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筠
摘 要:農村財務問題一直是農村中存在的最敏感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村的改革、發展及穩定以及和諧農村的構建。因此,如何搞好村級財務管理,采取村級財務管理新模式,確保村級財務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民主化,是亟待我們思索和探討的問題。文章針對目前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關鍵詞:農村財務管理 會計 財務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F30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241-02
為減輕農民負擔、維護農村社會穩定,讓農民休養生息,國務院辦公廳于2000年在安徽省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2001年暫緩推行,2002年全面推開,2005年取消農業(特產)稅。自2005年起浙江省也已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業稅的全面取消,意味著廣大農村和農民從此步入了“后農業稅時代”,不僅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衷心擁護,而且帶動了農村各項改革,推進了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
隨著“后農業稅時代”的到來,村級財務管理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同時也給村級財務管理帶來了新的狀況和問題。村級財務管理是農村財務管理的基礎,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村基層的穩定以及農村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鑒于當前村級財務管理所存在的問題,溫家寶總理(2004)曾明確指出:“要推動村級財務管理的監督向經?;⒁幏痘⒅贫然l展?!币虼耍纳妻r村財務管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當前農村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會計基礎工作薄弱。(1)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設置不規范。根據《會計法》規定,各單位應當根據會計業務的需要設置會計機構;不具備單獨設置會計機構條件的,應當在有關機構中配備專職會計人員。根據目前我國村級的現狀,對資金流量大、會計業務量大、經濟發展較快的村級,應當設置會計機構。但是,一些應設立會計機構的村級,卻往往沒有設置。有的村級即使設立了會計機構,僅僅是多掛了一塊牌子,村支部書記或村主任兼任會計主管,村秘書兼任會計,出納會計一人兼,會計分工不明確,崗位設置不合理。在會計人員的選用上,有的村“任人唯親”,缺乏有效的監督。(2)會計資料不完整,交接手續不規范。由于財會人員業務素質較低,所以村級財務管理中普遍存在會計資料不完整、不規范現象。如收入賬沒有開具收據或開具白條收據,支出賬沒有支出發票或是白條發票,出差不填差旅費報銷單,銀行收付業務沒有將相應的憑證如繳款單、支票頭、進賬單等附后,在村級,白條入賬和白條抵庫現象嚴重。《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會計人員工作調動或因故離職,必須將本人經管的會計工作移交給接替人員。沒有辦請交接手續的,不得調動或離職。但是,很多村會計離職時,交接手續不健全或沒有交接手續,無移交清冊和書面材料。(3)會計核算不規范。會計核算不按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要求,如原始憑證的內容不完善甚至不真實、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填寫不規范;賬薄設置不健全,除了一本流水賬外,無總賬、明細賬、往來賬、財產物資賬以及日記賬等。
2.財會人員素質較低。財務管理的工作性質要求財會人員要相對穩定。但大多數村的財會人員實際上都是由村干部指定。每逢村黨支部、村委會換屆,出納、會計往往也跟著換屆,不能保證會計人員的相對穩定;也有的財會人員由村干部兼任,素質參差不齊,學歷較低,缺乏會計業務知識,無證上崗和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現象嚴重。
二、農村財務管理混亂的原因
1.制度缺失,農村財務管理機制落后。目前對農村會計的管理仍未擺脫計劃經濟的模式,雖然有些地區在實踐中探討對會計實行聘任制、委派制等措施,對穩定農村會計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大多數村會計的任用還是由村主要負責人說了算。
2.約束機制不健全,財務監控的力度不夠。財務管理缺乏監督,特別是本村村民的監督。農民缺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性,部分農民認為這是政府部門、村鎮領導的事,采取觀望態度,沒有對村干部的工作進行監督,同時沒有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能力,造成財務資金流失。
3.財務管理缺乏保障。盡管在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村級財務制度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影響財務制度執行的因素還沒有消除,財務管理缺乏保障:首先,村級財務人員素質低,財會隊伍不穩定,業務水平低,會計財務處理不規范,沒有能力提供一套清晰、完整的村級賬;其次,村民與村委之間在財務方面缺乏溝通,使得財務公開得不到有效執行;再次,村民自主監督體系還沒有發展起來。這些因素的存在,使財務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4.理財觀念落后。一直以來,從決策層到農村財會人員,都把農村財務管理定位在低層次、低水平的“管財”、“管賬”上,理財觀念淡薄,理財意識不強,理財行為缺位。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年齡偏大、文化偏低;貪污腐敗,侵害農民的權利;領導能力差,缺乏必要的知識基礎,這些都是造成財務資金不能得到有效使用的原因。
