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兵
一、問題
2008年高考物理卷(廣東卷)中非選擇部分第13題的第(1)小題是這樣的:如圖1所示,把一塊潔凈的玻璃板吊在橡皮筋的下端,使玻璃板水平地接觸水面,如果你想使玻璃離開水面,必須用比玻璃板重力 的拉力向上拉橡皮筋。原因是水分子和玻璃的分子間存在 作用。

二、標準答案與專家的解釋
2008年7月2日,在惠州市實驗中學,我參加了由華南師范大學黃照欣教授主講的08高考物理分析會。黃教授對高考物理卷中的每一道題都作了非常詳盡的分析。黃教授認為,該題主要考查選修3-3(包括2-2)的分子運動論中的“分子作用力”考點,其標準答案是:第一個空填“大”,第二個空則填“分子引力”。黃教授著重分析了該題第二個空考生的答題情況。他說:“許多考生填了‘引力或‘吸引”,這是不正確的?!八麖娬{說:“‘引力是什么‘引力,是‘電磁引力還是‘萬有引力抑或是‘分子引力,這分明缺少一個定語的限制,所以這樣的答案是不正確的,至少是不全面的?!?/p>
三、分子引力與物體間的浸潤
然而,直到現在,我對該題的答案依然心存質疑。我認為該題第二個空的“標準答案”是有問題的,無論該空填“分子引力”還是僅僅只填了“引力”,都是錯誤的。這就是說,當人們向上拉橡皮筋使玻璃板離開水面時,水分子與玻璃分子間的分子引力并不是需要拉力大力于玻璃板重力主要因素。那么,使拉力大于玻璃板重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要分析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認真地分析題意。
我們應注意到題中的一個詞語——潔凈的玻璃板,這一個具有舉足輕重意義的詞語分明是說,如果玻璃板不潔凈,上述現象則可能不會發生,難道不潔凈的玻璃板的玻璃分子與水分子的分子引力會減小甚至消失?我想這應該是不會發生的。即使因為某些物質(我們姑且把這些物質稱為雜質)粘在玻璃板上,使玻璃分子與水分子接觸的分子數量減少,從而減少了它們之間的分子引力,但是我們也發現,玻璃分子其實正通過粘附在其表面上的分子與水分子產生作用。也就是說,雜質分子與水分子間也存在分子引力,故水分子與玻璃分子完全可以通過雜質分子產生間接的引力作用。如果我們從這些物質分子與玻璃板的吸附與浸潤情況來看,雜質分子與水分子之間的分子引力一定大于玻璃分子與水分子之間的分子引力,即玻璃分子與水分子之間有這些雜質分子時,它們產生的間接引力會更大,向上拉的拉力也應該更大才對。然而,實際的實驗結果與上述分析是正好相反的,當玻璃不潔凈時,拉橡皮筋的拉力是比較小的。
綜上所述,拉橡皮筋的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不是因為水分子與玻璃分子的分子引力造成的。
那么,分子間的分子引力在這里的作用是什么呢?我認為,分子間的引力僅僅造成了玻璃板與水之間相互浸潤的關系,而浸潤則主要表現在玻璃板與水的接觸邊緣上。我們知道,如果用玻璃器皿來盛水,則水平面是向下凹陷的,這就是玻璃與水相互浸潤即玻璃分子與水分子的之間存在較大的分子引力造成的;如果用荷葉做成的器皿來盛水,則水平面是向上突起的,這也是因為荷葉分子與水分子不浸潤即它們之間的分子引力很小甚至沒有而造成的。
四、光潔的接觸面與大氣壓強差的形成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知道,一塊表面光潔的玻璃板放在水面上時,水與玻璃板的情形應該如圖2所示,此時,玻璃板的下表面與距離玻璃板較遠處的水平面在同一高度上,而與玻璃板四周接觸的水面則形成突起的、明顯高于遠處的水平面。由此可知,如果我們在豎直方向上稍微把玻璃板向上提起,玻璃板的下表面就一定比較遠處的水平面要高,而此時,因為水分子與玻璃分子相互浸潤的作用,玻璃板四周依然與突起的水面的相接觸。

于是,我們不難發現,此時的玻璃板與其下方的水及周圍因浸潤而突起的水其實已經形成了一個密閉的容器,其中,玻璃及其下方向的水分別相當于容器的活塞與容器底,而四周包圍著玻璃的水則相當于容器壁。當玻璃板下表面與遠處水平面在同一高度面上時,密閉容器的容積為零;而玻璃板向上提的時候,容器的容積增大。通過分析可知,此時容器內的壓強減小,在其內部形成了局部真空,如圖3所示,這就在容器內外產生了大氣壓強差。

事實上,如果玻璃板表面(特別是玻璃板四周)沾有雜質而非光潔,那么,水與玻璃板四周形成的密閉程度就會大打折扣,當玻璃板向上提起時,就會在這些雜質物上形成空隙,空氣就會從這些空隙進入到等效容器內部,這樣便不可能形成如圖3所示的局部真空區域,也就不存在大氣壓強差。
五、拉力大小的決定因素
光潔玻璃板的上下表面之間存在大氣壓強差,這才是玻璃上提的拉力大于玻璃板重力原因。
事實上,為了簡化問題,我們可以不考慮玻璃分子與水分子間的分子引力造成的浸潤問題,而把因此產生的效應用一個實際的氣壁來等效代替。考慮了這些因素,我們把玻璃板做成如圖4所示的冠狀玻璃。此時,浸入水中的冠狀玻璃向上提起時,同樣會在玻璃與水之間形成局部真空區域,產生內外大氣壓強差。

于是,便有了“使向上拉力大于玻璃板重力的原因是在玻璃板上下兩表面之間存在有向下的大氣壓力”的第一種解釋。如圖5的受力圖所示,T是向上的拉力,G是玻璃板的重力,F是大氣壓力,而F的大小為F=S△P(其中△P是玻璃板上下的大氣壓強差,是玻璃的面積)。

當然,這不是唯一的解釋,事實上,我們除了可以單獨地把玻璃板當作研究對象之外,還可以把與玻璃板具有相同運動狀態的水和玻璃板一起作為我們研究對象。因為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向上提起玻璃板的時候,發生向上運動的并不是只有玻璃板,其下方的部分水也隨著一起發生相同的運動。如圖6所示,這時的重力G并不只是玻璃板的重力,而是玻璃板與高于水平面部分的水的重力之和。

也許,有人會問:大氣壓強差哪兒去了?其實,正是大氣壓強差的作用,把部分的水壓至高出水平面的位置,并使這些水與玻璃板具有相同的運動狀態。
事實上,如果我們真的用了冠狀玻璃,那么,無論其表面是否光潔,只要玻璃從液體(水、酒精、水銀等)表面提起,其向上的拉力都必然大于玻璃的重力。可見,這道高考題的答案是錯誤的,水分子與玻璃分子間的分子引力并不是使拉力大于玻璃重力的主要原因,這道高考題在命題時就存在科學性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