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旦旦 陳 湘
會議概況
2009年5月14日至15日,由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和香港職業訓練局主辦的“2009職教發展國際論壇”在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隆重舉行。此次論壇共有220多位職教專家學者參加,其中國外代表33人,他們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地區。會議期間,代表們觀摩了“廣東技師杯”數控技能邀請賽,并參觀了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的工業中心。
論壇由大會主席、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院長王樂夫教授主持。論壇的主題是“交流國內外職業技術教育經驗,‘展示教育與職業、‘職業與技能成果,促進合作與發展”。
此次會議共收到論文一百余篇,并將部分論文擇優匯編成《職業教育發展理論與實踐(2009)》,作為職教發展國際論壇論文集系列之二。這些論文不僅反映了研究前沿與熱點問題,還對來自第一線的實際問題做了理性思考和分析,有相當的前瞻性和指導性,集中體現了職業教育改革與創新精神。
會議主題
本著“合作、進步、成功”的宗旨,代表們圍繞“教育與職業”、“職業與技能”、“職教師資培養”、“行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等四個論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形成了豐碩的學術成果。
(一)教育與職業
德國佛萊堡技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Roland Schone教授作了名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即德國區域教育與職業訓練相整合》的主題報告,可概括為四部分內容:第一,介紹了佛萊堡技術大學的主要概況以及與東亞各國合作的相關項目。第二,詳細介紹了目前德國的教育發展趨勢。人口統計顯示,目前德國的小學生人數與1989年相比減少了一半,這必將使各級學校面臨招生困難,因此,面向年輕人或是老年人所開展的終身學習成為必要。其中一個舉措便是在一個區域中建立教育網絡,把所有的教育資源和設施聯系起來實現共享,同時將職業培訓融入終身學習當中。他提到2009作為歐盟的改革與創新年,德國也將在職業教育方面促進改革與創新的發展。第三,Roland Schone教授,介紹了德國的職業教育現狀。他說,德國大部分的職業學校、技術學院都是向小學生開放的,并向農民進行繼續教育,成人教育中心為老年人提供具有實際意義的課程,這和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第四,闡述了2009~2012年德國聯邦政府就教育與科學的發展計劃,即在三年內以每年200萬歐元的啟動基金支持德國的30個城市和鄉村,使職業教育得到全面普及。他在演講的最后還展望了今后與中國進行相關合作的可能性。
教育部職業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長余祖光教授在其《增強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吻合度》的發言中強調了三點:提高“吻合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提高“三個能力”是提高“吻合度”的根本途徑;政府宏觀調控、公共服務是提高“吻合度”的必要措施。他指出,《2007年中國培訓發展報告》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們的職業教育在數量和結構上與社會需求的吻合度偏低,2007年在10個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中,最熱門專業占了8個。在論及提高“吻合度”的根本途徑時,他談到要提高“三個能力”:提高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能力;提高專業的基礎能力;提高學習者生涯規劃和自我適應能力。在提到如何提高“吻合度”的必要措施時,他提出,首先要及時提供技能人才供求情況的信息;其次是綜合運用政策工具,宏觀調控供求結構,保障專業群建設最低標準的財政投入;再次,加強學生的職業指導和就業咨詢服務。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院長王樂夫教授作了《廣東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與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和培養》的主題報告。他向與會代表介紹了廣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除了支柱產業穩步發展外,信息技術工業、汽車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日益顯現的商業和服務產業也成為廣東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指出,職業教育對于產業發展和社會和諧尤為重要。就業是民生之本,每個就業者都應該有從業之技能。職業教育是以就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育,是重技術、重技能、重應用的教育。根據2004年和2007年的數據,他詳細分析了中國目前高技能勞動力的結構現狀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及技能人才現狀,闡述了職業教育中所存在的企業社會責任、教師質量、實訓條件等問題,并結合學校的教育實踐,闡明了學校的定位與培養目標。
(二)職業與技能
香港職業訓練局作為此次論壇的主辦方,由副部長潘秉匡教授出席并作了《兩地職業教育交流與體會》的主題演講。他著重介紹了香港職業教育的發展史以及與內地的合作,并總結了經驗。從中可知,香港的職業教育多效法英聯邦國家,強調工學結合,以就業為導向,既有學歷又有資格,以外向型及國際化為定位。與內地合作的范疇包括合作辦學、人才培訓、學生交流和訂單培訓。在總結經驗時他提到,與內地的合作要克服由于職業教育體制上存在的差異而帶來的矛盾,比如學分互認銜接問題。他表示,香港在產學合作、校企合作、“雙師型”教師等方面經驗較內地豐富,可在內地現行及未來的職教改革中做出貢獻。
英國威爾士大學的John F Poulton教授介紹了英國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的概況。他告訴與會者,英國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將要面對的挑戰有:與來自工業產業的變化應聯系得更緊密;評估系統必須注重應用與結果,使畢業生得到相關的知識和技術;除了要提供當前工作所需的技術外,還要使他們獲得能勝任其他工作所需的技能;必須為正在工作的人們提供更多的再培訓機會,同時使學生具有繼續學習或是終身學習的能力。
