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軍
摘 要: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要真正落實新課標倡導的“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必須正確理解:①新課標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但不否定教師的主導地位;②新課程提倡探究式學習,但不否定接受式學習;③學生的探究式學習不等同于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活動;④探究式學習不等同于盲目追求創新。
關鍵詞:新課標;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式學習
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這種新鮮的教學方式對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對“滿堂灌”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對被動的、機械的、接受式的學習方法起了相當大的沖擊作用,給課堂帶來空前活躍的氣氛。但在新課標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誤解或誤區。下面我結合實驗區出現的問題和我自己的體會,談談如何正確理解新課標倡導的“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
一、新課標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但不否定教師的主導地位
新課程堅持民主平等互動的師生觀,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忽視教師的講課。課堂的本質就是在教師指導下,還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大效益。因此,在自主探究式學習過程中,教師不能置身事外,科學探究不等同于游戲,需要嚴謹的思維以及必要的課堂約束和紀律培養。教師必須發揮組織者的作用,扮演好“導演”的角色。
二、新課程提倡探究式學習,但不否定接受式學習
主動的探究式學習與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是兩種根本不同的學習方式。它們適用的學習條件與環境不同,各有各的用途。對于學生來說,這兩種學習方法都必須掌握。因為學生學習的科目多、內容深,而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掌握的資料也有限,如果每個知識點都要學生自己去探究,那肯定是不現實的。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知識,絕大部分是通過被動的接受學習獲得,真正由自己探究獲得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就是人能夠而且善于接受、繼承前人創造的精神財富,踩著前輩的肩膀上繼續攀登,人類才會不斷走向進步。
三、學生的探究式學習不等同于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活動
學生的科學探究式學習活動與科學家的探究活動,在認識過程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我們應當看到兩者的本質區別。從表1可以看出,作為中學生,一般說不可能有像科學家那樣真正意義的探究,探究式學習的實質,是把科學領域的探究活動方式引入課堂教學,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解決科研課題的探索過程,去理解科學概念,形成科學認識,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探究式學習不等同于盲目追求創新
創新是時代的要求,創新是當今最響亮的口號。新課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但是,當前不少教師對“創新”的認識理解存在問題。他們不懂得創新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離開科學發展觀,創新就會走入歧途。我認為創新應堅持兩個原則:①選擇性原則。歷史是一門政治性十分強的學科,中學歷史教學不同于歷史研究的一個地方在于它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故中學歷史教學應顧及一定的適應性,創新要有選擇性;②監控性原則。歷史教學應鼓勵學生發表見解,但絕對不等同于鼓勵學生海闊天空、縱橫亂談、標新立異,要讓學生意識到創新在本質上說是一個揚棄的過程。
總之,新課標提倡的探究式學習只是對傳統教學的改革,并不是全部的否定和拋棄,對傳統教學要辨證看待,對新課標要深刻體會,正確理解。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會找到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