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學院課程安排的特色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學制為三年。第一、第二學年學習基礎課程,第三學年學習專業課程。課程安排采用雙軌制,即每一學年的課程分為兩個獨立的學科組合,學生亦被分成兩組,同時修習各自的學科組合。一個學期后,兩組學生交換學科組合。例如,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分為機械學科與電學科,一組學生先學習機械學科課程,有工程數學、工程力學、制造技術、工程制圖/CAD制圖、材料技術、學期項目1(有關機械類的簡單項目)、互補學習1(相當國內的選修課),共計420學時;另一組學生先學習電學科課程,有工程數學、電工、模擬與數字電子、通信技能、計算機編程、學期項目2(有關電類的簡單項目)、互補學習2,也是420學時。一學期后互換,完成第一學年的課程學習。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課程安排具有以下特色:(1)教學工廠。南洋理工學院根據教學工廠的理念編制課程。學生在三年的學習中,猶如處在一個大企業的各個部門,既接受完整有效的理論知識教育,又接受來自教學工廠的行之有效的實踐技能培訓。工作與學習融合在一起,通過有關活動讓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多元化、多層次的實際工作環境中,既可為學生提供一個完善、有效的學習環境和過程,又可培養學生的群體協作精神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核心教學與發展活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做到“源于企業,用于企業”。(2)理論與實踐兼顧。學院前五個學期的課程安排都是理論學習與項目設計相結合,可使學生在一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環境里完成自己的學業。(3)根據市場及科技發展迅速調整課程。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能夠根據專業信息、工業界及企業伙伴的反饋、專業講座及課程、國外信息及工業項目的信息及時調整課程,確保有關課程與工業的發展需求相吻合。(4)課程項目模塊的靈活性、適應性好,組合能力強。學生除學習本專業必修的課程外,還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選擇某一方向的技術或科目學習,高年級學生還可跨專業選擇課程。
與我國高職院校課程安排之比較
(一)課程架構比較
南洋理工學院之所以可以采用雙軌課程安排,與新加坡的教育體制有關。新加坡的教育在小學五六年級就開始加強語言教學,把小學生分為英語+高級母語、英語+母語、基礎英語+會話母語等幾類;中學階段學習的學術與技術課程,相當于我國的數理化課程,通過“O”水準會考(相當于我國的中考)后,才能進入理工學院。因此,南洋理工學院第一學年就可采取雙軌課程安排。而我國部分五年制高職院校在第四年才開始分班交叉學習,原因是有大量的文化課教學,在第一、第二學年無法交叉設置課程。我國的九年義務制教學已完成必要的基礎教學,初中會考后,已經達到了新加坡的“O”水準的水平,所以理論上無需在職業院校設置大量的文化課程。
南洋理工學院根據專業要求將主課與輔助課嚴格分開。例如,機電一體化專業三年主課、項目與輔助課的總課時比例為10.4∶2.6∶1。各學期的課程結構情況,第一學期的學科組合1中,主課程為工程數學、工程機械、制造技術、工程制圖、材料技術,共330學時,項目設計為60學時,輔助課程為30學時。學校開設的輔助課程指互補課程,可以是法語課、日語課等語言課,也可以是營銷類課程,還可以是體育運動隊、文化藝術團、創新學會等。該學期的主課程、項目、輔助課程的學時比例為11∶2∶1。第一學期的學科組合2的主課開設工程數學、電工、模擬與數字電子、計算機程序,共330學時,項目設計為60學時,輔助課程為30學時,學時比例也是11∶2∶1。
如果用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標準衡量我國部分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專業的課程,其主課、項目和輔助課程的學時比例,第1學期為16∶0∶17,第2學期為16∶0∶14,第3學期為16∶4∶18,第4學期為16∶19∶18,第5學期為18∶15∶14,第6學期為16∶15∶14,第7學期為0∶30∶10,第8學期為0∶30∶8,第9、第10學期為實習。
(二)課程設置比較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課程是根據不同專業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的,課程結構合理。南洋理工學院的機械、電氣及計算機課程的課時比例為690∶600∶225=3∶2.6∶1。我國部分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專業的機械、電氣、計算機課程的課時比例為938∶1380∶140=6.7∶9.8∶1。
