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龍
導課是教師在一項新的教學內容或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如何導入中學英語新課是一項需要經過精心設計而且實行頗難的藝術。為此,特用網絡形式發貼和同行聯網探討“導課”課題。
一、入網——鎖定導課功能
導課叫開頭課、開講課、開首課、開篇課,也叫入課。其功能為 “四點”。
1.集注意點
對學生而言,每一堂課都是新課,其內容也不盡相同。學生在課前所從事的各種各樣的活動勢必存在興奮點,如何轉移其興奮點?關鍵在于導課。只要導課得法,就能使學生離開正在從事的活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全身心轉入到課堂上來。
2.激興趣點
精彩的導課會使學生如沐春風,似飲甘露,進入一種奇妙的境界。“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到有趣。”(引自教育家第斯多惠)巧妙的開頭,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懷著一種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課的到來。
3.明目的點
目的性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根本特性之一。不少教師在導課時常常直接或間接地讓學生預先明確學習目的,從而激發其內在動機,使其有意識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學習。
4.聯知識點
人類的學習總是以一定的經驗和知識為前提,是在聯想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因此,新課的導入總是建立在聯系舊知的基礎上,以舊引新或溫故而知新,借此促進學生知識系統化。
二、連線——鏈接導課類型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重在得法。由于教學內容不同,教師素質和個性各異,導課的技法也就不盡相同。一般來說,下述方法較為常見。
1.銜接導課法
根據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結點,通過提問、練習、誦唱等方式進行,使學生在“溫故”的基礎上“入題”“知新”。此法包括復習、練習、名人名言等導課類型。
如復習數詞時,可采用如下方式導課:
Why ten plus four is two? (為什么10+4=2?)
Because ten oclock plus four oclock is two p.m.(因為10點加4點是下午2點鐘。這是熟詞活用。)
2.懸念導課法
懸念一般是出乎人們的預料,或展示矛盾,或讓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學生心理上的焦慮、渴望和興奮,只想打破砂鍋問到底,盡快知道原因,這種心態正是教學所需要的“憤”和“悱”的狀態。懸念導課法教學中要精心構思,巧布懸念。此法包括謎語、典故等導課類型。
如在口語“Thats all right”交際中,我是用“Which words does the word‘rightrelate with?(哪些詞與‘right有關聯)”叫學生組建“Right Pyramid”:right,alright,all right,Thats right,Thats all right,All of us are alright.
3.情景導課法
情景導課是利用語言、設備、環境、活動、音樂、繪畫等手段,制造出一種符合教學需要的情景,以激發學生興趣,誘發思維,使學生處于積極學習狀態的技法。此法包括演示、實例等導課類型。
如教非洲國名時,我是用假期“非洲之行”導課的:賣票時是埃(人挨人)塞(有人加塞)“俄比亞”(Ethiopia),進站時是幾(擠)內亞(Guinea),上了車是贊(站)比亞(Zambia),下車后是坦(癱)桑尼亞(Tanzania)。
4.激疑導課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學習的起點,有疑才有問、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切記兩點:一是針對教材的關鍵、重點和難點,從新的角度巧妙設問;二是以疑激思、善問善導。此法包括審題、討論等導課類型。
如:Why does the word “school” mean“學校”in Chinese?為什么單詞“school”意指中文的“學校”?因為school中的s代表student(學生),強調學校以學生為主體;school中的c代表class(班),強調在學校以班為單位進行管理和文化知識的學習;h代表headmaster(校長),校長是學校的主要領導;第一個o代表opinion(意見),指校長的意見;第二個o代表obey(遵守),強調學生必須遵守學校的規定;l代表long(長的),指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很長。
三、存盤——查殺導課病毒
導課雖“無一定之規”,但有“一定之妙”。如被病毒入侵,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效果,則“無妙”可言。為此,必須清盤查殺病毒。
1.清祛“虛晃子”
導課不能脫離課堂教學實際,但也不能為了“聯系實際”而忽視課本。有的教師用直接導課法讓學生“用三分鐘時間讀完課文”“用五分鐘時間速讀課文”,然后急急忙忙地進入聯系實際、聯系生活的環節,教師或學生逐個舉例。熱熱鬧鬧一節課下來,學生很少翻書或者不用翻書。英語教學當然不提倡那種煩瑣地分析課本、死摳課本的做法,但絕對不是拋棄課本或忽視課本。恰恰相反,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仍然是非常必要的。理論聯系實際不是不要課本知識、只要理論,所以,掌握必要的課本知識仍然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學目標。
2.清除“花架子”
近年來“公示課、示范課”的導課規律,就是一開課就是的畫面絢麗、光彩閃閃多媒體課件。學生們常常會為眼花繚亂的課件場景所陶醉,對重要知識點卻記得少之又少。多媒體可以用,也應當用,但貴在用得“當”、用得“精”、用得“妙”。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需要把握最佳時機,掌握適當的“量”與“度”。對那些遠離學生實際而必須讓學生掌握的知識點,需要運用多媒體;對那些邏輯思維性強、較為抽象知識,學生難以想象、難以建立起概念的知識點,需要運用多媒體;而對那些只需要傳統教學手段(如優美的黑板板書)就能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也用多媒體。
3.清查“濫模子”
不少教師采用激疑導課法。不錯,恰當的討論和表演確實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間、師生間的感情溝通,體現出學生的自主學習。然而,我們看到更多的卻是,討論的問題是教師事先設計的,而不是學生自己通過獨立思考提出的;表演、游戲是教師設計、導演的,而不是學生相互討論后自我設計、排練的。過多、過濫、不必要的課堂活動,讓課堂氣氛顯得異常火爆熱烈,但教師和學生卻缺乏思想和感情的溝通,學生仍然是老師的“思想玩偶”,被動地跟從老師完成一個個彼此孤立的活動,并不是在真正的自主學習。真正的自主學習的課堂,應該是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生自愿、自覺、自主的活動。
4.清掃“大帽子”
有教師使用銜接導課法,引用的事例都特別轟動、特別有影響力。這種做法實際上只是從老師的愿望出發,并沒有考慮學生的生活經歷、體驗。其實,那些偉人名人的故事以及特別轟動的、久遠的歷史經典故事,未必就能激起學生的同感。而學生身邊的小事往往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以學生自己身邊的故事來說明課本上的原理或道理,往往比那些偉人的故事更能觸動他們的心靈,更能達到為他們樹立榜樣的目的。一堂真正的好課應該是一堂能走近學生內心世界的課,應該是一堂與學生生活實際非常貼近的課。只有認真分析、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讓課堂教學的舉例真正貼近學生;只有真正貼近學生的內容,才是最有價值的內容。
簡言之,導課要突出針對性,具有啟發性,富有趣味性,染有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