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寧寧
[摘要]為經濟發展結構更加的合理,彌補個私企業規模缺陷等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問題,結合經濟、環境現狀,提出在加快特色工業園區建設的同時,要重視解決環境問題。如何使特色塊狀經濟與環境保護良性互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工業園區 規劃建設 環境保護 和諧
中圖分類號:X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20117-01
現有的工業園區普遍存在環境污染相對集中,又得不到有效控制等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是改變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發展生態工業園。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是發展生態工業的有效形式,它整合了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和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優勢,在建設中涉及合作、政策、技術等諸多問題。
一、現有工業園區規劃建設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工業園區建設對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從很多工業園區的調查中發現:園內的企業并非有機的群聚,而是無機的雜合,不能形成工業鏈關系,集聚經濟和循環經濟效益差,存在粗放經營造成的資源低效率使用,高污染排放造成的環境破壞等問題。而工業化是經濟建設的必由之路,工業的迅速發展將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若不采取有效預防措施,新增工業污染和由此產生的城市污染會進一步加重。若按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僅僅依靠末端治理,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將不堪重負。
二、現有工業園區規劃建設的思路
為改變上述狀況,工業園區規劃建設滿足立足存量求發展的方針和整合各工業同區的要求,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革命的實踐告訴我們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加強環保意識.必須從生態的角度改造現有工業生產模式。傳統工業體系中各企業的生產過程相互獨立,這正是造成污染嚴重和資源消耗過多的原因之一。生態工業同區則恰能解決這一問題,成為我國第3代工業同區的主要發展形態和工業同區改造的方向,因此工業園區建設應向生態工業園和循環經濟型工業園方向發展。
發展生態工業園應立足于現有園區的改造,在現有經濟開發區、工業小區或高新技術園區的基礎上,對園區內企業的技術經濟聯系,按照工業生態學原則進行重新整合.或引進若干能夠建立工業共生關系的企業,將現有工業區改造成為生態工業園,這樣既有利于現有工業區的發展,又可以節省大量投資.使工業園區盡快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群和生產基地,真正成為各地加快發展的平臺和載體。
三、工業園區科學規劃
無論是總體規劃還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用地布局都是核心內容之一,是關系著全局性的工作。用地布局是否合理,直接決定著一個城市或園區的環境、開發成本、效率,決定著一個地區的風格和魅力,也決定著其與城市或園區其他組成元素的和諧。總體上說,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與自然達到和諧統一:要充分考察將要建設工業園所在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生態、自然資源。
2.開發的循環經濟性:在園區開發建設中,對大部分地區或城市的政府來講,資金缺乏是制約園區開發和建設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產業園區規劃要把降低投資、提高資金的效益作為規劃的主要指導思想,并在具體的規劃設計中加以體現。
3.形成功能性高新技術產業小區: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基礎上,規劃把相輔相成或相類似的高新技術產業相對集中,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小區。高新技術產業小區的創立,為產業集群的形成奠定了較好的空間基礎,對減少運輸成本、共享公共設施、減少信息失真等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4.注重人文關懷
(1)重視農村的生活和生產占地,妥善處理農民切身利益問題。由于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必然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和相關資源,因此,處理好農村問題是征地和建設能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合理化布局工業園居住需求。針對經濟收入比較薄弱的階層,考慮到他們的經濟承受能力有限,還不具備購房的資金條件,政府為解決他們的居住需求,進行了集體宿舍的建設,這一部分用地可以考慮布置在村經濟發展用地內,保證村民的經濟收入,同時,可以解決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這對于保證社會的穩定和減少社會矛盾,具有重要意義。而對于有一定經濟勢力階層,可以考慮規劃建一些更高檔一點的居住區或者別墅區,這樣即可以緩解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原有工業園區的單一功能經濟區性質,促進科學城向多功能綜合產業區轉變。
這樣,具有不同支付能力的各個階層的居住需求都得到了滿足。同時,他們在附近上下班,交通距離較近,可以減少出行成本,并且由于就近工作和居住,對于緩解城市的交通壓力也具有重要意義。
四、處理好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在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中,要通過采取一系列嚴格、有效的環境管理措施,控制重污染企業入園落戶,嚴禁借園區建設之機轉移污染源。為此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在總體規劃中務必要編制環境保護規劃,預留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必須堅持經濟建設、工業園區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方針,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編制好工業園區的環保規劃。在編制規劃過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的特點,充分考慮到環境保護設施的用地、用電、道路、排放水出口、生活污水處理、垃圾收集等方面的要求。
2.工業園區建設需要先期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必要的環境風險評估。這有利于從源頭上預防建設項目產生新的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對高噪聲的園區,要盡量遠離住宅區,四周規劃綠色隔離帶,起到降噪聲、隔聲的作用;不應規劃有較大大氣污染的企業;村、鎮合格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3.工業園區建設中,需要配套建設污染治理和保護環境所需的裝置、設備、監測手段及工程設施等,必須執行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制度。在重視工業污染治理穩定達標排放的同時,下大力氣解決生活污染問題,要根據園區規模,配套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和垃圾收集裝置。
4.實行污染的集中治理。在特色工業園區建設中,相關排污企業統一規劃建設,按照“誰排污、誰付費”的原則支付費用,實行生產排污者與污染治理者分離。這樣既解決了單家獨戶治污的不經濟性問題,也實現了分散點源在一定程度上的集中治理。
5.處理好政府引導與企業參與之間、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系。
五、結束語
總之,按照生態化要求建設的新型工業園區規劃建設,既要重視人,又要注重自然,在加快特色工業園區建設的同時,重視解決環境問題,尋求二者之間的最佳平衡點,這樣不僅加快了園區的開發速度,降低了開發成本,同時還使園區景觀獨具特色,實現自然與社會和諧統一,實現了人與自然的雙贏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夏光,建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的正常機制[N].中國環境報,1994.
[2]陳杰,論環境保護的制度激勵[J].中國環保產業,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