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衛東
【摘要】 目的 探討嵌頓性腹股溝斜疝的診斷和外科治療。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院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20例嵌頓性腹股溝斜疝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20例術后均痊愈出院。疝內容復位疝修補術后出現腹膜炎1例,切口感染1例,右腹股溝區長期疼痛達3個月以上者1例。結論 應明確嵌頓性腹股溝斜疝的臨床癥狀與體征,減少誤診率,掌握嵌頓性腹股溝斜疝的手術時機,采取合理的手術方法是提高嵌頓性腹股溝斜疝臨床治愈率的關鍵。
【關鍵詞】嵌頓性腹股溝斜疝;診斷;外科治療
腹股溝斜疝若發生嵌頓則危害性極大,如果不在腸管發生絞窄、壞死之前將被嵌頓的腸管回復到腹腔,則后果相當嚴重。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了腹股溝嵌頓性斜疝20例,均進行了手術治療,現將診治體會討論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20例,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齡8個月至80歲,其中8個月~15歲6例,16~60歲5例,60歲以上9例。嵌頓時間1 h~5 d,平均19 h,≤10 h 12例,>10 h 8例。左斜疝7例,右斜疝12例;復發性斜疝1例。有腹壓增大因素6例。
1.2 診斷與治療 20例中18例有反復腹股溝、陰囊出現腫塊,休息后多可自行還納的腹股溝疝病史。本次發病后腹股溝、陰囊腫物不能還納疼痛,腹痛或哭鬧不停(兒童)。10例腹股溝腫物出現2 h后,開始出現前述表現,2例24 h后才出現局部輕微的疼痛。直接手法復位或鎮痛、解痙后手法復位疝內容物不能還納,進行急診手術治療,確診腹股溝斜疝。疝內容物是小腸16例,大網膜2例,大網膜+腸管2例,腸內容物有固體顆粒2例,被嵌頓的腸管長5~21 cm,平均9.8 cm。內環口直徑1.2~5.1 cm,平均2.4 cm,≤2 cm者9例。手術方式:腹股溝斜疝單純疝囊高位結扎術9例,腹股溝斜疝疝囊高位結扎和修補術9例,其中腸部分切除術2例。
2 結果
本組20例術后均痊愈出院。疝內容復位疝修補術后出現腹膜炎1例,切口感染1例,右腹股溝區長期疼痛達3個月以上者1例。
3 討論
3.1 診斷及誤診原因分析 腹股溝嵌頓性斜疝是普外常見急診,發生于疝環狹小而腹壓驟升時,表現為疝塊突然出現,伴有進行性加重的脹痛,診斷一般不難。誤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醫師經驗不足,檢查不仔細是主要原因:醫師對疝的發病及可引起的臨床表現認識不足,缺乏全面系統的診治經驗,又未能按常規暴露全腹進行徹底檢查;卻根據患者出現的癥狀、體征,草草做出診斷;本組誤為腸梗阻2例,1例直到剖腹探查后才確診,腸梗阻的原因中約有8%系疝嵌頓所致,臨床醫師不能忽視這一點;②嬰幼兒主訴多不清,情緒緊張,檢查不配合,給診斷帶來一定困難,醫生必須親自觀察和檢查,不能隨便聽信家長推述;③老年患者疝嵌頓時有痛閾高、反應差、自檢能力差而就診時間長的特點。據美國健康統計中心資料腹股溝疝手術患者中約34%是65歲以上的老人[1]。我國同樣老年人斜疝發病率高。本組60歲以上老年人9例,占45%。老年人多有患疝多年史,精神遲鈍,加之常伴有便秘、尿路不暢、肺氣腫等,使疝嵌頓絞窄的機會大增。另外伴有糖尿病、高血壓、肺心病等,一旦發生疝嵌頓至腸梗阻,可使病情加重而掩蓋疝的存在。對老年患者過多考慮腫瘤也會影響診斷。因此,對急性腸梗阻的老年患者應常規檢查腹股溝區域,以免遺漏絞窄疝,釀成后患。
