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華 胡 軍
摘 要:解放思想就是“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核心、本質、靈魂和精髓;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在現實生活中的必然要求和具體表現。解放思想的本質,就是實現實事求是的要求;解放思想的過程,需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解放思想的目的,應該是實現科學地發展。
關鍵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科學發展
解放思想本來無所謂科學不科學的問題,科學發展本來也不存在切實不切實的問題。但是,實際生活中,我們有過把解放思想等同于隨心所欲、膽大妄為的經歷,也有著把解放思想簡單地指向“大發展”“大變化”的現實。因此,在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中,從理論上準確地理解解放思想的本質、靈魂和目的,突出強調科學地解放思想,切實地科學發展,也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問題。
一、解放思想的本質,就是實現實事求是的要求
什么是“解放思想”?新中國成立后,在經濟社會建設的實踐中,我們不斷地思考和爭論著這個問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思考,到黨的十六大,我們對解放思想開始有了一個較為完整、科學的理解和概括。解放思想就是“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解放思想,既要消除僵化保守、教條主義或經驗主義的思想認識,也要防止隨心所欲、膽大妄為及冒險主義的實踐行為。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我們擺脫可能存在的僵化、片面、教條和臆想等思想認識方法的束縛,使我們的思想認識聯系實際、合乎時宜、適應實踐發展,遵循客觀發展規律,通過實踐發現真理。
解放思想的這些要求,也就是實事求是原則的基本內容。實事求是作為思想認識原則,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黨在總結兩次失敗的慘痛教訓中形成的,是黨在認真反思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冒險主義等錯誤造成的重大損失中逐漸形成的。1941年,在全黨不斷思考和反思的基礎上,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明確地提出了“實事求是”的含義及其要求。他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
實事求是的原則,內在地包含了從實際出發、服從客觀、承認變化、尊重條件、明了趨勢、遵循規律等具體要求。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遵循實事求是原則,就必然要求“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即解放思想。
因此,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兩者是統一的。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核心、本質、靈魂和精髓,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在現實生活中的必然要求和具體表現;實事求是屬于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根本原則,而解放思想則是遵循這一根本原則的具體方法和實際行為。
二、解放思想的過程,需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
作為實事求是原則在現實生活中的必然要求和具體表現,作為實事求是原則的具體方法和實際行為,我們在進行解放思想的過程中,就需要清楚、嚴格地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始終把解放思想同實事求是統一起來。離開了實事求是,我們所進行的就不再是本來意義上解放思想,我們就會把解放思想扭曲為不受約束、隨心所欲,最終導致錯誤、甚至災難。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來講,我們之所以要解放思想,是因為現實是客觀的,是不以我們的意識為轉移的,我們只有服從客觀現實,才不至于在生活和工作中固步自封、自以為是、落后于現實,或者臆想和武斷,導致脫離實際、超越現實;是因為現實的事物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由此使得事物的存在相互聯系、事物的發展需要條件、發展的過程隱含著規律,我們只有認識、尊重和服從事物之間的聯系、事物發展的條件和事物發展的規律,才不至于在生活和工作中僵化保守、安于現狀,或魯莽草率、膽大妄為,導致消極或冒進。
事物客觀存在的聯系、條件和規律制約著我們的行動;而現實的變化發展、時移事異以及我們自身的素質水平、認識程度和思維方式,又常使我們的思想認識與客觀實際不相一致。這很容易導致我們忽視或否認事物的聯系、條件和規律,從而形成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導致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陷于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要避免這種狀況,就要在解放思想的過程中,深刻認識現實事物和工作的變化、聯系、條件和規律;就要在進行工作、解決問題時,認真地尊重和服從事物和工作的變化、聯系、條件和規律。即遵循實事求是原則。
