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娛
實踐技能就是從事實踐活動的技術和能力,包括崗位技能和職業素質兩個方面:其中崗位技能是指直接上崗的能力。既學生畢業后,直接從事某崗位的具體工作,而不用再經過二次培訓;職業素質是指學生的綜合素質,它是指為成功從事任何工作都必須具備的、帶有普遍適用性及可遷移性的社會通用能力。如,學習發展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評判創新能力、信息應用能力、刻苦耐挫能力和應變能力等。在中職高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這兩個方面所解決的問題各有側重,職業素質的教育目標是“使人成為人”,而崗位技能的教育目標是“使人成為某種人”。
二十一世紀,由于科技革命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使知識創新、技術革新、產業創新、制度創新乃至管理、市場、機制等創新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提高民族創新能力成為提高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源泉和動力。民族創新能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從小培養,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開發,教育在其中發揮特殊的作用。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一支重要的隊伍,中等職校學生應該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以迎接未來社會的挑戰。對職業教育而言,創新精神的一個重要轉化成果就是落實到創業上來,創業素質應該成為職高生基本的必備的素質。
中等職校畢業生,不僅要學會正確擇業,順利謀職就業,還要敢于面向市場去自己創業。所謂創業,就是創造、創設或創新某種事業或職業崗位。創業能力,就是創造、創設或創新某種事業或職業崗位的能力。培養職高生的創業能力,就是要培養職高生的事業心、進取心、開拓精神、冒險精神,使他們能夠在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站穩腳跟。職校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德育工作者的努力,它更需要各科老師的通力合作,需要社會、學校、家庭諸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中職院校學生實踐技能培養的現狀
這幾年通過努力,中職院校在實踐技教學方面有所改進,但還存在許多問題,學生在基本技能掌握方面仍存在較大問題,不容樂觀,許多中職院校“相對獨立的實踐技能的培養體系尚未形成”。實踐技能的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在就業市場上同樣有所反映,從總體情況看,中職院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在規格、水平、質量等方面與社會需求的還存在很大差距,這一現狀得不到重視與改變,必將阻礙中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
二、實踐技能的培養在中職人才培養目標中的作用
《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中職教育應“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達到這一培養目標。中等職業教育必須高度重視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實踐技能在中職人才培養中具有以下作用:
(一)實踐技能的培養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教學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在這些職業技能的訓練中,學生所學的理論真正被運用了、消化了、理解了。實踐技能教學是職業能力培養的有效教學模式,也是中職院校立足于市場、立足于社會的必備手段。
(二)實踐技能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增強自身綜合素質。據調查資料,大多數學生認為實踐技能的培養很有必要,學生認為通過實踐技能的培養在以下方面有所提高,它包括組織紀律方面、學習主體意識方面、團隊合作意識方面、克服困難方面、判斷分析能力方面、應變能力方面、創新能力方面、運用信息技術方面、表達溝通能力方面等。
(三)實踐技能的培養有助于增強實踐情感和實踐觀念,培養良好的公德與責任意識,培養實事求事、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鉆研、堅韌不拔的工作作風,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
三、加強中職院校學生實踐技能教學
首先,轉變觀念,從以知識傳授為主轉向以能力培養為主;從以教師為主體轉向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從重理論輕實踐轉向理論實踐并重、突出實踐教學,建立一支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創新精神、教學能力強、熟悉生產領域、掌握過硬技術、樂于教書育人的高素質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其次,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斷改善校內實驗(實訓)條件,大力整合現有資源,優化管理,扎扎實實地建設好各專業的實驗室、實驗實訓演練場,加強實驗室、實訓基地的科學管理,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重視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則,建立一批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
四、創造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社會文化氛圍和制度環境
培養職校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要不斷創造有利的社會文化氛圍和制度化環境。開拓創新精神、探索冒險精神,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一種民族文化心理。因此,提高民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業能力,也是國民心理的轉變過程。要在全社會倡導“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精神,改變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精神狀態;鼓勵和支持冒尖,鼓勵和支持當領頭雁,鼓勵和支持一馬當先。有了一種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和制度化環境,就能為中職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提供堅實的社會支撐。改變那種把教育當作傳授書本知識的狹隘觀點,真正把教育當做學習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到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索精神。要實行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帶著問題,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要改變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著重培養和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維能力、實踐能力。
五、教師應不斷提高創業素質,努力培養創新精神
創造性是教師勞動的重要特點之一,也是塑造教師完美人格的重要內容。一個具有完美人格的教師必須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大膽的創新精神,勇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具有開拓進取的意識和創新求異的品質。新的世紀,職校教師應該教育學生學會競爭,學會適應,要正確引導學生懂得時代的發展到了必須由自己來求出路、求發展的時候了,必須用超前意識去進行考慮,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潛能,將自己在社會中定位,以便在新的產業結構和社會關系中尋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的位置,確定謀生方向,選擇最佳職業。這是真正意義的自我生存和發展的競爭。職校教師如果本身沒有創業素質和創新精神,是難以正確引導學生的。
六、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樹立創業精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絕大多數的職校生,都注定要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沉浮。特別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窗口的深圳市,市場經濟的浪潮更是激蕩澎湃。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目前的社會,正確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要使學生意識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之一主要通過市場調節配置。要幫助學生牢牢樹立“不找首長找市場”、“不靠上帝靠自己”的創業意識。創業意識是創業者事業成功的內驅力。沒有創業意識的人,不可能去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