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瑩瑩
摘要:地方農業院校的學生主要來自農村及邊遠地區,生源質量相對較低。由于經費緊缺,大部分地方農業院校無法滿足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新模式所需的硬件配套設施,這勢必影響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在客觀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大學英語教師運用新的教學模式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對于提高學生聽說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地方農業院校;大學英語聽說能力;提高策略
教育部在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要求中指出:“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可見,大學英語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對于生源主要來自農村及邊遠地區的農業院校來說,如何在網絡多媒體環境下滿足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改革的要求,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大學英語聽說現狀及制約因素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束縛和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本應側重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大學英語聽說課堂上,卻過分突出教師的面授作用,忽略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實際需求。此外,10多年來英語學習的積累并不能使學生熟練掌握相關的英語知識和靈活應用英語,相反,多數學生只能做到對書面英語的閱讀與理解,而在聽說上卻無所適從,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聾啞”學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許多學生步入大學后無法在短期內實現身份和角色的轉變。他們習慣了高中階段“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無法適應大學的教師引導法。學生的學習方法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沿襲傳統的學習模式。因此,自主學習觀念相對淡薄。
其二,“聽得少”和“開口難”是學生無法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主要原因。聽是說的基礎,說是聽的推動力。地方農業院校的學生主要來自農村及邊遠地區,生源質量相對較低。由于英語基本功不扎實,如語音語調不夠標準規范、詞匯和句型結構不夠準確、閱讀和朗讀不夠分量等,學生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羞于在同學面前表達,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心理負擔,形成惡性循環,從“開口難”演變為“不開口”。這種情況使教師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更無法提高他們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
其三,部分教師對所授內容的背景文化知識介紹不夠,加之學生的自學能力有限,勢必會降低學生對所聽內容的理解。一方面,會影響學生上聽說課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還會影響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使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都非常被動。另外,在傳統的聽力教學“三部曲”模式(聽錄音——對答案——再聽錄音)中,教師是主體,是動態的,一“灌”到底;學生是客體,是靜態的,被動接受知識。這樣,教師就無法活躍課堂氣氛,也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二、英語聽說能力提高的策略
1.教學評估
教學評估是教師獲得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和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考慮到農業院校學生素質普遍較低、基礎相對薄弱,各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本校的評估方案。河南農業大學從學校實際出發,通過5年的網絡多媒體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的實踐,確定的評估辦法為形成性評估占40%、終結性評估占60%。其中,形成性評估主要包括課堂測試、學生自評、學生互評、課堂活動參與、課外自主學習等;終結性評估主要指學期末的期終考試,其中聽力占20%,口語作為考查科目以百分制記分,并對學生公示結果。
2.課前準備
新生入校伊始,教師就應明確告知學生英語教學中師生角色的變化及雙方所承擔的不同角色: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者”,而應該是導演、指揮者、組織者,是“為學生學習提供便利的人”;學生則要采取自主式的學習模式,尤其針對大學英語聽說教程的學習。
教師在學期初就要讓學生意識到課前準備的重要性。英語聽說課包括聽力和口語兩個部分。第一,學生應知道聽力課已完全擺脫了傳統的聽力教學“三部曲”模式,一個小時雖不長,但涵蓋內容豐富,且知識含量高。教師會針對一個單元的內容進行答疑,和學生一起探討疑難點,并結合本單元內容自擬測試題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第二,一個小時的口語課為學生充分展示自我提供了舞臺。課堂活動的形式多樣化,有分組活動、個人陳述、小組辯論等,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對英語實用性的把握,為未來的實際運用奠定基礎。
3.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
學生習慣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從開始的大組活動逐漸過渡到小組活動,直至個人活動。給學生表現的自由尺度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不斷放寬,直至最后完全交由學生自主安排課堂活動。由于地方農業院校的學生基礎相對較差,筆者認為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安排聽力和口語的時間搭配。
在聽力課堂上,教師可以全面革新枯燥乏味的傳統聽力教學“三部曲”,使學生在VOD教室進行自主聽力學習。當學生有困難和疑問時,教師要及時給予幫助和解答。同時,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就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展開討論,分享學習經驗。
多媒體教學方式要求圖、文、聲、光、色集于一體,可以很好地完成聽力課的教學要求。然而,在影像資料的選取上,教師要嚴格按照教學計劃慎重選取與所學單元緊密相關的內容。在口語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切合實際的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教學要求,口語的練習也應講求形式多變和內容新穎。讓學生從開口說英語到自愿說英語,首先就要培養其興趣。
在口語課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開口說英語,同時鼓勵學生不怕犯錯誤,幫助其克服心理障礙。教師應要求學生記錄自己的得與失,及時向同學和教師請教,不斷追求進步。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課堂活動,定時對教師和教學進行評估,這樣教師既可以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又可以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課后自主學習
學生在課后的自主學習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過程,既關系到學生的最終評估成績,又關系到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的提高。
充分運用VOD教室進行自主學習。學生要按照教師的要求做好課前預習,到VOD教室自主學習,預習下次課程內容,準備課堂上的單元測試題。由于課堂主要是以答疑、訓練和測試為主,因此學生要安排好自主學習時間,這個過程同樣也需要教師加強監督和管理。
合理利用多媒體有聲資料。針對地方農業院校的現狀,筆者推薦VOA的Special English作為聽力強化教材。經典的英文電影可以從視覺和聽覺上刺激學生對英語的敏感性,因此學生還可以通過英文電影更好地了解西方的風土人情,從而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豐富英語第二課堂活動。大學生活的多姿多彩主要是通過形形色色的第二課堂活動體現出來的。英語歌曲大賽、英語辯論賽等節目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又可以增加其自信心,提高其全面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為將來英語的實際應用打下基礎。
三、結語
現代多媒體技術教學環境從根本上擺脫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實現了英語綜合應用的動態化、經常化、多元化以及教學模式的個性化、自主式、參與式,我們應當把握時機,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教學平臺,將“聽”和“說”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為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創造一個有利的、科學化的教學平臺,為地方農業院校營造一個獨特的英語聽說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王一普.新教學模式下的大學英語聽說課授課教師角色定位及角色轉換[J].外語界,2005,(4).
責編: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