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霞
【摘要】 目的 分析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情感障礙的原因,采取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法 根據血液透析患者生活和心理問題,制定相應的心理護理計劃,采用媒體授課、書面教育、問答式教育、示范式教育等形式,向患者講解血液透析的常識、用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講解生活方式與疾病的關系,將實施前、后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化指標、并發癥等進行比較。結果 情感障礙發生率實施后組低于實施前組,肌酐、尿素胺實施后組低于實施前組,并發癥的發生率實施后組低于實施前組。結論 采用適當的心理護理能使血液透析患者生理功能穩定,并發癥減少。
【關鍵詞】血液透析;健康教育;心理護理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臟疾病患者發生尿毒癥后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情感障礙[1],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對2006年1月至2006年3月在我科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30例患者進行了調查,了解患者心理狀況。然后在我科開展對血液秀析患者系統的心理護理,治療的目標是良好地控血壓、體重,營養狀況的改善,同時以預防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通過多種方式,了解患者對這種特殊治療知識存在的缺陷,并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指導,幫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礙,學習血液透析的相關知識,掌握控制飲水,及時服降壓藥,加強營養,配合醫生治療等[2],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40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29~75歲,透析時間2~14 個月,每周透析1~3次,4 h/次。全部患者既往均無精神病病史及家族史。職業:干部8例,工人22例,農民7例,其他3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0例,高中以下30例。醫療費用承擔能力: 較輕20例,較重15例,難以承受5例。
1.2 40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情感障礙發生情況,見表1。
2 方法
2.1 實施前現狀調查 調查所有患者的健康狀況,飲食結構等存在問題,并發癥的發生及近期血生化檢查結果,如肌酐、尿素氮、電解質、血漿白蛋白、血色素等。
2.2 制訂心理及健康教育計劃。
2.3 實施心理及健康教育計劃 針對患者文化程度和病情開展心理護理,制定健康教育計劃,采用集體授課,書面教育、問答式教育、示范式教育、個體化教育等多種教育形式。
2.3.1 將現狀評估及血生化檢查結果向患者作詳細的分析和解釋,使患者懂得心理及健康指導的重要性,提高依從性。
2.3.2 給患者講解血液透析的常識、用藥及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控制干質量,嚴格遵守制訂的進食量和進水量,達到2次透析期間體質量不能超過(1.2±0.7)kg。
2.3.3 教育患者認識到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與疾病的關系。
2.3.4 教育患者重視營養。
2.3.5 使患者認清疾病的危害性,有意識進行自我保健,堅持治療。
2.3.6 向患者家屬介紹心理及健康指導的有關事宜,以取得家屬的配合和幫助。心理及健康指導前已經透析3個月以上,心理及健康指導并堅持原透析方案3個月后再進行肌酐、尿素氮、電解質、血漿白蛋白、血色素檢測,并觀察并發癥情況。
3 結果
通過1年的心理及健康指導,患者實施后透析前肌酐、尿素氮明顯下降,白蛋白、血紅蛋白明顯上長(表2);患者的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下降(表3)。
4 討論
4.1 本組40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情感障礙發生情況顯示,抑郁、焦慮、恐懼等癥狀的發生率均高于普通人群。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4.1.1 經濟因素 長期透析以及原發病和各種并發癥的治療,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而且現今醫療保障制度尚不完善,許多患者因經濟負擔面臨能否繼續治療和治療是否充分的問題,直接影響患者的情感狀態。
4.1.2 心理因素 在明確診斷和預后性以后,由于患者需長期依賴透析生存,加之病情常逐漸惡化,使患者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和應激,對生活前景喪失信心。
4.1.3 社會因素 患者體能的衰退使其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下降,導致其社會地位和人際關系發生改變,對其情感產生相應的影響。
4.1.4 家庭因素 維持性透析患者承擔家庭責任的能力下降,對家庭的依賴增強,患者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情感發生改變,部分患者因而發生較嚴重的家庭矛盾和爭執。
4.1.5 疾病本身的影響 尿毒癥患者原發病和各種繼發病變如腎性貧血、腎性骨病、難治性高血壓的持續存在和發展,尿毒癥毒素對各臟器的影響,并高血壓、電解質代謝紊亂、代謝性酸中毒,透析造成的內環境變化,治療不充分等因素都可能引起患者情感障礙。
4.2 心理及健康指導的實施是長期的護理措施,其實施將取決于患者的依從性,實施前有的患者對疾病缺乏信心,消極沮喪,對自己目前機體的狀態和存在的問題不夠了解,不遵從醫囑,對自己放縱,尤其是飲食方面,不加以控制造成超重,超重導致并發癥的發生和疾病惡化的重要因素,有的患者缺乏血液透析方面的知識,認為血液透析能解決機體的所有不適。對此,我們首先從患者飲食等方面進行指導。根據患者不同的個體,以使患者自愿接受,自覺實施,持之以恒,變被動為主動。對反復出現胸、腹水、心力衰竭的患者發現他們不遵從醫囑,飲水比較隨便,通過筆者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患者認識到此做法的危害性,結果有效地控制體重,并發癥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心理及健康教育計劃實施中,患者的自主性較為重要,只有患者高度重視自覺實施才能做到實施的效果,為此,我們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教育。增強了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促進了患者對健康保健知識的重視及醫患之間感情的交流和信任。同時護士要了解心理及健康指導計劃的實施情況,使其從自身體驗中感受到心理及健康指導計劃的好處。過去由于患者自身狀況不良,尤其是營養狀況較差,影響到生活質量,長期血液透析還關系到醫療費用及病死率等。通過健康教育實施后,患者的營養狀況提高了,明確了營養狀況與血液透析效果的直接相關。
表3可見,實施后的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下降。現在普遍反映通過心理及健康指導增長了不少知識,由于規律的透析,合理的飲食,藥物合理運用,毒素得到一定控制,營養狀況有所改善,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避免或減緩病情的發展,也減輕了經濟負擔,不少患者走出家門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有的重新回到工作崗位。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原發病和疾病程度因,不同,生活和飲食習慣不同以及個體差異等原在制訂計劃時應注意個體化,盡量考慮周全,靈活運用,如糖尿病患者使用無糖透析液,在透析過程中葡萄糖的丟失,有可能發生低血糖的傾向。因此在透析期間最好進餐1次。個體化的關鍵在于既要有利于健康,又要患者能接受,切實可行,同時應得到家庭的支持。家屬的配合必不可少,尤其是飲食勸告方面,有關研究表明依從性與家庭支持正相關。因此家屬必須了解心理及健康指導計劃的內容和一些相關的知識,才能配合患者起到協助檢查,督促改進作用,才能使計劃實施更佳。心理及健康指導可幫助患者有意識地改變一些不良生活方式,提高對疾病的監測能力,以獲得及時的治療,從而延緩病情進展,改善身體功能狀態,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明園.精神病手冊.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416-421.
[2] Dubavsky SL.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new concepts and psychoamacologic the rapies.Jclinpsychiatry,1990,51(1):3-10.
[3] 王祖承.精神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5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