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清俊 趙 麗
一、理解性閱讀
理解性閱讀,即語文閱讀,其目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習生字詞,拓展語文基礎知識;二是掌握文章內容,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感受文章的人文性。理解性閱讀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二、機理性閱讀
機理性閱讀,即寫作閱讀,其目的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是要弄清別人寫作時的思維脈絡,感受別人文章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是與寫作結合起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三、兩種閱讀的聯系與區別
它們的共同點是都顯示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工具性和知識性。但是兩者的區別還是很大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識字詞和理解文章是語文閱讀的重大任務。隨著教學理念的轉變,強塞式、機械式、簡單式的識字詞的方式逐漸被許多生動的方式所代替,借助高科技的手段改變學生的視覺來認識新知識也在教學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識字詞和理解文章仍然是語文閱讀中的重中之重,因為,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這是語文的既定目標。
機理性閱讀在以上方面花費較少的精力和時間。機理性閱讀中同樣會遇到語文閱讀所遇到的所有問題,如生字、生詞、理解文章意思等,寫作閱讀在這些方面都不回避,只是處理的方式、達到的目標不同,在識字解詞方面處理得輕描淡寫一些。
(2)機理性閱讀在有的方面花費的精力和時間要大要多,如追求運用詞語最大化。雖然在理解詞語中“不求甚解”,對理解的表述不求規范,但在應用詞語方面強調在不同語言環境下對詞作全面理解,要窮盡所有的理解和用法,也就是“發散造句”,這比單純的用詞典解詞或在本篇中解詞都客觀全面。可以說,在這方面寫作閱讀比語文閱讀更進一步,更上一層樓。從這一點來說,寫作閱讀的工具性表現程度更強些。
(3)機理性閱讀同樣包含人文性。如理解性閱讀《采蘑菇的小姑娘》時,我們設計“采蘑菇的小姑娘是個什么樣的人?”“你喜歡采蘑菇的小姑娘嗎?喜歡她的什么?”等問題來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這代表理解性閱讀的完結。但在梯度作文中的機理性閱讀則有一些區別。同樣是這篇文章,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問題的著眼點是不同的,機理性閱讀會通過“哪些語句表現小姑娘的勤勞?”“哪里表現小姑娘無私善良?”“從外表方面怎樣顯示了她的可愛?”等問題達到。
四、小學階段如何提高機理閱讀能力
小學生的認知表現出感性認識的特征,即他們在接觸一篇文章時首先是從感性閱讀開始的,感性閱讀可以說是對一篇文章的第一感覺,比如對文章中插圖、排版、字體字號、內容大概等表面特征的感覺,之后才可進入理解性閱讀,進而才是機理閱讀。所以,在小學階段進行機理閱讀必須要把功夫下足。如何提高小學生機理閱讀的能力呢?
(1)反復朗讀是基礎。認識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識是不斷改變和加深的。小學生對于文章的認識,首先從朗讀開始,而且越是低幼年齡,越要注意朗讀的技術性,如從指讀、大聲讀,到默讀、復述等。這樣才能調動孩子的感覺系統,進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2)拓展和遷移使文字更親切。如果某個小學生的事跡變成了鉛字或者編入了語文讀本,我想這名小學生以及知道這個主人公的小學生一定會對這篇文章產生強烈興趣。所以,我們在引導閱讀時調動知識儲備,聯系實際生活,使小學生對文章產生親切感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比如,在讀《我要的是葫蘆》(冀教版二年級語文)時,我們可以向小學生提出蚜蟲的天敵是誰?”“七星瓢蟲和其他瓢蟲是什么關系?”等問題,這樣就能引起小學生閱讀此篇文章的強烈興趣,對后面的學習大有裨益。
(3)抄寫課文與朗讀相得益彰。與傳統語文教學比,現在小學階段抄課文的功課少了。其實,讀書、抄書、背誦是相互關聯,缺一不可的。抄寫的過程中,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書寫能力,提高指力、腕力,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學生對文章的記憶和理解能力,取得讀難以達到的效果。
總之,機理閱讀是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難點和關鍵,也是小學生寫作的制約因素。注重機理閱讀的同時,要把前期工作做足、做好,這樣就能攻克閱讀理解和寫作兩大難關。
(作者單位:路清俊河北省滄州市委黨校;趙麗河北省滄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