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企業從人力資源戰略需求出發,提出相關人才數量和質量要求,與相關職業院校訂立人才培養合同,共同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計劃的一種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可以充分發揮雙方各自的資源優勢,達到互惠互利,培養符合企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的統一,既保證了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和發揮所學知識,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目前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企業參與度不足的表現
“訂單式”人才培養對于企業來講,即是機遇,也是挑戰。經過實踐檢驗,職業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并不是完美無缺,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和不足,還需要進一步磨合。其中“企業參與度不足”是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一)企業權利和義務有待進一步明確
一方面,企業不理解“訂單培養”的內涵,僅僅是為響應政府開展校企合作的號召,或是跟風趕時髦,盲目地去搞“訂單式”人才培養。這些企業往往在前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由于沒有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有了問題也只能是遇事協商,走一步算一步,當問題逐漸增多,矛盾不斷激化之后,前期的熱情也開始消退,合作中的問題就只能不了了之或者以不愉快的結果收場,導致兩敗俱傷。企業損失了投資,學校浪費了精力。
另一方面,當企業與學校簽訂訂單合作協議后,在具體的訂單實施過程中,企業并沒有嚴格按照協議內容實行,協議中的承諾大打折扣,或者干脆不兌現。例如,協議上規定企業要在學生的實習實訓過程中派遣一定數量的高級技工輔導。在具體操作中,企業卻沒有派遣相應數量的高級技工或者只是派遣了幾名普通的熟練工,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實習效果和學校的教學進度。這些都導致事實與“訂單”不符,使“訂單培養”成為空話。
(二)企業沒有參與學生選拔
企業重視員工的招聘,但是往往忽視訂單培養學生的招生工作,殊不知這些學生就是企業將來的員工。所以,也應該把招生納入企業的人力資源工作中,把招生當作招聘工作的延伸。在招生過程中,企業與學校各有分工,企業著重于考察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學校著重于考察學生的智力因素。現在,企業不積極參與學生的招生工作,而全部由學校承擔,等于企業喪失了人力資源篩選的主動權。
(三)企業對學生缺乏企業文化滲透
企業往往把心思花在學生的知識技能培訓上,重點考慮如何使學生學到與企業崗位要求相適應的專業技能,卻往往忽略了對學生做事風格和企業辦事流程的強化教育。企業在“訂單式”培養模式的課程設置上,在實習實訓的方式上,都應該利用校企合作辦學的有利條件,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教育,使學生潛移默化地認可和融入到企業文化氛圍中,自覺地成為企業的一分子,實現由學生到員工的轉換。企業不重視在培養過程中的企業文化滲透,也就體現不出“訂單式”培養模式的優勢。
(四)企業沒有參與學生評價和結果反饋
企業往往把學生的考評工作推給學校,也沒有重視整體培養效果的評估工作。其實,企業作為“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最終受益者,也應該是這種培養模式的主要策劃者。企業應該積極參與培養效果評估工作,根據培養過程中的反饋情況及時調整策略,發揚優點,糾正缺點,使這種培養模式越來越完善,長期為企業的人才戰略服務。企業不積極參與對培養效果的評價,只會使“訂單式”培養成為一次性買賣,企業“訂單式”培養之路也會越走越窄。
提高企業參與度的對策
(一)明確企業自身的權利和義務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系統之間的“聯姻”,如何保證訂單培養的順利進行,是雙方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作為企業一方,首先要從意識上明確自己在訂單關系中的地位以及自身的權利和義務。
首先,企業在“訂單式”人才培養中具有制定人才培養要求的權利。“訂單人才”是要進入企業工作的,所以,企業要根據自身發展的需求提出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這也是“訂單”的培養目標。其次,企業有權對最終不符合要求的“訂單”說“不”。校企雙方都要對訂單過程和結果進行合理的考評,企業有權不錄用那些不合格的“訂單人才”,這樣有利于激勵雙方對訂單關系的監督和管理,有利于保障“訂單人才”的質量,也有利于維護雙方培養“訂單人才”的權益。
權利是相對于義務而言的。企業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最大義務就是參與。參與不是走過場,搞形式化,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就是要求企業全過程的參與,明確并承擔自己的義務,尤其是學生的實習實訓和最終的考評就業。企業有義務與學校共建實訓基地或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并安排高級技工協助學校教師指導學生的實習,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最后,企業有義務參與“訂單人才”的考評和安排就業,這也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最終目的。
(二)確定人才需求,參與招生過程
在中職學校開展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生源主要是中考落榜生。在我國,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技術能力不強的,是不是意味著“訂單人才”的招生就無需任何篩選,只要文化成績夠了就可以想來就來呢?答案是否定的。中職訂單培養的是企業需要的第一線技術工人,既然有限定,就有要求,有要求就要進行適當的篩選。首先,就要根據一線技術工人的特殊要求來篩選適合這一工作崗位的學生。其次,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通過面試或者其他方式篩選適合企業特色的學生。通過兩次有目的的訂單人才篩選,最大限度地統一中職“訂單人才”的規格和標準。
在高職院校開展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的高考落榜生和部分通過單考單招進入高職院校的中職學生。這樣,兩類不同的學生一旦只是通過成績來選拔,進入高職院校的同一個訂單專業后,就會出現很多差異和矛盾。例如,進度差異和重復學習等等。為了避免差異和矛盾,提高訂單培養的有效性,就要通過企業參與招生過程來解決。首先,企業和學校要制定統一的訂單人才標準。普通高中的高考落榜生要進入高職訂單專業,必須補習相應的技術能力,通過學校和企業共同承認的技術能力考核;具有相應技術能力的中職生,通過補習基礎文化課程并取得學校和企業共同承認的文化文憑即可。其次,企業和學校也要針對高職訂單培養一線高級技工這一培養目標,進行專業的“訂單人才”篩選。統一高職訂單人才的規格和標準,滿足企業的基本人才需求。
(三)通過課程設置加強企業文化滲透