三、當前農村財務管理模式
1.“農村財務雙代管”制。即在集體資金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由鄉鎮政府委托經管站對村集體財務進行代理記賬、代管資金。
2.“村賬鄉代管”制。既在集體資金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由鄉鎮委托經管站對村集體財務實行統一管理,進行代理記賬,但不代管資金。
3.“村賬站審”制。即在保證村集體資產所有權、使用權、處置權和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村集體財務賬目由鄉鎮組織管理審查。
4.“農村會計委派”制。即村級會計統一由鄉鎮經管站委派,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務賬目進行管理。
5.“村級會計委托代理”制。即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召開全體成員代表大會,經代表大會同意,由村集體與鄉鎮會計委托代理服務機構簽訂委托記賬協議,由會計委托代理機構對村集體財務活動進行代理記賬。
浙江省農村是全面實行會計委托代理制的省份,它最早成熟于浙江省上虞市等地方。各地在保持其基本內容不變的情況下,都對委托代理制進行補充、改進。據報道,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430個鄉鎮、33156個村實行了會計委托代理制,分別占全省鄉鎮、街道和村總數的98.3%和98.9%。
四、解決農村財務管理問題的對策
縱觀上述幾種農村財務管理模式,都是各地農村財務管理實踐中一些成功的經驗,各有利弊。但都無明確的法律依據,而且都無法避免鄉鎮政府濫用職權、過多干預的問題。因此,推行農村會計代理記賬制是一非常有效的方法。
1.健全財務會計制度。嚴格執行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建立簡明、規范、適用的財務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著重抓好民主管理和財務公開制度、現金銀行存款管理制度、債權債務管理制度、票據管理制度、會計檔案管理制度、財務開支審批制度、會計人員管理制度、村干部離任審計制度等。
2.規范賬務處理程序。要建立健全財務工作流程規范,所有財務事項都應當按照工作流程規范進行賬務處理。財務事項發生時,經手人必須取得有效的原始憑證,注明用途并簽字蓋章;經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審批同意并簽字蓋章;交民主理財小組審核同意并簽字蓋章;由會計人員審核記賬;按程序實行財務公開,接受群眾監督;接受縣、鄉(鎮)農經管理部門的審計監督。
3.實行會計電算化管理。各鄉鎮應建立村財務代管中心,配備會計電算化的硬件和軟件,財務代管中心記賬、算賬、結賬、報表編制等一系列會計工作全部實現電算化,提高財務管理工作效率,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推進了財務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實行農村會計電算化,會提高財務公開的質量,推進農村財務會計管理的信息化、科學化、現代化。
4.提高財會人員素質。財會人員素質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對單位財務管理的好壞起著決定性作用。財會人員要實行培訓上崗制度。財會人員和民主理財小組成員要定期接受農村集體經濟財務會計、農業承包合同管理、減輕農民負擔政策等業務培訓,培訓合格后才能上崗。實行農村會計電算化的地方,財會人員應經過相關知識培訓合格后上崗。
5.加強村級財務審計監督。主動接受上級主管部門的審計監督,所在的縣級農經部門應當建立完善的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制度,并結合財務公開工作,對集體土地征用、集體企業改制以及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組織專項審計;結合農村綜合改革工作,組織村范圍內的“一事一議”審計;結合村干部換屆工作,組織村干部的任期和離任審計。審計結束后,要將審計結果及時向群眾公布。
6.積極推行村級會計委托代理制。2002年以來,浙江桐廬縣合村鄉實行了村級財務委托代理制,建立了村級財務代理中心,當時全鄉19個村的會計業務均委托鄉村級財務代理中心代理。之后,根據農村財務管理的需求,把財務代理制延伸到生產組一級,陸續將全鄉93個生產組的會計業務先后都移交鄉村級財務代理中心代理。
首先,實行農村會計代理記賬制,不僅可以規范會計核算工作,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減輕農民負擔,而且可以避免在農村財務管理工作中鄉鎮政府濫用職權、過多干預的問題。其次,具有法律依據。符合《會計法》要求。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代理記賬管理辦法》,又為會計中介機構開展農村代理記賬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最后,具有現實條件。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不斷增強,許多農業企業、農戶和村合作經濟組織將對社會中介機構提供的會計服務產生一定的需求。村級會計的核算工作可以按市場規則運行,完全委托給代理記賬機構,政府相關部門通過加強對代理記賬機構的監管實現對農村財務的監督。
[《關于浙江農村財務管理模式研究》課題組,浙江省供銷社2008年度科學研究項目。]
參考文獻:
1.張輝.開展民主理財巡查,強化農村財務管理[J].河南農業,2005
2.池淑琴.村級財務存在的問題及審計思考[J].經濟師,2005(2)
3.王良仟.全面推進浙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浙江經濟,2006(6)
4.浙江省財政廳課題組.浙江省農村稅費改革的實踐與探索.中國農村經濟,2003(7)
(作者簡介:趙筠,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會計學碩士,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踐 浙江杭州 310018)(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