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輝
摘要:法院內部產生的許多違法違紀現象有半數以上與執行款的管理不到位有關,為保護當事人的權利,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分析執行款管理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目前財政管理的政策,摸索執行款管理的新思路及模式。
關鍵詞:執行款;預算管理;信息化管理;法院;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DF8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2-0178-02
最高人民法院通報了全國清理執行款積案活動取得的重大成果。截至2009年6月1日,全國累計執結有財產案件332 652件,累計執結標的額約3 365億元。人民法院執行款是債權人依照生效法律文書申請人民法院對被執行人依法采取一定執行措施取得的款項,它的所有權應完全屬于債權人。隨著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產生諸多的經濟糾紛,依靠法院執行解決是債權人維護自身權益的有效途徑,執行款的管理在執行案件中顯得尤為重要,其管理是否完善,不僅影響當事人行使合法權益,而且影響法院部門在廣大群眾中的形象。據統計,法院系統因執行款管理漏洞帶來的違紀違法案件占整個系統違紀違法案件數量一半以上。在2009年審計檢查中我們發現,縣級基層法院在執行款的管理上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法院執行款在管理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模式落后,不適應現階段財政職能改革。最高人民法院在2006年做出《關于執行款物管理工作的規定》,規定指出各級人民法院將開設執行款專用賬戶,由法院財務部門對執行款進行專項管理、專款專付。規定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執行款的管理水平,但隨著我國財政體制的不斷改革與完善,特別是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廣泛實施,其存在的弊端也顯露出來:第一,專用賬戶設置不合法。根據國庫集中收付制度規定,行政單位只得在銀行保留國庫單一賬戶,其他賬戶必須清理撤銷,在源頭上就否定了此種做法。第二,統一專戶管理的票據使用不合理。眾多的基層法院沒有統一的做法,有的單位無論收支均使用自制的票據,違背了會計核算中的清晰性原則,如當事人為法人單位,其接受的票據在處理賬務的過程中無法清晰反映經濟活動的實質。部分單位收款時使用往來結算票據也是不合法的,根據規定,往來結算票據適用行政事業單位之間的資金往來,單位內部、上下級之間的往來結算,執行款顯然不符合往來結算票據的使用范圍。
(二)缺失監管,導致財政性資金流失。根據調查統計,華東地區中等經濟條件的9個縣區,滯留執行款達1億元,款項滯留在法院,說明債權人沒有及時得到合法的經濟利益,使當事人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其主要原因是法院內部自行管理,缺少外部監督機制。一方面是由于申請人因有求于執行法官,即使明知對方當事人已履行或部分履行,也不便向執行人員催要。另一方面,是有些案件執行難度較高,往往需要多次執行,經過幾年的時間才能執結,而申請人經多次催要未果后逐漸失去信心,特別是小標的案件,申請人淡忘后就不再催要,以上原因導致大量執行款滯留在法院,案件所產生的利息本應歸屬地方財政,但由于資金的體外循環,導致這部分資金特別容易流失。
二、積極探索案件執行款管理的新模式
隨著財政部門預算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全面鋪開,舊的執行款管理方式存在的矛盾日益顯露,我們應把優化法院執行款的管理作為案件當事人的最大實惠落到實處。本文結合現狀,提出以下模式。
(一)加快法制建設,建立和完善執行款管理法規體系。針對目前執行款管理措施不健全的情況,迫切需要加強相關法律建設,規范執行款管理。財政部門應對執行款管理工作統一部署,參照預算外資金往來款的管理思路,在認真總結以往經驗的實踐基礎上,綜合協調法院和金融等單位,結合最高法院對執行標的款物的管理總體要求,應盡快出臺《法院執行款管理辦法》。按照“財政抓緊資金源頭、法院搞好執行運作”原則,明確財政和法院作為管理主體的職責和權限,并對其監督檢查、法律責任作出明確規定。對執行款的運作細節有嚴格的要求,用制度保障規范的順利實施,從而使執行款的運作有法可依,確保執行案款的收取、管理和劃付安全,更有利于保護案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二)將執行款納入預算外資金往來款管理,接受財政監督。執行款雖然不屬于財政性資金,但為確保執行款的收繳、管理和劃付安全,將其納入財政監管有利無弊。應深化收支兩條線管理,全面推行以收繳分離為主的改革,取消執行款專用賬戶,各地按照“單位開票、銀行收款、財政統管”的原則,由財政部門在銀行為其設立預算外資金往來款專戶,實行執繳分離。即判決書生效后,法院執行人員通知或實施強制措施安排被執行人將款項上繳預算外資金往來款專戶,納入財政預算外資金往來款管理。支出兌付時由法院財務部門統一將執行款撥回,通過國庫集中支付,收款人為法人單位或數額較大的應使用直接支付,其他用授權支付。在此環節中,財政部門應控制執行款的收支活動,按照“先納入,后規范”的原則,加強事中的監管力度。
(三)規范票據在執行款收支環節的使用。財政部門應實行票據統管,建立一套科學的非稅收入票據體系,重點研制出適合當事人領款的專用兌付憑證。嚴格管理票據的印制、購領、使用、核銷及監管各環節,力求從源頭控制執行款的發展狀態。收繳執行款時使用《非稅收入專用繳款書》(法院專用),實際操作中,由法院財務人員根據執行法官出具的案卷,依照標的金額為當事人開非稅收入繳款書,并注明執收編碼、案號、案由、標的額。當事人支取執行款時使用財政部門統一印制的專用兌付憑證,不僅要反映金額、當事人姓名、案號,有的案件多次執行,故還需注明執行進度,有的申請人較多,必須依次列出,比如執行拖欠當事人工資,應制作工人工資發放表,由每一位收款人簽收。這樣不僅完善了案件執結程序,更有利于財政的事后監管。
(四)及時清理滯留執行款,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被滯留的執行款得不到兌付,不僅對案件當事人不公正,而且會提高單位的審計風險。財政部門應全面、準確掌握執行款的收繳、劃付的動態情況,跟蹤分析其執行進度,及時發現和糾正出現的問題。指導法院財務部門對積案造成的滯留款形成原因進行全面系統分析,督促法院執行局進行全面清理,使執行款資金有暢通的進出渠道。對于確定無法支付的執行款,及執行款在銀行產生的利息應及時上繳國庫,納入財政預算管理。
(五)創立電子化管理執行款服務平臺。結合財政管理信息化建設,研制開發功能全面的執行款計算機軟件管理系統,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和提升執行款管理水平,克服傳統管理方式的盲點、弱點,給當事人設置一個可供查詢執行款是否到位的平臺,提高資金運作的透明度,利于及時將執行款退還當事人,便于廣泛的群眾監督。同時擺脫舊的會計核算模式,全面、清晰地反映執行款的進度及明細,使執行款的收繳、支付更為順暢,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從執行款管理的源頭上防止挪用、貪污等現象的發生。
(六)加強內、外部審計,促進管理上水平。在政府外部審計檢查過程中,財政、審計部門應以加強內部控制審計為重點,從崗位設置、賬戶管理、業務流程等方面查找漏洞和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強化預防措施和完善管理制度,及時清除運作中的安全隱患。在開展內部系統審計時,應以執行款資金安全為重點,從繳款、核撥、支付到賬務核算,按照適度分權的原則,特別針對執行人員、財務人員及當事人的領款環節實行互不相容的控制方法和制約機制。嚴格審批付款制度,同時引入當事人監督機制。根據案件執行狀態,合理安排執行人員在調離交接時實施離任審計。
責任編輯 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