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舉英語教學中部分學生厭學的表現,分析他們厭學的原因,提出一些比較好的方法來幫助厭學生走出困境、樹立信心,使他們從厭學變為愿學、樂學,使他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夠更全面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英語教學 厭學 原因 糾正 愿學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220146-01
“知識就是力量”這是培根的至理名言,曾經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人去努力追求知識;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也曾讓多少人對知識如饑似渴,對書籍愛不釋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更讓多少學子“三更燈火五更雞”。然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卻再一次出現了所謂的“讀書無用論”的現象,很多學生不愿意上課,有的學生坐在教室卻不想學習,甚至討厭學習,這種現象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尤為突出。
英語作為我們的第二語言,很多學生從一開始就有一種抵觸情緒,從小在他們心里就覺得“我是中國人,為何學外文”,受這種錯誤思想的影響,他們越發不想學了。這些學生在學習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坐不住、無耐心、作業拖拉、字跡潦草、經常出錯、單詞記不住、語法句型記不牢、學習效率低、英語上課聽不懂、看不懂、不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心煩意亂、他們覺得學習并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此在學習上,經常出現厭煩或逃避的情緒。
造成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的,學校的,還有因自身的認知條件造成學習困難的等等,因此,要解決學生厭學問題,就必須先分析原因,然后才能對癥下藥。
一、社會方面
“讀書無用論”的錯誤思想滋生漫延,使許多不明事理的人和一些目光短淺的人認為讀書無用。受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和“拜金主義”的影響,目前社會上有少數人認為知識不重要,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流行的一句順口溜“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說法再一次被人們提起。受畢業分配,就業難以及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很多學生對前途感到很渺茫,與其花錢讀書,不如早點出去打工賺錢,這種思想在許多學生的頭腦里占據了相當的地位,以致于他們不想讀書了。
學校附近一些娛樂場所的違規開放,如營業性舞廳、網吧、電子游戲室、臺球室等,使一些學生成天沉迷于網絡游戲,再也靜不下心來學習了。
二、學校方面
教育教學方法不當(教師沒有把自己的角色改變過來,不考慮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單純地采用“灌輸式”、“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內在動力,甚至厭學。還有個別教師沒有掌握育人的藝術,學生成績不好,只會批評、責罵、冷嘲熱諷,不會在學生學習困難時給予及時的輔導和誠心的鼓勵。這種沒有“愛”的教育對學生的學習怎會起激勵作用呢?一些厭學的學生往往因為自己學習成績差而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極態度,學習情緒低落,在其他方面也表現出叛逆、消極甚至有些惡劣的行為。這些行為引起了老師和同學的極大反感,于是,開始孤立他們,冷落他們,不把他們當作集體的一員,不給予幫助,不跟他們交往。這種態度深深地傷害了厭學學生,嚴重地挫傷了厭學學生的自尊,使他們陷于無法自拔的狀態。
三、學生方面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部分厭學生是由于對某們科目不感興趣才不想學的,不感興趣的原因可能因人不同而不同,有的同學可能覺得某門課程太難,對自己沒有信心,反正花了時間也學不好的,不如不學;也有的同學可能是不喜歡老師上課的方式,教學方法過于陳舊,或教學進度太快跟不上等等。
也有部分厭學的學生,并非是由于對學習不感興趣,其實他們很想學好,但是由于中學時英語沒學好,基礎太差,現在想學不知道從何下手,覺得這也不會,那也不懂,上課聽不懂,看不懂,說不出來,一頭霧水,心里干著急,也曾嘗試過去努力學,但是取得的效果不明顯,因此這部分學生就感到很灰心、失望,最終選擇了放棄,反正學了也不會,干脆就不學算了。
還有部分學生不想學英語是因為他們覺得英語跟他們專業聯系不大,學了也沒多大用處,專業知識才是他們今后的飯碗,沒有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這也是部分學生不想學英語的原因。
其實厭學生并不一定都是差生,有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由于學習目的不明確或學習方法不當,也會變成厭學生。有些學生讀高中的時候目標很明確考大學,但進了大學后,就想放松放松,怕吃苦,沒有了高中時候的干勁和拼搏精神了,因而學不進去了。
對于厭學的學生,我們不要動輒批評,要用一顆寬容博大的心去理解、關懷他們,要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做耐心細致的輔導工作,從多方面去努力,使他們從厭學轉化為愿學、樂學。
首先要從思想上糾正他們的錯誤認識,讓他們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的時代,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國際間的產品、技術交流越來越多,一般的進出口藥品或產品的說明書都是英語,一般的國際會議也是用英語,就連互聯網上的很多說明以及一些游戲規則都是英語,不懂英語將意味著什么?讓學生從潛意識里覺得必須學好英語這門工具語言。
其次要把加強學生學習目的和學習動機的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來抓,《心理學》指出: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結果。厭學學生大多沒有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缺乏內在動力,學習上缺乏堅忍不拔的意志。因此,老師要讓學生制定學習計劃,要有長期計劃,還要有短期計劃,然后要求學生自己定期檢查學習計劃的執行情況,并對學習效果進行總結。老師可以在班級召開主題班會,要經常給學生敲警鐘,宣傳學習的重要、知識的價值。老師還可以在教室的墻上掛幾幅名言警句的字畫,譬如“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等,給學生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讓他們端正學習態度,自覺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重視激發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多數厭學生都是學習差的學生,學習中的困難越大,戰勝困難的希望就越渺茫,學生就越容易放棄。所以,我們應該真正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并根據學生的程度,給他們一個能夠實現的目標。厭學生往往甘當差生,自暴自棄,破罐破摔,擺出“我是差生,我怕誰”的姿態來,拒絕努力。這
時,我們不妨高看他們,“我覺得你一定能行”“就憑你的聰明,一定能做到”,不斷地暗示他們,鼓勵他們,不給他們放棄的借口和機會,用“我說你行你就行是”逐步影響他們,讓他們對自己有一個較高的自我認識,建立“我很好”的自我認同感。老師要學會運用教育心理專業知識疏導和排解厭學學生的心理障礙,盡量少批評指責,更不能冷嘲熱諷,有人說“教師是學生在學校里的家長”??梢娊處煂W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教師應該走近學生,關心學生,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內心世界,并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給他們以信心與關愛,冰冷的人際關系使很多厭學生不再留戀校園,而在虛擬世界里尋找快樂。
教師要改變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為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巧用各種媒體,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讓每個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心境,快速進入最佳思維狀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中會表現出不同的學習效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智能特點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的互補。承認學生多元智能的存在,就應該以多種評價手段和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學生,讓學生多展示自己的才華。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例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出英語學習標兵、智慧之星、勤奮之星、進步之星等。這樣就幫助學生找到了自信的感覺,找到了自我,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我們知道只有當學生把學習當作是一種快樂的時候,他們就會全身心的投入了。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在很長時間內用心靈來認識你的學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面,他想些什么,高興什么和擔憂什么。這是我們教育事業中的一種最細膩的東西。如果你牢固地掌握了它,你就會成為真正的能手?!弊屆恳粋€學生成功是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教師要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給每一個學生機會,發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教師應該教給學生怎樣熱愛學習,為他們播下終生學習的種子,從而找到人生的方向。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教師手里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就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恒久性和終極性價值。
參考文獻:
[1]金曉葉,《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溫州教育,2005.
[2]非短流暢,讓學校成為學生的樂園——談厭學情緒,中國教育在線,2006.
[3]盧家梢,《情感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
作者簡介:
劉秀娟,女,湖北黃岡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