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建
近年來,“預就業”實習成為一種全新的實踐教學方式。“預就業”實習一般是在學生離校的前一年,把畢業生組織到用人單位邊頂崗實習、邊完成畢業設計、邊接受用人單位的考察。“預就業”實習解決了畢業生就業的盲目性、流動性問題,使學生更加了解企業,增長了知識和技能,同時“預就業”實習也節約了企業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預就業”實習學生的人身意外傷害狀況
“預就業”實習制度雖然具有各種優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學生在“預就業”實習期間人身意外傷害事故的處理。由于學生實踐經驗不足,操作技能生疏,某些學校及用人單位對學生缺少基本的安全教育和指導,導致學生在“預就業”實習過程中人身意外傷害事故時有發生,這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也成為高職院校組織實習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
現階段對“預就業”實習期間學生人身意外傷害事故的處理及法律依據
對學生“預就業”實習目前沒有專門的法規進行規范,沒有處理學生實習期間意外傷害事故的明確依據,更沒有對實習學生人身權益進行特殊保護的法律法規。
相反,在現行法規或司法解釋中,對實習學生人身權益保護不力的一些間接規定卻比較多。首先,根據《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實習學生或者“預就業”實習學生被認定不具備勞動者的條件。既然不是勞動者,實習學生在實習期間受到意外傷害的時候就無法像普通勞動者那樣申請工傷認定,致使很多學生無法得到賠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十二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這樣,就把在校學生排除在勞動關系之外。其次,各省、市出臺的關于工傷方面的規定也把大學生實習排除在外,如吉林省的《關于處理工傷認定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就認為,在校學生到用人單位實習期間遭受事故傷害不屬于工傷。再次,地方法院在司法實踐中也出臺了不利于學生意外傷害保護的規定,如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保障監察、工傷認定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十六條規定:“在校學生到用人單位實習期間發生傷亡事故的,不屬于《工傷保險條例》工傷認定的對象。”這些法規、解釋對“預就業”實習學生是相當不利的。因為實習學生的意外傷害如果不能被認定為工傷的話,只能按照一般民事侵權進行處理,那么只要勞動者對損害的發生存在過錯,自己就要承擔相應責任。而“預就業”實習期間的人身意外傷害,多數情況下都是由于學生技能不過關、經驗不足造成的,一旦把“預就業”實習學生排除在工傷認定之外,則意味著學生要對自己的過錯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將對學生十分不利,也十分不公。反之,意外傷害事故一旦被認定為工傷,則不管學生有無過錯,即使學生違規操作,學生也可以得到全額的賠償,與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享有的保護一樣。正由于這些不利的規定、解釋,在司法實踐中,實習中受意外傷害的學生維權艱難。據調查,在實習過程中受到過不同程度傷害的學生,最終決定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僅占13.9%,而86.1%都因種種原因放棄了自己的權利。①因此,現階段對“預就業”實習學生意外傷害事故處理的法律依據及司法實踐都不能令人滿意。各界也廣泛呼吁要加強對實習學生人身權益的保護。
“預就業”實習學生人身權益保護與意外傷害事故的防范
保護“預就業”實習學生的人身權益,有效預防及處理意外傷害事故,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完善學生“預就業”實習立法我國應盡快制定大學生“預就業”實習條例,通過專門立法來規范“預就業”實習活動,如規定最低報酬標準、意外傷害賠償、教育培訓等各項內容。在“預就業”實習單獨立法之前,可以采用以下措施:第一,由教育部出臺規章,擴大《學生意外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的適用范圍,明確學生“預就業”實習期間的意外傷害事故參照《學生意外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處理。這種方法較容易操作,但在實踐中較難得到司法部門的支持,有可能流于形式。第二,由教育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或司法部門協商,請求出臺相關的立法解釋或司法解釋以擴大《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鑒于“預就業”實習的特殊性,學生實習時間較長,至少半年甚至接近一年,學生完全與用人單位工作人員一樣工作,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從事實習單位的生產業務,已經與一般勞動者無異,建議明確“預就業”實習的學生可以適用《勞動合同法》。這種方法需要多部門進行協調,程序較為復雜,但效果會比較好,有利于實施。當然,從長遠看,隨著“預就業”實習人數越來越多,對學生實習進行專門立法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強烈,立法部門應當順應潮流,盡早出臺相關法規,保護學生實習期間的合法權益,特別是對實習期間學生人身意外傷害提供法律保護。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加強管理,提供政策支持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高職學生“預就業”實習的管理,建立科學的包括“預就業”實習教學計劃安排、用人單位選擇、實習過程指導、實習考核、實習安全防護、實習緊急情況處理等方面在內的“預就業”實習管理體系。其次,主管部門應為高職學生的“預就業”實習提供政策支持,如為實習學生設立意外傷害保險,讓學生在“預就業”實習過程中享有意外傷害保險的保護,如同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享有工傷保險保護一樣,平等地尊重生命和健康。我國的部分地區,如武漢②、青島③等已經制定了相關政策,強制為實習學生購買意外傷害保險。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盡快建立起實習學生意外傷害強制保險制度,保障實習學生的人身權益。
高職院校提高法律意識,保障學生及學校的合法權益高職院校應當在以下環節注意保障“預就業”實習學生的權益。第一,學校、實習學生、用人單位三方應該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簽訂完善的實習協議,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在法律對實習學生意外傷害事故處理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以當事人的約定為準。因此,學校應當與用人單位在實習協議中明確意外傷害責任分擔原則。用人單位一般都要求僅對實習學生非因自身過錯,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發生意外傷害負責,這與用人單位對正式勞動者承擔的法定義務有天壤之別。如前文所述,工傷認定不考慮勞動者自身過錯,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而實習學生卻要對自身的主觀過錯負責,這將導致學生得不到應有的賠償。因為大多數情況,造成意外傷害的學生自身也有過錯,一旦簽訂了這樣的實習協議,用人單位很容易免責。很多高職院校由于法律意識不強,再加上現階段尋找“預就業”實習單位時所處的弱勢地位,往往被迫接受這樣的條款,致使學生權益受到損害。鑒于學生在“預就業”實習期間主要由用人單位管理,建議高職院校在訂立“預就業”實習協議時應當把握責任分擔的底線,一定要主張“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因工作原因發生的意外傷害由用人單位負責”。第二,一旦發生實習學生意外傷害事故,學校應當通過法律途徑處理,充分闡述學生“預就業”實習的特點,爭取在司法實踐中取得法院的支持,判令由用人單位承擔工傷責任。在司法實踐中,已有判例把實習階段的學生與用人單位的關系認定為勞動關系,發生的意外傷害認定為工傷,④從而充分保障了學生及學校的合法權益。
高職院校應完善“預就業”實習管理,建立規范的“預就業”實習制度首先,學校應設置專門的實習管理機構,全面負責和協調實習學生的各項管理工作,加強實習管理的制度建設,如建立健全實習管理檔案制度、建立實習管理教師巡回檢查制度等;其次,學校應當建立用人單位評估體系,從用人單位的資本狀況、人事管理制度、企業信用、生產安全等多方面對用人單位進行評估,選擇規范的單位安排學生“預就業”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