加拿大約克工商管理學院院長Louise Bockner及顧問Sandy Bozak介紹了加拿大的公立和私立職業教育情況。她們首先從整個加拿大教育體系說起,介紹了高中后教育,然后分別從公立和私立教育角度來闡述現行體制。加拿大目前約有1000余所私立學院提供職業教育,其中開設了信息技術、醫療保健、貿易等專業。她們以約克工商管理學院為例,描述私立職業學院不僅提供某個特殊工作領域中的核心職業課程,同時也開設一些基本技能課程,如社會科學、英語語言與交流等,為學生今后發展打下基礎。
菲律賓拉古納技術大學校長Ricardo A.Wagan教授介紹了該國的職業教育情況。在菲律賓,職業教育主要分為五個方向:貿易技術或產業教育、農業教育、商科教育、漁業教育和物流教育。他告訴與會者,拉古納技術大學正在發展一個階梯教育項目,即在兩年時間內學生經過相關課程的學習獲得學士學位。
(三)職教師資培養
陜西省教育廳職成處李明富處長作了題為《試論健全覆蓋城鄉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基本模式》的發言,他將基本模式劃分為四個層級:第一層級是省會城市圈,優質資源密集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第二層級是市級職業技術學院,由三位一體來構架;第三層級是縣級職教中心,主要負責技術推廣和擔任資源信息中心;第四層級是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它是實用技術培訓的主要平臺。
英國哈德菲斯爾大學Lyn Hall教授作了名為《教育明日的專家》的主題報告。她希望能探索出一種培訓,可以滿足一名有能力、有較強適應力、自信并能靈活應對各種問題的職業教師的需要。她以非洲研究為例,提出如何培訓職業教育教師的問題。她認為,學生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發展并融合他們的教育學和專業知識,鼓勵運用開放的、批判的方式去計劃、教學和評估,在職業訓練中注重培養關鍵知識和技能,鼓勵從實踐中獲得學習等方法,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這為我國職教師資培養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國際項目中心主任蔡錦平教授作了題為《“教學工廠”南洋理工學院應變之道》的發言。他首先介紹了新加坡的職業教育現狀,并以該校為例,介紹了在校內建起用于教學的模擬環境即“教學工廠”的情況。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全面提升專業技能;對于教師來說,可以實現從授課到實踐到自我提升。“教學工廠”管理試行的是企業化管理,通過國際質量認證,各個系部實行系主任以及經理負責制,它不僅給予教師教學附加值,也給予學生學習附加值,而且促進了學院與企業的合作。這為我國實習實訓、校企合作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
澳大利亞高登技術學院Lynne Warner教授回顧了澳大利亞職教培訓體系中教與學的主要特色及進展情況。她在報告中指出,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與培訓具有很強的產業主導特征和國家質量保障,其目標除了使學生能順利進入勞動力市場外,還兼有再培訓和為勞動者更新各種技能的功能。在實踐中,澳大利亞的職教培訓具有促進學生積極和獨立地學習,開發多種課程,建立學校與企業間有意義的關系,滿足成人學習者需求等特征。
(四)行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美國南卡羅林納學院聯盟Randy B. Clark教授向與會者展示了通過模擬演示教授自動化編程項目。在介紹基本原理之后,他通過模擬操作,演練了用計算機經過編程、指令、操作等程序生產出高質量并適應世界需求的產品的過程。
新加坡工業自動化協會副主席Raymond Tay作了《建構技術和能力》的主題報告。他將教育與培訓置于產業時代和信息時代進行對比,指出在信息化產業高速發展的知識社會,工作分工將比以往更細、更靈活。
來自企業界的代表、菲律賓Systemteknik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Francis V.Arcenal博士在陳述了目前菲律賓各行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狀況及職業技術教育現狀后,向與會代表介紹了與各職業院校間的合作項目,并誠摯表達了今后與中國各院校的合作愿望。
亞龍科技集團董事長陳繼權以《從企業對人才和創新的需求看職業教育》為主題作了報告。他首先剖析了當前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和方向,接著從產業角度談人才培養及職業教育的問題與對策。他提出,要加強實訓基地建設,以“做中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職業教育要通過教育思想、體系、內容、方法、手段的創新來培養高素質人才,發現學生的價值,發掘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陳繼權先生以其富有激情的演講贏得了與會者的熱烈掌聲。
與會代表普遍認為,此次論壇內容充實,層次和規模較上屆有所提高,更富國際化,學術水平更高,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論壇的舉辦為職業教育學術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有機會進行交流與學習,為今后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職業教育發展理論與實踐》編委會.職業教育發展理論與實踐[C].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2]孫琳.21世紀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取向[J].職教論壇,2004,(4).
[3] Knight, B. and Mlotkowski.P. An overview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Australia and its links to the labour market,Australian Government, NCVER, 2009.
作者簡介:
史旦旦(1963—),男,浙江寧波人,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等職業教育管理。
陳湘(1983—),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200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等職業教育管理。
(本欄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