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崢
摘要:單向度的決策模式使我國現行的大學生就業政策單純突出了決策者和社會優勢群體的地位,而忽視了就業機制對大學生、學校、家庭及用人單位等主體需要的回應性。重視多元化社會生活中各層次主體的需要,重視決策的公平和有效性,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已成為政府在大學生就業政策決策過程中的重要價值選擇。
關鍵詞:大學生;多元化;就業政策
政府以其所擁有的國家教育權力為基礎進行教育資源分配,對教育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進行調控,這些是政府行使權力的需要和責任。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上,政府是市場運行的監管者、協調者和服務者。提高人才資源的流動性和配置效率、保護受損利益群體、維護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是政府治理的目標。
一、大學生就業機制中政府與市場的職責劃分
在高等教育發展方面,政府一方面發揮著引導和調節市場機制的作用,使之符合社會發展的宏觀需要;另一方面消除市場調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在市場不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和時候發揮作用,力求體現學生求學公平、學校選擇公平、學生就業公平的要求。在社會轉型期和利益結構多元化時期,政府能否兼顧到利益受損者的利益,將直接關系到一項制度變革能否順利完成。與政府力量相對應的則是市場在大學生就業中的導向作用。一般來說,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手段正在發揮著積極作用。作為人才資源市場的一種,大學生就業市場是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進行雙向選擇的重要場所,也是引導畢業生調整擇業期望值,合理優化社會人才配置,實行公開、公正競爭的場所。但是,與一般勞動力市場和人才資源市場不同,大學生就業市場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和就業時間相對集中性的特點。因此,客觀分析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特點是保證規范的市場機制健康運行的充分條件。
二、現行的大學生就業機制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政策必須充分體現公平性和有效性,這是避免人才資源配置不平衡、利益受損群體存在等現象出現的根本途徑。然而,由于單向度的決策模式和社會優勢群體在決策過程中的影響,我國現行的大學生就業機制運行過程中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市場導向下的大學生就業機制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市場資源配置和使用的不平衡。從地域來看,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發達地區,而廣大農村及邊遠貧困地區則嚴重缺乏。多數大學生畢業后愿意到高校、科研單位、國家機關去工作,而不愿意到民營企業就業。這種不平衡還表現在專業間的需求不平衡,應用專業和熱門專業的社會需求較大,而一些傳統專業和帶有明顯行業特色的專業的社會需求相對不足,這是市場利益驅動導致的結果。二是市場導向下的大學生就業機制出現了“高投入、低回報”的狀況。由于大學畢業生的高人力資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會、家庭、個人的長期人力資本投資,勞動力市場的任何波動都會影響人力資本投資,并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一般來說,大學生人力資本投資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心理成本三個方面。從收益的角度來看,人力資本投資可以給投資者帶來經濟收益和文化收益,具體包括較高的收入、豐富的精神生活等。所以,現行的大學生就業機制運行過程中出現大學生就業難、對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有消極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雖然大學生就業難不會阻止個人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的趨勢,但沒有達到最好的人才配置狀態,對社會和個人來說都是人力資本的浪費。三是現行的大學生就業機制下利益受損群體的利益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兼顧。從整體上講,現行的大學生就業機制運行中,女大學生和一些“冷門”專業學生是直接的利益受損者。這一群體在接受教育的基本投入的花費上與其他大學生大體相當,卻僅僅因為在性別或專業上的區別而引起了在人力資本收益上的巨大反差。這樣的現實不但會影響學生個人和家庭在高等教育投入上的積極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要正視并切實解決大學生就業機制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解決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市場導向與市場滯后之間的矛盾,政府必須在多元化視角下發揮公共政策的導向作用。
三、多元化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政策建議
1.打造人才資源的統一平臺
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人才市場主要有教育系統的大學生就業市場、人事部門的人才市場、勞動部門的勞動力市場。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社會中介單位舉辦的不同層次和規模的招聘會。雖然就業市場呈現多元化,但是就業市場之間的溝通不夠,就業信息難以充分發揮作用,網上資源的開發利用嚴重滯后。所以,政府建立全國統一的就業信息平臺可以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優良有效和對稱的信息,使大學畢業生降低獲取信息的成本,捕捉符合自身專業和特點的有用情報。建立全國統一、有序的畢業生就業的大市場,樹立大資源觀,打破“全國性資源”與“區域性資源”的界限,努力實現人才資源運用的一致性,是提高政府效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市場的人力資源配置效率的需要。政府應出臺針對性措施,拓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和擇業的空間,建立并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
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和戶籍管理制度是打破大學生就業市場分割的有效方式。由政府組織與協調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等,可以消除就業者的后顧之憂,減少人才自由流動的限制。未來的戶籍制度改革應逐步放寬戶口遷移的限制,以具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穩定的職業或生活來源為基本落戶條件,并逐步剝離各有關部門附加在戶口管理上的諸多行政管理職能,還戶口管理以本來面目。可以說,打造人力資源的統一平臺是滿足全社會多方利益主體需要的重要基礎。
2.全方位扶持大學生創業
在宏觀經濟相對低迷、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政府應在大學生創業導向以及拓寬市場準入門檻上做文章,以創業帶動就業。因此,創業障礙和限制的消除以及創業激勵的促進對工作崗位的持續創造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在政策上對大學生創業給予了不少扶持,如在金融貸款、稅收繳納、企業運營方面提供了不少支持。各地政府為了扶持當地大學生創業,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法規,而且更加貼近實際。
與此同時,大學生有創業熱情,但由于經驗欠缺、能力不足,創業成功率明顯偏低。因此,政府聯合企業或社會培訓機構加強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而創業能力的培養也應貫穿高等教育的整個過程。在創業教育方面,我國只有部分高校而且才開始起步。很顯然,我國對大學生的創業激勵和創業教育仍要走一段漫長的路程。
3.把就業指導納入整個高等教育過程
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發展是在教育主管部門的不斷推動下進行的,目前僅停留在畢業環節的擇業指導上。其具體表現在政策解說、信息發布、技巧指導三個方面,在時間的安排上也僅停留在雙向選擇時期的擇業指導上。這說明就業指導還處于安置就業階段,對學生的潛能開發、職業發展規劃和決策能力提高都很少涉及。大多數高校缺乏對就業指導工作的全局考慮和總體安排,就業指導工作功能單一、內容狹窄,在對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引導以及對職業判斷、選擇能力的培養與職業道德教育等方面著力較少,因而難以適應當前就業形勢的要求。
就業指導是幫助大學生實現“從學生到社會人”角色轉換的橋梁。要真正確保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長效性,高校與地方政府除努力實現“充分就業”的目標之外,還要在整個高等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學會認識自我、評判自我、認識職業領域,以幫助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生涯、順利進入職業領域。
多元化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制定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大學生就業,除需要大學生就業政策本身的改革,還需要體制的優化和各項相關政策的扶持。因此,把大學生就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發展目標內,對于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兼顧各方利益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曾湘泉等.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瞿振元.“十一五”期間高校畢業生就業趨勢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5,(6).
責編: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