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燕
新課程語文教學認為,語文是建立在社會生活基礎上的富有情感態度和審美價值觀的人文課程,具有鮮明的工具性、情趣性和人文性。傳統教學模式過于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忽視了語文本應具有的文化內涵和知識底蘊,割裂了語文與人文之間的有機聯系。正是基于以上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許多教育學者認為,加強語文教學的情趣性和人文性是還原語文本質的有效做法。
1.依據文本內容,鼓勵學生融入學習活動,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行的語文教材文本內容具有生活性和人文性,是學生學習語文不可缺少的物質載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妨從文本內容出發,不斷地挖掘隱藏其中的令學生感興趣的課程資源,鼓勵學生運用自身豐富的想象力來進行探究,探尋其中的內涵意義。這種探究過程其實就是學生參與學習的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這樣的探究活動本身就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興趣點”,是學生獲取知識的“觸發點”和“增長點”。
特級教師于漪在談教學體會時說:“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緊密相碰,在學生心中彈奏的時刻,教學藝術的明燈就在課堂上高高升起。”由此可見,教材文本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初的外化物,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離不開這樣的點撥牽引。筆者在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考慮到七年級學生對自己童年玩耍的環境有深刻印象、對生活充滿美好幻想的特點,根據課文內容從學生的興趣點切入教學。我先引導學生以《我心中的樂園》為題,把自己記憶中最美好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學生心中的樂園有現實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魯迅先生描寫的兒時的樂園——百草園這一重點文段,讓學生通過分析生動、具體的描寫,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愛的動物透出的歡樂天真的童趣,體會描寫中準確的形容、生動的修辭和清晰的層次。學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兒童時代輕松自由、充滿情趣的百草園生活,與三味書屋單調陳腐、枯燥無味的讀書生活作對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殘害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深刻主題。
2.關注生活實踐,激發學生生活靈感,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語文是一門生活化較強的學科,而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初中學生正處于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對一切充滿好奇和熱情。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這樣,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知識性。這樣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養成主動求知的良好習慣。
筆者在講授《核舟記》中“船頭坐三人”一段時,把課堂變舞臺,讓全班同學以課本、桌椅為道具,同桌互相協作表演佛印及“蘇黃共閱一手卷”的動作神態,學生邊朗讀邊演示,通過課堂即興表演,學生在角色轉換中理解古文語言,古文背誦這一教學難點就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完成了。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轉換角色充當導演,讓學生充當演員。通過教學活動設置劇情,科學、合理地利用“演員”(學生),調動各種因素,讓“舞臺”(課堂)充滿光彩,使“演員”投入其中,樂在其中。
3.借助教學情感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協調是以情感為紐帶的,教師以豐富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學生會從中受到熏陶、感染、啟迪并有所感悟,潛能和創造性才得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情感包括對學生的熱愛和尊重,對教學傾注的熱情,體驗教學內容的確切及心情的激動、愉快等。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參與,還有非智力因素的參與。而學習的質量,則是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學中,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生在課堂中木然置之,毫無反應,對學習內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態度,整個課堂就會如一潭死水。
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篇完整獨立的文章,“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每篇文章的內容都會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氣氛,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就需要渲染課堂氣氛,營造一種與文章內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調,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文章內容,甚至不自覺地進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例如,在上《周總理,你在哪里》的課文朗讀指導中,我懷著對革命前輩深深的懷念和崇敬之情,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同詩人一起去高山旁、大海邊、森林中尋覓親人,懷念敬愛的周總理的情景。教師入情入境,撥動著學生感情上的心弦,起到了使學生見詩人之所見、思詩人之所思、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的作用。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創新教學思維模式,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求知渴望、培養能力、陶冶性情,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