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興順
摘要:支持中西部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對于“保增長、擴內需、保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返鄉創業是外出農民工對輸出地和輸入地的投資成本和效益進行比較后的一種理性選擇。必須切實轉變觀念,從戰略高度對待返鄉農民工創業問題,創新體制機制,為返鄉農民工創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
關鍵詞:中西部地區;農民工;創業
中圖分類號:F32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0-0035-02
當前,支持中西部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對于“保增長、擴內需、保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經濟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增長速度驟降,就業壓力增大,尤其是中西部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顯得相當突出。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2 542萬人。其中,本鄉鎮以外就業的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4 041萬人,占農民工總量的62.3%;在外出務工的14 041萬農民工中,中、西部占70.3%。截至春節前,返鄉農民工為7 000萬人左右,約占外出農民工總量的50%。春節后,在返鄉的7 000萬農民工中,大約80%以上已經進城務工,其中,有4 500萬已經找到工作,1 100萬人仍處于尋找工作狀態;近20%就地就業或創業或尋找工作。
破解返鄉農民工就業壓力重在“開源”,利用危機倒逼機制主動引導新一輪的創業浪潮,讓更多的農民工成為創業者。返鄉農民工創業不僅能解決自身的問題,而且能夠帶動其他農村勞動力就業,開辟了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的新空間。據統計,一名返鄉創業人員每興辦一個企業平均可帶動7~8個人就業,初步估計全國近500萬返鄉創業人員,能夠安排約3 000多萬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每人每年平均增收5 000元左右。
返鄉農民工創業是農民工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從主觀愿望上來說,大多數農民工也想留在發達的東部沿海城市生活,然而東部城市的生活成本,尤其是住房和教育費用是一般農民工無法支付的。因此,絕大多數農民工就只有選擇返鄉生活,但返鄉農民工尤其是新一代的農民工根本不愿意居住在鄉村,相當一部分會選擇在家鄉附近的城鎮居住。進入城鎮的農民要想真正融入城鎮過上城市生活就必須努力提升自身經濟地位,就有必要在打工的基礎上再上一個新臺階,就必須創立自己的產業,筑就牢固的經濟基礎。返鄉農民工創業是以工促農的有效載體。返鄉創業者中有相當數量的人選擇了農業中的規模化種植和畜禽、水產養殖業。他們不僅將農業技術帶回了家鄉,而且還起到了相關技術的示范、推廣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殘缺不全的缺陷。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是欠發達地區低成本的小城鎮快速擴張的重要途徑。返鄉農民工為家鄉帶來了新的產業和服務,對完善城鎮功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返鄉創業一般都在集鎮和縣城,促進了小城鎮的發展。小城鎮的發展最大的問題是缺少產業支撐和服務設施嚴重不足。返鄉創業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家鄉的公共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吸引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夠極大地增強當地經濟活力,在集鎮和縣城辦廠、開店,既增加了集鎮和縣城的實際人口,又增加了經濟總量,特別是擴大了地方稅源,提升了當地城鎮的發展能力。
返鄉創業是外出勞動力對輸出地和輸入地的投資成本和效益進行比較后的一種理性選擇。創業的動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外出的農民工中,不少人認識到,外出打工只能解決溫飽,只有實現創業才能實現致富。農民工在外面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和創業資本,學到了從商和經營的知識,也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渠道,對家鄉的資源、市場、商機是比較熟悉的,認為返鄉創業的成功機會已經到來。其次,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性、城鄉分割的社會保障制度和戶籍管理制度是造成勞動力外出的社會成本、心理成本增加的制度因素。輸入地收入下降和失業風險增加,而輸出地投資環境的改善、夫妻分離、子女教育、照料老人等也形成了外出勞動力返鄉的拉力。輸出地投資環境的變化,從而加大了勞動力外出的機會成本,其具體表現形式是輸出地市場規模的擴大,交通、通訊等創業條件的改善,輸出地政府對返鄉創業的重視和為其提供的優惠條件。再次,成功的返鄉創業者的示范效應。返鄉創業者在行業選擇上與其外出就業的行業有著很高的相關性。絕大多數人選擇的是適宜于個體和私營企業經營的商品零售業、服務業或小規模加工業。
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主要制約因素:
1.自有資金普遍缺乏,阻礙了創業的進程。據有關部門測算,在農民工總量中,只有7%~10%的人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具備了創辦工商企業、農業企業的能力,而大多數農民工則心有余卻力不足,特別是創辦生產性經營企業。如果資金問題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多數返鄉農民工就只能空有一腔創業的熱情而很難實現創業夢想。在現有的不少農民工創辦的企業中,也存在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雖然產品銷售旺和經濟效益較好,發展潛力巨大,但由于資金缺乏難以擴大生產規模,嚴重阻礙了進一步創業的步伐。
