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旭 張濟宇
摘 要: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無法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而提倡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符合中國穩步崛起的國策,但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著國家法律、政府政策、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問題,還難以在短期內達到實際效果。因此,認真制定好循環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是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循環經濟 可持續發展 問題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081-01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GDP增長位居世界前列,但同時也付出了巨大代價:煤、鋼材、淡水等消耗量占世界第一,資源績效排在世界最差國家之中。而循環經濟是一種綠色經濟,要求用生態學規律指導經濟活動,強調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過程,與傳統經濟相比,可以從根本上消除發展與資源稀缺之間的沖突,應該說,這是一條唯一能夠使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此,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把可持續發展確定為國家的發展戰略。隨后幾年,國家對污染嚴重且治理無望的企業采取關、停、并、轉等手段,同時加快了資源與環境保護的立法進度,變革環境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正在營造出一個適宜循環經濟發展的氛圍。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規劃,到2010年,國家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支持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但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著國家法律、政府政策、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問題。
一、國家法律問題
首先,中國目前的循環經濟相關法律并不完備和健全。中國在強制回收與利用、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與工藝標準、循環信息公開等方面至今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給以明確界定,因此,在具體實施中難以有效把握。
其次,中國的循環經濟法律缺乏系統性。雖然目前相關的法律眾多,概括起來有綜合類,如《可再生能源法》;稅費類,如《排污費征收管理法》;環保類,如《生態環境污染防治法》;生態類,如《自然資源法》等都對保護循環經濟發展做出了規定,但由于相對零散,難以做到全局統籌、面面俱到。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整體的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這部法律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有學者認為,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應該從三個層次構建,第一部分是循環經濟基本法,規定循環經濟的概念、實施原則及在我國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循環經濟在三大產業以及生產、消費等環節中實施的主要措施及其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第二部分以基本法為依據,針對循環經濟的主要實施領域制定綜合性法律;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礎上,具體制定實施細節和實施辦法。
再者,與國際接軌的差距。中國的法律法規在制定細節上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在適用性方面落后于國外發達國家。由于內外部環境不理想,因此,目標標準的嚴格性總體要小于國外發達國家。也許從國情的角度看,這樣可以循序漸進地完成從傳統經濟到循環經濟的轉變;但劣勢也是明顯的:首先在國際競爭中沒有還手之力。例如歐盟《限制在電氣電子設備中使用六種物質的指令》(ROHS指令)自2006年7月1日實施一個月后,上海小家電出口量降至該年最低水平,比前7個月平均出口量下降了16%。究其原因,是中國的法律法規缺乏競爭性。其次,容易形成一步差、步步差的局面。還以歐盟《限制在電氣電子設備中使用六種物質的指令》為例,針對歐盟指令,中國政府2006年2月出臺了《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但要到2007年3月1日才開始實施。這種滯后,短期也許影響不大,但如果形成習慣,長此以往,對中國的循環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無論怎么看,政府在循環經濟建設中扮演的角色都是至關重要的。然而這樣的系統工程,從規劃、組織、運作、反饋到最終的實施,絕非三、五年能夠成案。因此,從心理上要有打硬仗、打持久戰的準備。
二、政府政策問題
循環經濟不僅僅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更是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唯一選擇。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政府都對循環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現階段中國政策層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沒有有效的資源成本評價體系。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之所以難以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在資源利用過程中,相當一部分的成本不是由使用者買單,而是由國家買單。比如生產企業排除的有害物質,也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會對環境和附近居民造成影響,但這種影響在未顯現之前,企業為此付出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一旦顯現,企業又無力獨自承擔;相對應的,政府作為社會穩定的維護者不得不承擔剩余部分的損失。因此,在權衡利害關系后,鋌而走險成為一些企業的最佳選項。要改變這種狀況,政府需要做的事情是在事件發生前,通過公正客觀的資源成本評價體系,限制企業的冒險行為,幫助企業正確評估資源使用成本,使企業回歸理性。當然,制定一個符合現狀、國情的標準具有極大的挑戰性,不但衡量標準難以有效判定,而且國民經濟的發展還要求標準不斷修正;這本身就是無數循環往復的過程,因此,難以一蹴而就。
2.政府激勵機制有待完善。參考德國和日本的經驗,我們不難發現,這兩個世界上最早摸索循環經濟發展道路的國家,在政府實際運作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免除稅款、給予補貼、提供優惠貸款等多項激勵措施,在實踐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與之相比,中國的激勵機制缺乏系統性,沒有明確的目標,實施細節不詳盡,激勵效果不明顯。這既是體制問題,又是意識問題。
三、技術問題
中國目前缺乏循環技術支撐體系。在最為關鍵的開采技術、環保產品技術、節能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裝備水平不高。在大型燃煤電廠煙氣脫硫、城市垃圾資源化、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高濃度有機廢水治理等重要領域的一些關鍵產品還沒有自己的制造技術。這直接限制了循環經濟的發展。在一個技術水平落后的國家或地區,很難想象循環經濟的發展實現質的飛躍。唯一的辦法是引進——吸收——創新:通過引進,填補技術空白;通過吸收,消化先進經驗;通過創新,實現技術突破。而這樣一個過程,沒有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投入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中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和水資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其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大氣污染造成的損失已經占到GDP的3%~7%,資源短缺、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加劇,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發展循環經濟成為當務之急,而發展過程中又面臨許多問題,但越是如此,越應該保持良好心態,戒驕戒躁,認真制定循環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走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循環經濟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寧立志.我國循環經濟法律的建構和完善[N].人民日報,2006.11.10
2.肖蓓.中國擬訂電子產品新標準應對歐盟環保指令[N].東方早報,2006.11.03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福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2)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