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亮
摘 要:作為一個貿易大國,綠色貿易壁壘幾乎已經波及到了我國外貿出口的所有領域。對于山西省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山西省政府早在“十五”規劃中就提出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對外貿易出口調整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從依靠煤炭資源出口向機電產品以及農畜產品出口轉換,進一步促進山西對外貿易跨越式發展。但是,綠色貿易壁壘阻礙了產品的出口。因此,系統地研究綠色貿易壁壘,分析綠色貿易壁壘對山西省對外貿易的影響以及如何合理應對這種影響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 山西出口貿易 消極影響 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F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264-02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可持續發展問題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重視。各國為了保護環境而采取的一些措施直接或間接的限制甚至禁止了某些產品的貿易,成為了綠色貿易壁壘。
一、綠色貿易壁壘的成因分析
綠色貿易壁壘它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90年代開始興起。是一種以保護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名,通過制定苛刻的環境保護標準,對來自國外的產品加以限制的貿易保護措施。它的產生有深刻的政治、經濟原因。
1.綠色貿易壁壘形成的政治原因是環境問題的政治化。在西方工業化國家中,以保護自然資源為口號的綠色行為最初只不過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但60年代以后,很快就發展成為一種運動。各種綠色組織綠黨的言論和行動直接影響政府的政策和有關政黨及其領導人的政治發展。許多政黨都將環保引為自己的基本政策。西方許多政界領導人如勃蘭特、撒切爾夫人、海部俊樹都聲稱自己是環保主義者。美國前總統布什在競選總統時,曾經在他的競選演講臺前打出了“環境總統”的標語。
2.綠色貿易壁壘形成的經濟原因是發達國家力圖保持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冷戰結束后,經濟優先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一國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及其所占比重的大小決定了其在國際經濟中所處的地位。由于各國生產力水平不同、在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和環保技術水平上存在著差距、以及各種環保問題在不同國家中表現出的重要程度不同,決定著各國環境標準的參差不齊。由于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標準較低,環境成本也還遠未實現內在化。因此,發達國家的一些學者認為,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低環保要求和低成本的產品嚴重地威脅到發達國家產品的競爭力。為了保持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并使國內市場免受沖擊,自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就出現了各種綠色壁壘措施,即采用一些貿易措施來補償環境標準與政策對其產品的競爭力造成的不利影響。
二、綠色貿易壁壘對山西省的消極影響
隨著各國綠色貿易壁壘的形式多樣化,各國遭受綠色貿易壁壘的產品范圍逐漸夸大,涉及的行業也逐漸增多。其對于山西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農產品以及機電產品兩個方面:
1.山西省的農產品出口遭遇了紛繁復雜的綠色貿易壁壘。它對山西省農產品出口影響的具體體現有:(1)檢驗標準普遍提高,檢驗指標范圍擴大。例如:東湖醋業作為山西省陳醋出口的第一品牌,每年的出口都是高居榜首,東湖醋業出口日本陳醋銷量占山西省老陳醋出口量的70%-80%,但是由于日本食品中農業化學品(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殘留限量《肯定列表制度》的實施,它將日本此前設定的進口農產品殘留物限量標準2470條,新增了51392條,這樣總數就達到了53862條。山西省醋業的出口將面臨沉痛的打擊。(2)嚴格的認證制度和繁瑣的檢驗程序,使山西省出口企業很不適應。例如山西省粟海集團有限公司,就是由于其在進入美國市場時候不能通過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檢驗局((FSIS)認可,結果使得產品無法進入美國這個大市場。
2.綠色貿易壁壘對機電產品的影響。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是山西省機電產品的主要市場,其環保法規也是世界上最嚴格、最完善的。山西省統計局最新消息顯,2007年1~11月份,山西省機電產品出口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出口總值占全部出口總值的比重達到16.5%。其中,金屬制品、機械設備、電器及電子產品、運輸工具、儀器儀表和其他機電產品的出口同比都分別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增幅最高的為裝備制造業中的機械設備,出口3.1億美元,同比增長48.7%,顯然機電產品的出口已經成為山西省出口的重中之重。但是,山西省機電產品出口的重要阻礙因素就是綠色貿易壁壘。其中許多條款涉及機電產品的性能、兼容性、排污性限制、可回收率、節能性等多方面。山西省出口的機電產品還遠沒達到這些標準。
三、山西省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分析
1.正確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加強對綠色能力建設的支持。山西省煤炭資源的低水平、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在為山西省特別是全國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同時,也為此付出“四個沉重代價”:一是沉重的資源成本代價;二是沉重的生態成本代價;三是沉重的社會成本代價;四是沉重的發展成本代價。由此,導致山西省生態環境惡化、煤炭價值流失嚴重、經濟發展活力不足,制約著山西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大力的發展環保產業,通過金融,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大力扶持環保產業的發展。作為傳統支柱產業要優化產業布局,做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集中度,延伸產業鏈,促進產業間相互融合,提高行業總體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材料工業和旅游業,使之成為山西省新的支柱產業。
2.發展清潔能源,加大山西煤層氣開發力度。山西作為一個煤炭大省,不僅具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同時還擁有巨大的煤層氣資源。要在“統一規劃,加強管理,選取突破,以點帶面,廣泛應用”這一戰略方針的指導下,結合山西省實際情況,對山西煤層氣進行統一規劃。其次重點開發沁水和河東兩大煤田的煤層氣,發展煤層氣開發利用的重點產業。按照“就近消化,就進轉化”的原則,依托河東、沁水兩大煤田資源,把太原、陽泉等城市作為新興市場。最后,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多渠道籌集資金。搞好對外合作,引進外資,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并按照國家有關法律和政策,研究制定相應的法規和政策。在我國這樣一個缺油少氣的國家,通過“清潔發展機制”不僅能夠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同時能夠促進山西省轉變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實現新型工業化目標,保證山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重視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制定對污染排放物的治理措施。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給其它企業或整個社會造成損害行為是外部不經濟行為,污染排放物就是外部不經濟行為的產物。有效組合對污染排放物的治理措施,以促進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協調是政府的義務,也是政府引導企業實行國際綠色營銷的手段。對污染排放物的治理措施主要有:環境標準和排污權交易等方法。
4.健全和完善行業協會建設,加強對企業的正確指導。行業協會與政府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并且不受WTO規則的直接管制,因此應健全和完善山西省相關優勢產品的行業協會,充分發揮他們在應對綠色貿易壁壘中的作用。行業協會的作用主要有:建立本行業市場準入門檻,確保產品質量適應目標市場要求;搭建政企溝通對話的平臺,建立順暢的信息發布渠道;與進口商合作建立聯絡機制。可以借鑒歐盟的做法,建立一個由進出口商、廠商及有關利害關系方參加的內部聯絡委員會,協調他們之間的關系,以便更好的滿足目標市場的要求;克服自身制度安排的缺陷,遏制無序競爭,加強行業自律;協助政府在WTO規則范圍內與其他成員協商解決各種貿易爭端。遇到風險時召集企業共同研究對策,形成合力一致對外,維護企業的正當權益。
參考文獻:
1.呂春成.國際貿易學原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2.林國華,林卿等.農產品貿易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3.孟鐵.關于政府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措施研究.生產力研究,2005(8)
4.梁麗彤,胡益之.利用“清潔發展機制”促進山西煤層氣開發.煤化工2008(1)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山西太原 030006)
(責編: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