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安樂 李麗霞
摘要:本文以1990-2008年刊登在國內9種外語類核心期刊上的關于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的102篇文獻為研究材料,回顧了我國近20年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現狀。研究表明:(1)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在數量上有顯著上升趨勢;(2)研究內容和研究規模呈現出多視角、多學科、多元化的特點;(3)研究方法步入質化量化相結合的成熟發展階段;(4)研究對象不平衡,以大學本科生為主。文章最后探討了我國外語學習動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預測了動機研究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內容;研究規模;研究方法;研究對象
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107(2009)06-0117-04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對語言學習者個體差異的研究逐漸成為二語習得研究的熱點問題,而學習動機是語言學習者個體因素中最具能動性的因素之一。其中Gardner等人基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是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的主導模式。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從社會心理學、生理學、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視角,對外語學習動機進行了深入地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并提出了重要的動機模式。其中,更多的研究基于學校和課堂教育環境,為此,動機研究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成為一個研究的焦點。[1]我國對學習動機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理論和實證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正如國內學者周璇指出:目前有關動機研究存在著諸如研究方向的覆蓋面相對狹窄,概念界定不明確,研究手段單一和簡單化等問題。[2]本文擬對近20年來我國外語學習動機研究進行系統分析,全面回顧我國近20年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現狀,探討我國外語學習動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預測動機研究的發展趨勢,為今后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與借鑒。
一、研究方法
筆者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的“文史哲輯”和“教育與社會科學輯”專欄中,分別以“外語學習動機”和“二語學習動機”作為關鍵詞或主題進行檢索,檢索范圍為1990-2008年間外語類9種核心期刊:《外語界》、《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學刊》、《國外外語教學》、《外語教學》、《外語研究》、《現代外語》。所選9種外語類核心期刊,具有全面性、權威性、代表性、前沿性。為了確保文獻統計的易操作性和準確性,只選取了其中與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直接相關的文章,排除了碩士、博士論文、會議通訊等。經過逐一研讀并對其進行分類、整理,選取了其中的102篇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以下標準進行分類以展開相應研究:
1.按年限:1990-2008年以縱觀研究的發展態勢。
2.按研究對象:非英語專業在校本科生、英語專業在校本科生、高職類學生、其他,以了解研究在對象上的傾向性。
3.研究方法和手段:(1)非材料性研究;(2)定性與定量或者兩者相結合的實證性研究。實證研究方法包括:a.使用單純問卷還是問卷與測試訪談等結合;b.研究樣本:小樣本研究還是大規模的區域性或全國性研究;c.數據收集時間:橫向研究還是縱向研究;d.統計方法:簡單的統計方法(簡單的頻率、均值和百分比等統計數據)還是復雜的統計方法(運用t瞭ests相關分析、回歸分析、方差分析等分析統計方法)。
4.文獻類型:(1)綜述性文獻:對國內外有關學習動機理論的介紹,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理論觀點;(2)理論分析及應用類文獻:只提出研究框架沒有用實證性的數據加以支持。即在國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如提出動機理論對外語教學的意義;(3)實證研究類文獻:通過實驗研究,(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或兩者相結合)支持自己所提出的觀點。以此推知研究內容上的基本態勢。
二、結果與討論
(一)研究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
從數量上看,研究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研究成果不斷涌現(見圖1)。由于我國對學習動機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相對起步較晚,早期的研究以介紹國外研究成果為主,處于理論探討階段。[3]進入21世紀后,研究呈現迅猛發展的趨勢,近5年最為活躍。僅2004-2008年所發表的文章數目就占了20年總數目的一半多。可見,有關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已越來越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
(二)研究對象
從研究對象上看,我國外語學習動機研究主要以在校本科生為主,尤其側重于理工科院校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占58%,高職院校學生,占15%,英語專業學生,占13%,也有極少數以非英語專業研究生,高校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女大學生及高中生作為受試者的調查研究,在研究對象的分類中歸為其他(見圖2)。造成研究對象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教師的科研意識強,并且容易獲得國外最新外語教學動機的研究成果;高校科研條件比較成熟;多數問卷在某些外語學習者(如剛接觸外語的小學生)的群體中展開時可信度不高。以上均是造成我國動機研究對象涉及范圍不平衡的阻礙因素。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從表1可以看出,研究方法和手段呈現出多元化、理性化和規范化的趨勢。從早期的以介紹性、理論探討性、綜述性為主,發展到目前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非材料性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現代范式。在過去的近20年中,非材料性研究占論文總數目的41%,而定性、定量或兩者相結合的研究占59%,說明研究方法基本朝著定性、定量或兩者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實證研究的手段還不夠完善。研究基本以小而詳的樣本居多,在所有實證研究中占77%,然而跨省、跨校的地區性和全國性的大樣本研究很少。從調查手段來看,雖然以單純問卷調查方式為主,但調查趨勢已明顯朝著問卷與測試訪談等結合的方法發展。從調查研究跨越的時間限度看,大部分研究著眼于橫斷的靜態研究方法,即在某一時間點進行研究和觀察英語學習現狀、外語學習模式和具體學習動機的發展水平。采用縱向動態研究的不多。統計方法朝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研究設計和數據處理手段的復雜程度大大提高。從早期的以頻率、均值、百分比等的簡單統計到諸如因子分析方法(高一虹等2002)、t-test(文秋芳2001;高一虹等2002)、典型相關分析、多元回歸分析等復雜的數據統計方法的運用。[4]
