傳授科技知識的同時,也必然反映學校的校園文化特質,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既可以擴大校園文化的影響力,又可以收到“雙育人”的效果。第二,搭建學生社團載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為廣大學生提供一個展示、鍛煉、提高、發展自己的舞臺,也為其實踐興趣、愛好,擴大交往開辟了一個廣闊的天地。第三,搭建校園環境載體。優化校園環境建設,提升育人環境的品位,是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校園文化滲透到各個角落,小到一句簡單的標語,大到校訓、校歌,都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引導和約束作用。第四,搭建信息平臺載體。以學報、校報、廣播、網絡、電視臺為主要媒介的校內信息平臺,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體現校園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第五,搭建社會實踐載體。以專業技能的校外實習和學生社團的社會活動為主體的社會實踐平臺,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可以了解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貢獻社會,不斷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第六,搭建組織機構載體。健全的組織機構是抓好校園文化建設的保證,校園文化建設要靠院校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配合才能完成[5]。
總之,高等職業教育既然在辦學理念、目標定位、辦學機制、教學過程、質量評估等方面與普通高等教育有差異,又不是中等職業教育的自然延伸,因此,校園文化建設必須符合自身特征,形成個性鮮明、內涵豐富的高職教育特色。
參考文獻:
[1]梁靈潔.構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五大“閃點”[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07(459):71.
[2]曾川江.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J].科技信息,2007(27):507.
[3]王繼輝.淺談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九江職業技術學報,2003(3):51.
[4]許振興.從和諧社會視角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構建,教育探索[J].2007(10):21.
責任編輯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