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勤
摘要:高職院校只有不斷深化改革,勇于創新,積極探索產學深層次結合,大力推行學分制,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強化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增強學生的就業實力,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關鍵詞:職業素質;學分制;創業能力;個性化成才;評價體系
隨著全球一體化和經濟區域化的發展,知識的更新與產品升級換代不斷加快,面對市場多樣的崗位需求和新經濟的挑戰,高職院校只有定位于“就業有優勢、創業有能力、發展有基礎”,大力培養學生的就業素質,才能使學生實現充分就業。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還不強,社會上“重普教、輕職教”“重研究型人才、輕技能型人才”的現象仍很突出。為此,高職院校只有不斷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勇于創新,積極探索產學結合的新途徑,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一、搭建“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結構,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
目前很多企業在招聘員工時,除看重應聘者的專業知識外,更看重應聘者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畢業生需要具備較為寬厚的知識基礎和多方位的就業轉換能力。高職院校專業劃分過細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就業適應性,也限制了學生就業后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高職院校應搭建“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結構,以全面素質與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突出崗位技能訓練的特色。
二、深化校企合作,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
近年來,高職院校積極探索產學結合、校企深層次合作的途徑,在產業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許多高職院校與行業中的龍頭企業紛紛合作成立二級學院或職教集團,依托地方優勢產業,不斷拓寬產學合作辦學渠道,使職業教育獲得較快發展。
成立職教集團后,高職院校不僅得到多家企業注入的大量辦學資金,能在校內開設各種獎學金、獎教金等,還能借助企業運作模式,把實習基地延伸到工廠車間,把車間建在校園內,實現企業和校園的“零”距離接觸。當然,與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相比,我國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還受到體制、政策及人才培養目標等一系列相關因素的限制,需要借助社會、政府及教育部門的力量來進一步推廣集團化、產業化等辦學模式。因此,政府及各地教育部門應充分發揮各行業組織的資源、技術、信息優勢,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產教聯盟,在實訓基地建設、土地劃撥和稅費政策上向職業院校、企業等用人單位適當傾斜,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牽線搭橋的作用。
三、完善彈性學習制度,積極推行學分制,促使學生個性化成才
職業教育在學科知識教育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職業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而不同職業崗位群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差異,有的需要有較強的科學文化知識做鋪墊,有的則需要進行動手操作能力的強化訓練。這種職業要求的差別決定了高職教育學制的靈活性和教育培訓形式的多樣性,即按照不同職業及其崗位群的差別,學制該長則長,該短則短。因此,在規范基本學制的同時,應給不同專業一定的余地,讓學校和學生有一定的選擇權。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都已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例如:義烏工商學院規定,國際貿易系的學生只要拿到職業資格證書,相應的課程成績就可以被評定為優秀;旅游系的學生一旦被旅行社聘用,就可以帶團出去工作;凡被企業雇用從事短期工作的,只要不影響課程學習,學校均“綠燈”放行;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每獲得網上信譽度的一顆鉆即可被獎勵兩個學分,通過提升電子商務信譽度,學生同樣可以畢業。這些舉措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優勢得到較大發揮,真正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
四、推行學分獎勵制度,提高學生的學習驅動力
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他們對技能掌握的熟練程度,高職院校還可以采取學分獎勵制度。如對學習難度較大的理論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訓課程,可以把考核成績分為A、B、C三個級別,獲得優秀級別A的學生在拿到該課程基本學分的同時,還可被獎勵1學分;相反,考核得C的學生在得到基本學分的同時還要被減去1學分。而學生通過各種專業技能等級考試或職業技能資格認證,在省部級或國家組織的各種技能比賽中獲得榮譽證書,在省級以上單位開展的素質教育、素質拓展活動及社會實踐評比活動中取得優良成績的,均可被獎勵學分,可以替代某些理論課程(分層教學)的等值學分。
學分制可以增強各專業之間課程的相互融合滲透,拓寬學生學習各專業知識的空間。例如:會計專業的學生有可能選修《市場營銷學》《商務談判》等課程,而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有可能選修《家具設計》(室內設計專業)《食品營養與衛生》(生物工程與食品加工專業)或者《汽車裝潢與養護》《汽車檢測與維護》(機電專業)等課程,靈活性、寬學科的知識結構將為學生今后的職業定位提供更為開闊的技能選擇,激勵學生增強學習動力,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伴隨著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增大,重視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增加實踐活動,使實踐教學正規化、制度化,已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學生的“第三本護照”是創業能力。比如:中南民族大學要求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都要體驗開網店,并將網上創業納入課程考核體系;武漢大學允許學生休學創業,并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基金,增設創業課,組織專家、教授編寫創業課教材,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創業;義烏工商學院設立了“創業園”,出臺了《學生勤工助學實施辦法》《關于鼓勵與引導學生創業的若干規定》等制度,不僅為學生提供創業工作室,免收房租、水電費、網絡費用,聯系物美價廉的貨,專門配備創業指導老師,還為學生挑選信譽好的物流快遞公司,積極引導學生創業。
五、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隨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由傳統的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轉向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高職院校對人才的評價標準也應由學校自主考評轉向由社會、企業考核認證及學校考評三結合,評價標準應涵蓋公共知識及綜合素質能力、相關專業知識及職業能力、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評價內容綜合化。工學結合模式下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僅要涵蓋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要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習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現代職業人的各種素質要求也納入評價指標;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成果和收獲,還要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職業信念、價值觀、生活態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評價,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是評價主體多元化。目前,企業招聘人才的理念正在由過去招聘“最好的”轉向招聘“最好用的”。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也應兼顧行業、企業、社會對人才的衡量標準,通過廣泛收集來自社會及企業對人才職業能力的評價信息,力求調動行業、企業共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積極性,強化對學生專業技能考核的真實性、準確性,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能夠充分就業。行業評價是將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標準作為評價學生、實施教學考核的依據,學校將相關職業技能知識點穿插滲透到專業教學和技能實訓中去,使學校教學與行業要求相一致,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企業評價則采取反饋式,即由企業對學生頂崗實習情況、績效完成狀況、職業道德修養、就業觀、對企業的忠誠度等作出具體評價。學校借助完善的職業崗位測評體系,獲取學生畢業后的成才建檔跟蹤資料,以及同行企業對同類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接受率、認同感的數據測評,通過對比分析,尋找本校在綜合教學實力上的差距,以調整教學方案。
三是教學質量評價由偏重于量的標準轉向量與質的標準并舉。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教學評價都側重于以考試分數作為考核指標,實際上,對專業技能的實訓考核應采用質的評價方式,如檔案袋評價法、蘇格拉底研討式評價法、答辯法等。尤其是表現性評價法已被許多發達國家廣泛采用,即在一個真實或者仿真的環境中,讓學生完成一項具體任務,教師對學生在完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知識技能的掌握水平等進行綜合評價和判斷。這些量與質并舉的評價方式,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進而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黎明.關于專業和課程的標準化建設[J].職教論壇,2007,(1).
[2]張延忠,林士璇.建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管理體系的實踐[J].職業技術研究,2007,(32).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