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訂單人才其實相當于半個企業雇員。開設與企業文化相關的課程,有助于增加彼此間的溝通與了解。這類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為了讓“訂單人才”對于企業有初步的了解,故課時不宜過多,課程形式宜采取講座的方式,力求多樣化,保證結果的有效性。這里列舉兩門與企業管理相關的課程作為參考。
一是企業生產運作與管理課程。生產型企業可以委派企業生產經理為學生授課,了解一下企業生產規模與類型,了解企業是如何生產運作與管理的。企業是一個組織,雖然各司其職,但是更講究團結合作。作為企業的一分子,不是僅僅了解自己的工作崗位就可以了。第一線的操作技術工人,對于產品的原料、采購、加工、庫存等都要有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配合好企業的整體運作。此外,還可以讓學生了解企業的長遠戰略規劃,增強“訂單人才”對企業的信心。
二是企業文化課程。可以由企業的經理來為學生授課。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每個企業都有其獨特的企業文化。通過講解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可以傳播企業經營理念,讓“訂單人才”深入了解企業背后的文化。在校企訂單合作教育中進行企業文化的宣傳,有利于培養“訂單人才”與企業文化相適應的個人價值觀,有利于培養“訂單人才”對企業的忠誠感,從而減少企業的人才流失,有利于增強“訂單人才”對企業的信心和歸屬感。
(四)通過師徒制加強企業文化滲透
師徒制是中國企業傳統的員工培訓模式。通常是由企業委派有著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的高級技工,并由他們帶領三四個學生組成一個稱為“師徒制學習單元”的團隊。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習環節中,合理運用好師徒制有利于對“訂單人才”加強企業文化的滲透。
師徒制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到團隊中在傳統人才模式下,一線的新員工進入企業實習期間,新老員工之間存在較多的隔閡和等級差異。高級技工往往不愿意傳授知識給新員工,導致實踐操作知識傳授的效率低下。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采取師徒制,師徒之間有協議和義務,師傅通過一對一的方式把自己多年積累的豐富操作技術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徒弟,師傅“留一手”的情況將不會發生。
師徒制有利于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在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企業員工往往把個人利益放大,忽視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系。傳統的師徒制與現代“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結合,有利于培養“訂單人才”尊師重道、團結合作等最基本的職業道德素養。
師徒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師徒制,是以團隊合作為形式的,師傅要處理好與徒弟之間的關系,而徒弟不僅要處理好與師傅的關系,也要學會懂得如何與其他徒弟合作共處。這些都有利于徒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
(五)企業積極參與訂單培養結果的考評
企業參與訂單培養結果的考評,即完成“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最后驗單工作。這不僅是關系到企業利益的環節,也是一種對學校和學生負責任的表現。
首先,企業要與學校一起共同制定“訂單人才”的考核標準和量化指標,力求考核制度公正和公開。尤其是“訂單人才”在實習實訓中的考核,企業要嚴格按照人力資源評價管理來要求。
其次,在實習實訓期間,主要由師傅來為“訂單人才”的表現打分,根據考核標準詳細列明哪些操作技能合格了、程度如何,哪些沒有達標,哪些需要改進。實訓期間的考核屬于過程監督和考核,因此,考核頻率可由企業根據實際情況按照一線技工的生產工序確定考核的次數和時間。此外,也要以“訂單人才”之間的互評和自評來輔助考核,確保考核的全面和客觀。
再次,完成訂單后,要對“訂單人才”進行終結考評。一方面,由學校進行專業理論知識的考核,頒發相應的文憑給合格者;另一方面,企業要全面負責學生的實訓考評,包括技能理論考核和具體操作考核,頒發給學生相應的職業技能合格證書。
(六)在學校與企業間建立反饋機制
“訂單人才”正式進入企業就業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就要對員工進行跟蹤調查并及時反饋。這是檢驗“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踐中是否有效的最可靠途徑,是企業與學校開展進一步合作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完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方法。一方面,企業把“訂單人才”在企業中的表現向學校反饋,學校根據這些信息做出適當的調整,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下一次訂單合作的質量。另一方面,我們知道人才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伴隨著人的整個職業生涯的。企業要根據反饋開展“訂單人才”的進一步培養,提高其技能水平,從而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企業參與“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企業要提高其自身參與度外,還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相關配套政策的具體落實以及職業學校的積極配合。
參考文獻:
[1]周敏,錢華,陳洪梅.關于訂單式教育與校企雙方責任的思考[J]. 教育與職業,2007,(5).
[2]葛秀芬.高職企業聯姻共同培養訂單式人才[J]. 礦山機械,2005,(2).
[3]彭移風.高職“訂單式”培養模式要處理好三大關系[J]. 成人教育,2007,(4).
[4]張永良,張學琴.高職“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機制探索[J]. 中國高教研究,2007,(6).
[5]逄曉娟.論“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J]. 教育與職業,2006,(33).
[6]張棘.“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 成人教育,2006,(6).
[7]王應海,郭家星,李紅益,李淑萍. 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以培訓換設備的合作辦學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0).
[8]周剛.高職院校實施訂單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 石油教育,2007,(5).
作者簡介:
王麗華(1977—),女,浙江臨海人,浙江省臨海市回浦中學教師,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