2.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創業能力有待提高。返鄉的農民工大部分人只有初中甚至是小學文化,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較小,“先天”不足導致農民工綜合素質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和知識水平的限制,農民工創業者普遍存在著經營理念、企業管理、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和制度建設等方面的問題,無法應對創業的考驗。一些業已存在的企業,往往經營管理水平低,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企業抗風險能力不強,企業發展的后勁明顯不足。
3.社會環境的制約。有些地方返鄉農民工創業已經形成了經濟發展的亮點和新的增長點,但輿論導向作用并未充分發揮出來。無論是電視節目還是廣播或報刊等媒體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報道仍比較少,并未營造出政府和社會各界十分關注返鄉農民工創業、大力支持和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回報家鄉有功的社會輿論氛圍。在返鄉農民工創業過程中,有些相關單位不僅不提供應該的服務和優質服務,甚至還故意設障礙。
4.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目前,中西部地區在大力招商引資和“招大商”的形勢下,返鄉農民工創業似乎無足輕重,再加上欠發達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從人數和比例上與東部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因此并未引起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盡管一些地方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政策予以扶持,但真正落實起來卻十分困難。企業從開戶申請到正式投產運轉,中間“審批部門多、辦證時間長、收費項目多”,導致返鄉農民工創業初期成本過高。不少農民工創業者的感受是“業未創、身先疲、心已死”。
促進返鄉農民工創業,必須切實轉變觀念,從戰略高度對待返鄉農民工創業問題,創新體制、機制,對返鄉農民工創業實行各種鼓勵和優惠政策。
第一,建立一套有利于中西部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有效機制。根據各地外出務工農民就業技能和創業優勢,統籌規劃創業園區的建設,形成各具特色且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園和創業園。產業規劃要考慮到農民工的具體情況,留出一定的空間讓返鄉農民工創業。要把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情況納入縣、鄉鎮領導的考核體系。調動政府各部門的積極性,財政支農資金要有一定的比例支持中西部返鄉農民工創業。
第二,加大對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的力度,設立農民工創業培訓的專項基金。要以縣和鄉鎮為主,整合現有的培訓資源,籌集專項基金和財政專項撥款,加大對返鄉農民工進行創業能力和企業管理制度方面培訓的力度。讓返鄉創業的農民工能夠接受法律法規和現代經營管理知識的培訓,盡快具備辦企業的個人素質和創業能力。鼓勵各類服務和培訓機構為返鄉創業者提供培訓、管理咨詢、融資指導、企業診斷等服務,使創業者提高創業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組織交流活動和科技講座,使創業者獲得必要的技術支持。
第三,大力發展農村金融,讓返鄉創業人員能夠及時籌集到發展企業的資金。政府應積極協調銀行與返鄉創業農民工之間的關系,創新農村金融新機制,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對符合要求的農民工創業者從貸款額度、還貸時間上放寬限制,促使農村金融機構對返鄉農民工創辦的項目給予優先支持。要充分運用財政、扶貧、支農等轉移支付資金以及財政用于扶持開發區、創業基地建設、開發性生產經營項目和扶持中小企業、高科技企業、民營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設立返鄉農民工創業扶持專項資金和農民工創業擔保專項資金,結合返鄉創業者在科技研發、產品開發、小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的資金需求,對農民工創業的項目給予支持。支持和引導返鄉創業的農民工進行互助合作,尋找民間融資新途徑。
第四,政策上扶持返鄉創業。農民工創業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返鄉民工因地制宜、創業致富的優惠政策,鼓勵扶持他們返鄉創業。只要不違背法律就應盡量給予優惠并且能夠真正落實。對返鄉創業者實行“零門檻”準入政策,對“回流型”重點企業實行領導聯系制。另外,應將返鄉創業者列為招商引資對象,與外地客商同樣享受有關優惠政策。對返鄉農民工創辦的企業,應該享受國家和當地扶持發展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服務業、高新技術企業、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的各項優惠政策。凡吸納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等政策扶持對象的,按當地規定享受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
第五,營造良好的返鄉創業氛圍。要大力宣傳農民工創業成功的典型,對返鄉創業成功的農民工給予一定的社會地位,營造創業光榮的社會氛圍,激發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熱情。設立獎勵基金,每年評選一批創業成功的農民工,對發展較快的企業給予重獎,鼓勵返鄉創業的企業做大做強。要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監督,堅決杜絕吃拿卡要和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等現象,努力營造誠信環境、和諧氛圍,為返鄉創業的志士能人提供一個大膽創業、放心創業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