當代歷史上,我們曾經兩次高揚“解放思想”的大旗,一次是“大躍進”時代,一次是改革開放時期。細致研究這兩次“解放思想”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兩者從形式到實踐都有很大差別。前者的基本口號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而后者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前者在“解放思想”過程中,將研究現實聯系、尊重必要條件和服從客觀規律等認識和思想,都歸結為“迷信”,導致了長時間嚴重的隨心所欲、盲目冒進;而后者在“解放思想”過程中,則強調了“實事求是”,全面地糾正了否認現實聯系、忽視必要條件、違反客觀發展規律等隨心所欲、盲目冒進的錯誤。
在開展解放思想的活動中,我們要記住,解放思想的活動是具體實踐實事求是原則的行動,整個解放思想的過程中要始終貫穿實事求是的靈魂。
三、解放思想的目的,應該是實現科學地發展
開展解放思想活動目的是為了什么?顯然是為了理清思路,實現更好、更快地發展,即科學發展。以實事求是為靈魂的解放思想,決定了我們在開展解放思想活動過程中,對待發展問題既不能消極保守,也不能盲目冒進,而要科學發展。
近代以來,我們民族長時間強烈地感受著落后的窘迫、危害和痛苦,我們民族也長時間迫切地期望著迅速改變落后的現實狀況,這是合乎情理的。但是,由于對現實狀況、必要條件、客觀規律與加快發展之間的關聯缺乏全面、系統和理性的認識,迫切發展的愿望也就時常地演變成了急于求成的心理、急功近利的要求和急躁冒進的行為。
國家、民族、地區和單位要加快發展、深化改革,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怎樣加快發展,怎樣深化改革,卻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現實生活中,急于求成的心理常常使我們將簡單常識與這一復雜問題混為一談,把與自己意見相異者一概歸屬為反對發展者、反對改革者。這在我國20世紀50年代有典型的表現。“大躍進”過程中,加快發展被簡單地等同于快速改變、違背實事求是的急躁冒進,被誤以為是解放思想;而堅持實事求是、試圖阻止急躁冒進的鄧子恢被斥為“小腳女人”,對盲目冒進提出異議的彭德懷則成了“右傾”。結果,“大躍進”得不償失,導致了經濟建設投入很大、效益極低,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不但沒有實現大躍進,反而造成了較長時間的消極影響。
開展解放思想,就要清楚事物之間互相依賴的關系,就要尊重客觀實際條件,就要遵循事物發展規律,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工作的發展具有客觀條件支撐,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實現科學發展。我們不能一講解放思想,就簡單地要求“加快發展”、要求“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和深化改革是需要現實條件的,是受客觀規律制約的,是牽涉各種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不能再把熱鬧新奇當發展、把簡單改變當改革、把單一數字當成就,那樣只能導致隨心所欲、盲目冒進,最終得不償失。
在解放思想的過程中,除了期望加快發展和深化改革,我們還應該深入思考如何尊重條件、遵循規律地發展和改革,還應該思考如何弘揚已有的正確觀念、恰當做法、有效規則和優良傳統。面對急于求成、急躁冒進、急功近利泛濫的社會現實,應尊重條件、遵循規律地發展和改革,實現科學發展。
1959年5月,針對大躍進中“以鋼為綱”的高指標問題,鄧小平提出:“思想上應從一千八百萬噸鋼中解放出來……工業方面來個解放思想,一千八百萬噸鋼既然辦不到,索性來個精神解放。全面安排,解決工農、輕重關系,眼睛只看到一千八百萬噸,就會把全面丟掉,包括丟掉人心。”他的話十分形象地說明了: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合乎實際,也就是實事求是。
在我國,經濟社會落后的問題仍然客觀存在,加快發展以解決落后問題的要求和期望是極為迫切的,這就為我們在經濟社會建設中急于求成的心理、急功近利的要求和急躁冒進的行為的發生奠定了社會基礎。但是,解放思想并不僅僅是為了簡單地加快發展,而是為了科學發展。
我們還應當仔細地思考一下高等院校發展中的問題。當前高校存在的評估造假、學術抄襲等問題,除了當事者道德品質的原因之外,是否與我們的教育管理體制、學術管理要求有直接的聯系?管理者急于求成、簡單要求,忽視甚至否認教育和學術發展的條件及規律,違反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學術進步的客觀過程,應該是當事者造假、抄襲的社會根源,急于求成是其深刻的禍根。
在今天的解放思想活動中,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解放思想就是要做到實事求是,就是要進一步明確現實工作涉及的聯系、需要的條件和隱含的規律,通過解放思想更好地把握事物和工作的聯系,尊重條件,遵循規律,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地發展,即科學地發展,而不應引發違背實事求是原則的大膽妄為、簡單行事,引發新的冒進、躍進。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3]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2.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