(四)研究內容
在研究內容上,國內研究在近20年實證性研究顯著增加,占67%(見圖3)。與此同時,綜述介紹類的文獻正逐步減少,如2004年就沒有此類文章。由此可見,我國對于國外理論的引用和借鑒已經進入相當成熟的階段,接下來應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在國外的理論基礎上建立起自身的理論體系或是將國外理論與國內教學實踐相結合的問題。
1.綜述性文獻。從11篇綜述類文章中可以看出大多數文章是對國外有關學習動機理論的介紹、引進,主要圍繞學習動機的定義、分類、影響要素等問題展開。
縱觀文章,從中可以看出,對于學習動機的定義眾說紛紜。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持不同的觀點。盡管對其內涵的解釋著眼角度不同,但有幾個組成因素是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即外語學習動機應包括:(1)學習這種語言的目標;(2)在實現這一目標中所做出的努力;(3)這種努力的持久性。對于學習動機的分類,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分類,但經過梳理、歸納最常見的動機分類包括:(1)融入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2)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3)深層動機和表層動機;(4)任務性動機和結果性動機。[5]
2.理論分析及應用類文獻。在理論分析及應用類文獻中,研究以學習動機與外語教學的關系為主。近年來,隨著動機研究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成為一個研究的焦點,越來越多的文章開始結合動機理論、動機模式,討論學習動機的激發及動機模型在教學中的應用問題。秦曉晴探究了動機理論研究及其對外語學習的意義。[6]
3.實證研究類文獻。我國有關外語學習動機的實證研究大多循著經典及擴展模式的路子,探索動機對學習成績的促進作用,以及動機與其他影響成績的學習者因素之間的關系。在有關“動機”的測量中,多包括行為層面的動機強度或努力程度,有的還包括目標清晰度、動機類型等變量。[7]近年來還出現了借鑒擴展模式框架對諸動機變量之間復雜關系的研究。還有對學習動機動態本質的研究。[8]
此外,就動機內容本身的研究而言,近年來有了突破性的進展。(1)秦曉晴,文秋芳通過建立動機因果模型獲得對動機內部結構和諸多變量之間復雜關系以及復雜動機過程的全面了解。(2)高一虹等通過一系列研究,探討了中國本土情境下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類型:學習動機類型與自我認同變化的關系;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關系;以及個人因素對動機類型的影響。
三、問題與思考
我國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最初的引進和介紹國外理論逐步發展到基于我國教學背景下的深層思考。總體看來,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存在某些不足。
首先,研究內容上存在不足,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國內對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大多遵循著動機理論的經典模式和擴展模式的套路,研究動機對外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影響,或是動機與其他學習者因素(如觀念、策略等)之間的關系;卻很少見到將學習動機作為一個單獨的研究項目,更深入地研究其內部的結構和各種內部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的相關論文。今后我國學者可結合中國本土環境在研究中創新并對給我國外語教學以啟迪。
其次,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太完善。最近20年的有關實證研究雖然已采用一些新的測試方法,但還是以問卷調查的方法為主。而且問卷測試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問卷設計是否合理科學;被試者提供的答卷是否真的客觀公正;所提供的數據是否充分可靠有說服力。今后的研究可以以此為突破口,在測量工具上做到科學,準確,制定出能真正反映中國學生學習動機的測量量表。
第三,從研究對象上看,只是針對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方面的研究,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對其他學習群體的研究較少。今后可加大對其他研究對象(如,中小學生,幼兒外語學習者,遠程教育的學習者或廣大非在校英語愛好者們)的研究。全面的研究可以應用于我國的外語教學,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四、結語
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的最終目的在于指導外語教學實踐,促進教師更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我國的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在過去的20年里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在研究成果的應用、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等很多領域仍存在很大的空間有待于我們的開拓與深入。外語學習動機今后的研究重點是:(1)研究的視角應投向更新的領域。例如從時間的角度考察動機過程。動機過程框架中的動機效用和主要影響因素并不是已經十分完備,一些成分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課堂表現予以補充。(2)研究成果的應用上應多下功夫。今后的研究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外語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尤其是接受普及教育的廣大中、小學生)培養和激發學習興趣和動機。(3)學習動機調動起來后,新的知識點經過高層認知過程消化、吸收并儲存進學習者大腦。因而,在知識的輸入和輸出過程中,學習動機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領域仍然是一塊尚未開發的沃土,需要廣大研究者和教師共同耕耘。
參考文獻:
[1]王曉旻,張文忠.國內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分析[J].外語界,2005(4):58-65.
[2]周璇,饒振輝.二語學習動機研究的方向問題[J].外語界,2007(2):39-43.
[3]楊連瑞,張德祿.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高一虹,程英,趙媛,周燕.英語學習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的關系——對大學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語研究,2003(1):60-64.
[5]劉東樓.外語教學中動機問題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2002,23(4):58-62.
[6]秦曉晴.動機理論研究及其對外語學習的意義[J].外語研究,2002(4):74-79.
[7]文秋芳.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律與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33(2):105-110.
[8]李楠,吳一安.任務特征與學習動機研究[J].外語教學,2007,28(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