3.2 內環口、腸內容物與嵌頓的關系 ①腹股溝管在不同的年齡段其大小不同,小兒腹股溝管短小且狹窄,新生兒的腹股溝管約為1.2~1.5 cm,3~5歲為2.0~2.5 cm,而成人為4.0~4.5 cm,造成小兒斜疝嵌頓的機會明顯多于成人[2]。本組內環口直徑1.2~5.1 cm,平均2.4 cm,≤2 cm者9例,占45%。嵌頓除了與內環口和疝囊壁的解剖有密切的關系外,與腸的內容物誘發也有關。本組腸內容物有固體顆粒2例中,內環口直徑甚至達到4 cm,手術時發現內環口的內下方向還有空隙,沒有形成真正的環狀嵌閉,將腸管內容物返回近端消化管,可以使被嵌頓的腸管回復腹腔,遇見的有形固體顆粒食物渣有水果和疏菜的子粒或皮,人體不易消化。近端消化管內的內容物隨腸蠕動到疝囊內的腸管內,疝囊內腸管的蠕動功能因嵌頓受到損害,食物渣停留在被嵌頓腸管的遠端,排泄發生障礙,腸內容物增多,腸管擴張,壓力增高,加重水腫和血運障礙。
3.3 對嵌頓性斜疝的治療體會
3.3.1 手術時機 腹股溝斜疝嵌頓存在疝內物絞窄的可能應盡快手術治療。嵌頓時間少于10 h的可試行手法復位,超過10 h,局部有壓痛、張力大,手法復位的成功率低,并且增加疝內容物的壓力,加重腸管缺血,宜直接手術治療。筆者體會疝發生2 h內可以完成手法復位,但必須做心電圖、X線透視血常規、凝血酶原時間、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術前談話等最基本的手術前準備工作。
3.3.2 嵌頓松解 切開疝囊后觀察到腸管未絞窄情況下,不宜過多翻動腸管,直接用食指檢查內環口的張力及周圍的間隙,及時切開松解內環口,回復腸管;如果內環口有1 cm以上的間隙也可將腸管內容物回復到近端腸管后回復腸管,不一定切開內環口。
3.3.3 腸壞死是否修補 由于部分腸切除時存在污染切口而感染使修補失敗的風險,如果真正能做到有效保護切口,也可修補。本組有2例修補成功,將腸管拉出相對多些,放兩層血墊,第一層(上層)干燥,靠近壞死腸管;第二層(下層)濕水血墊,靠近有活力的腸管及切口,用止血鉗夾住防止腸內容物漏出,腸管切口用稀碘伏消毒,吻合時將上層血墊移出,污染的器械手套更換。結扎疝囊后先用生理鹽水沖洗,再用稀碘伏消毒切口,目的是利用上層血墊吸附清除污染物保護切口。
3.4 手術后并發癥的防治 ①遲發性腸壞死:術中慎重判斷腸管活力,并注意檢查腸系膜;②切口感染;③陰囊血腫、切口血腫:多由于手術操作粗糙,剝離面過大,創面止血不徹底,松解內環口時傷及腹壁下血管所致;術中注意徹底止血,一旦發生陰囊血腫,不必急于穿刺,少量則待其自行吸收,較多則待出血穩定后,在嚴格無菌操作下穿刺抽吸或切開陰囊清除血腫;松解內環口時勿損傷腹壁下血管;④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急性左心衰:對老年患者特別注意充分術前準備,術后抗感染支持治療,注意輸液速度和輸液量;⑤腹股溝區持續疼痛:主要因損傷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所致,因此術中應仔細解剖,在很好地掌握腹股溝區解剖的基礎上“層層”把關,減少腹股溝區神經損傷。
參考文獻
[1] Rutkow IM,Robbins AW.Demo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socioeconomic aspects of hernia repair in the United States.Surg Clin North Am,1993,73(3):413-415.
[2] 周忠信,鄧小耿.小兒腹股溝溝斜疝診治分析.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01,4(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