我國部分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專業是根據本地的經濟發展,從宏觀需求上考慮課程設置,因為我們無法詳細采集企業對課程的需求。但是無論從宏觀還是從微觀出發,機械、電氣與計算機課程的比例是由生產實際對生產者的技能要求決定的,即生產者既要掌握機械運作的相關知識,又要掌握電氣、計算機控制操作能力。由此看來,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的機械、電氣與計算機課程設置是比較合理的。
(三)課程內容比較
南洋理工學院的課程內容、教材編寫、教學進程是以項目為主線,按由淺入深、螺旋漸進、理論與項目相結合的原則展開的,教學內容隨項目的變化而不斷更新,使學生更易于接受,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我國部分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專業教材內容的編寫沒有統一的主線,有的以教學設備為主線,有的以理論知識為主線。相關課程的內容不能相互溝通,有的出現重復,有的出現空白,有的出現脫節,導致知識點紊亂,內容不連貫,學科之間不相關,學生學習難以掌握系統知識,出現畏難和厭倦情緒。
(四)課程教學方法比較
南洋理工學院的專業理論知識教學與項目教學是各自獨立進行的,而我國部分高職院校的專業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技能訓練是采用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方式實現的。
對我國高職院校課程安排之借鑒
(一)借鑒項目課程安排的方法,繼續采取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我國與新加坡兩國國情不同,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同。新加坡對教育的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5%,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得到多家企業在資金、設備、技術及科研項目等方面的直接支持。因此,可以用教學工廠的理念進行課程管理。而我國對教育的投入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目前,職業類院校與企業尚缺乏具體緊密的結合,學校對企業技術更新的情況了解不多,對企業所需技術人才的技能要求了解不透徹,因此課程設置及課程內容顯得籠統、模糊、空泛。雖然許多學校生源已達到南洋理工學院的生源水平,但仍不可能運用項目為主線的管理方式進行全部課程的管理,但是我們可以運用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課程模式,采用項目任務的管理方式組織教學。
(二)接觸先進設備和儀器,培養未來的工程師助理
南洋理工學院不僅有學生制作的項目,還有工業項目。學生有機會與教師一起動手參與廠家提供的試驗計劃或產品開發,有機會使用先進的設備和儀器,有機會參與從設計、測試到交貨的全過程。我國的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不多,因此應努力與企業建立聯系,逐步了解企業的需求,為企業提供操作型人才,與企業聯合進行產品設計,在逐步溝通的過程中深化合作,為企業培養未來的助理工程師。以江蘇無錫地區為例,其經濟發展狀況及技術水平已與新加坡接近,而且無錫地區已完成了從初級制造業向高新技術和外包服務業的轉型,企業需要的人力資源也從體能型人員轉向體能—智能相結合的綜合型人員。職業技術院校的培養目標必須適應本地區經濟轉型的需要,培養的學生應是既能管理好設備、又能學習掌握現代技術的知識型人才。
南洋理工學院在培養助理工程師方面卓有成效,其原因在于該校有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科學的、切合實際的、實用的課程管理方法,其中課程架構與課程設置值得我們借鑒。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我國的高職院校必將有所作為,為本地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生產方式做出新的貢獻,使高職院校成為培養助理工程師的搖籃。
參考文獻:
[1]萬偉,吳永軍,秦德林.新課程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馬文生.以就業為導向,芻議職業學校課程設置[J].河南農業,2009,(6).
[3]何玉龍.高職院校職業技能課程設置優化的探索[J].教育發展研究,2007,(2B).
作者簡介:
劉雪雪,江蘇省無錫市機電高等職業學校副教授,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校機電一體化專業負責人,主要從事單片機、可編程控制器、計算機等機電專業的教學。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