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摘要]較清楚地分析教育信息化的必行性,并闡述多媒體教學技術和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大作用。先進的教學模式對教育教學的良好影響。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多媒體技術 網絡技術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20146-01
所謂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比較全面的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它對于學校來說是千載難逢的好機遇,而計算機及網絡技術是自印刷術發明以來對教育最具革命性影響的技術。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自由探索,有利于他們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
一、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引用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以多媒體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化教學工具和手段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開辟了趣味教學的新天地。主要通過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有交互網絡等方式對學生的感官形成多種刺激,使教學內容生動活潑,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提高學習效率。
(一)傳授知識與創新教育。創新教育就是教師要創新地教,學生要全新的學,從而營造一個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良好的、民主的、和諧的教與學的環境。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獨立自主的獲得知識,而且還教給學生知識創造的規律,培養學生發現、獲得知識的能力,并提高了學生創造個性。在多媒體教學中,留有一些能夠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的機會,將知識的學習和知識創造運用于實際。起到啟發學生去感知,理解和應用的作用。提高學生創造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提高人的整體素質,不同資質的學生能得到充分發展。由于學生的生活環境、經驗水平、知識更新能力與思維方式的不同,在傳授與理解教學內容上存在著必然的差異,對全體學生是一個標準、一種模式,很難實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一方面抑制學生的智力發展,另一方面使后進生感到學習吃力,很難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地教學信息進行組織管理,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從而促進人的個性發展。
二、理論聯系實際
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實現虛擬實驗,大多數課程的實驗,甚至現實環境很難實現的實驗項目,都可以用圖形、圖像等多媒體形式,模擬實驗全過程,借助有關的教學軟件,學生可以隨時在電腦上回顧實驗過程。這樣不但節省實驗經費,而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教師在多媒體課堂進行教學時,可邊講解理論知識邊演示實驗步驟;而學生在多媒體課堂中,即能學到“必需”、“夠用”的知識,又能掌握操作技能,做到省時、省力、省財。
三、網絡技術的引用
在信息極大豐富今天,學生有獲得豐富的知識信息的各種渠道,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應指導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自主學習和創造,參與各種活動。為適應新的教學形勢的需要,要加大改革傳統課堂教學的力度,具體做法是:
(一)加強領導、制定措施來推動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先進的教學設施和大量豐富的電子圖書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要求教師大膽地把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手段引入課堂、利用多媒體教室,開展聲形并茂、視聽結合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要求每位教師都要學會從繁重的重復的傳統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而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如何分析學生、如何優化教育資源、如何誘導組織學生活動、如何發展學生能力上。教學設計不再以傳授知識為主,而以創設情境為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多種媒體,多種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形象直觀地表現教學內容。
(二)大膽嘗試,不斷創新,建立完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成為意義建構的主體,而教師也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成為一名指導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在課堂中教師主要是利用教學設計方法引導、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老師教學設計不再以傳授知識為主,而應以創設情境為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多種媒體,多種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形象直觀地表現教學內容。新型的以學生認知為主體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正在逐漸形成,由傳統的內容導向教學逐漸向目標導向教學過渡。
國外研究表明,網絡教育將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傳統教育是以老師和課本為中心,而網絡教育則是以學生為中心,交互性多媒體課件取代了老師的部分作用,網絡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無限的知識海洋,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更為平等自由,有問題隨時可以上網交流,學生長期使用網絡進行學習,他們對網絡的熟悉程度將非常高。多媒體教學技術和網絡技術這兩種新的技術手段創造出更新的教育模式,它正在掀起一場教育的革命,開創未來教育的美好前景!
四、加大教師信息技術知識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現代化教育水平
教師因素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為促進學校新一輪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應該加大培訓教師計算機知識的力度,同時,從思想上進行發動,使他們意識到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性。
(一)提高教師的計算機應用水平。首先,培訓老師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把抓教師的計算機等級考試,作為突破口,要求教師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規定所有35歲以下的老師,今年要拿到等級考試證書,45歲以下明年要通過等級考試,全校老師要分批分期通過等級考試。其次,要擴大多媒體設備的使用培訓和互聯網技術的使用培訓。要求,所有教師都要懂得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要學會利用互聯網獲取信息和教學資料。同時,還要加強課件制作培訓,為提高課件制作的數量和質量,適應多媒體教學的需要,應繼續培訓、提高老師的課件制作水平,對于計算機水平較好的老師,應對他們進行新技術,新知識的培訓,以此來推動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的不斷進步。
(二)教學思想和方法。計算機在課堂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與教師的教學思想是分不開的。計算機應用于課堂,不僅僅要求教師掌握計算機基本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要改變固有的教學觀點和思想。如果教師的教學思想一成不變,教師就會把計算機當作傳統教學方法的附屬物,不能很好地發揮計算機的獨特潛力,只能用它作演示或練習用。這實際上是用新瓶裝舊酒,勢難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因此,應抓好轉變老師的教學觀念,通過大會的宣傳、教研組會的研討、公開課、示范課的開展來形成一個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氛圍和緊迫感。
五、結束語
信息社會為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的需要,把發展信息技術教育作為學校改革的突破口,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這樣我們才能在教育中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作者簡介:
李娜,女,黑龍江省慶安縣人,講師,工學學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機電一體化和數控加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