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財科
新課程改革在轉變教學方式方面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重點進行倡導。隨著新一輪課改的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式都已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于中小學的課堂教學,課堂逐漸活了起來。但其中也存在許多認識上的偏頗,使教師在解讀和實踐中走入了一些誤區,導致無效合作。
一、合作學習的誤區
1.誤區一:合作=小組學習
在很多“新課改公開課”“研討課”上,一講“合作”就是“小組”,什么課都是小組討論,什么內容都要通過小組討論來“解決”。事實上,“合作”的解釋是: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項任務。合作與分組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分組學習雖然是合作探究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手段和表現形式,但應該承認的是,分組并非合作的唯一手段。
2.誤區二:小組合作泛化、無序化
無節制地合作學習,把課上成小組討論課。不顧學科性質和具體內容,每個問題都要讓學生探究討論一番,課堂上學生四人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教師卻很少考慮這樣的話題是否有討論的價值。
從組織形式上來說,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先進的學習范式,這是一個小型的學習型組織,但我們在課堂上看到小組學習處于一種“無政府狀態”,沒有游戲規則,亂成一團,很少有實質性的討論。結果,“小組討論”成了課堂上的“放羊”。[1]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問題很淺顯,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還需要合作探究嗎?我想結論是不言而喻的。
3.誤區三:小組合作形式化
課改以來,課堂教學中由形式主義演化出來的“浮華”現象有所抬頭,可謂“熱熱鬧鬧走過場,高高興興搞形式”。
當前,教師在組織學生合作時,主觀隨意性很大:教師覺得該合作了,學生即使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了,學生即使正在激烈地思想交鋒,正處于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步入“形有實無”的無效合作誤區。
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存在合作只是形式、沒有相互支持和配合、沒有協調解決問題的現象,絕大多數學生自行其事,生生互動根本沒有發生。小組合作形式化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兩點。
(1)把課堂教學當成表演課。如游離于主要教學任務之外讓學生既繪畫唱歌又奔跳游戲,動手動腳,忙個不停,從而使必要的接受學習時間得不到保證而影響教學的整體質量。[2]
(2)把課堂上成資料展示課。課堂上花費大量時間播放各組收集的圖片資料,而只花很少的時間學習知識,把重點變成了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能力的綜合性學習。
固然,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要渲染課堂氣氛,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但這些都是為學生積極學習這個教學中心服務的。如果不管教學中心,為激發而激發,為渲染而渲染,為創設而創設,那就會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因“生”制宜,形式主義要不得。
二、如何實施有效合作
自主學習中的小組討論要充分地運用起來,不能只在形式上,而應該用到實處。運用好了小組討論,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使學生的自學能力、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1)要有明確、恰當、便于操作的合作學習目標。實施有效合作,首先要把握時機。一是出現新知時;二是遇到大家都亟盼解決的問題,依靠個人的能力又不能解決的問題時;三是學生意見不一,且發生爭論時。其次,要精心設計合作的內容和要求,選擇具體的學習方式,安排學生小組的分工與組合。
(2)要基于學生個體充分的獨立的
自主學習和思考,必須給足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沒有經過個體充分自主學習而匆忙展開的討論如無源之水,所述見解既不成熟,也沒有深度,更談不上個體的獨特體驗和創見。
(3)合作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學習小組明確分工,讓主持人、陳述人、記錄人各司其職,且互相尊重,互相禮讓。同時,為了保證學習目標的實現,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約束自己,以達到合作雙贏、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菊榮.“新課改”三思.教育參考,2004,(3).
[2] 宋秋前.教學有效性問題淺析.課程·教材·教法,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