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勇
摘要:教育領域面對新課改的發展,新課程條件下的高中政治教師,要更新觀念,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要有創新精神,要有恰當的教學策略,才能適應課改的要求,培養新時代的接班人。
關鍵詞:觀念;專業知識;創新;教學策略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已深入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領域也同樣如此。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思潮層出不窮,新課程改革也在千呼萬喚中走到人們面前。在新的形勢下,怎樣做好一個適應新課程要求的高中政治教師呢?筆者認為,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
一、 更新觀念
人們總喜歡在口頭上喊要有新的教育理念,要學習新的教育方法的手段,但實際上,往往容易被慣性思維牽著走,在自覺與不自覺中陷入舊的應試教育的教條之中。所以,觀念的更新不能靠喊喊口號,搞些形式主義的東西,而應該落到實處。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學生觀、質量觀、目標觀、教師觀。教學上,既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又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正確的價值觀;既要突顯學生的主體性,又要把握好教師的主導作用;既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創造,又不能忽視教師的啟發誘導;既要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又要堅持自主創新。
二、 扎實專業知識
扎實專業知識的基本功,這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教材雖然書本變薄了,但模塊更多了,范圍更廣了,要上好一堂課就更難了。因此,作為高中政治教師,要深度鉆研教材,善于學習,利用多種媒體手段,廣泛涉獵有用的知識。要深入生活,深入社會,細心觀察社會生活中的細節問題,因為我們的新教材正是注重了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而實現教學的生活化也是思想政治課的政治教師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出路。要全面了解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認真學習教育理論,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把新課程的理念和本地教育實際,教師和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教師還要注重對已有知識的更新,要注意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不要抱殘守缺,理論與實踐脫節。
三、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不竭的動力和源泉。”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就沒有人類社會的進步。歷史的車輪總是在創新中不斷向前滾動。新課程,新理念,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還有要面對“90后”新的教育對象。“90后”的學生,由于所處的社會環境跟原來相比已發生重大的變化,他們的思想、觀念、知識、能力都與原來的高中學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教育對象變了,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手段也要跟著改變。
作為一個創新型教師,我們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呢?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①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②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型教師應該具備開放的知識結構,要善于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要積極投身于教改實踐,還要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
四、 恰當的教學策略
筆者曾經做過一個民意調查,學生不是不喜歡思想政治課,而是不喜歡脫離他們思想實際和現實生活的空洞說教,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不喜歡某些政治教師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學策略的選擇對課堂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在教學策略的選擇上,首先,要關注生活主題。新教材的特點就是更加貼近生活。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基于生活,面向生活的,而最終目的,也是要走近生活,走入心靈,走向未來。因此,教學過程的設計要貼近生活主題,探究生活問題,解決生活疑惑。其次,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充分彰顯學生的個性。要以學生為本,將終身學習的理念內化到學生的行動中去。再次,多采用案例情境傳統的課堂的組織形式是比較死板的,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底下聽,雙方的交流與溝通很不夠。而對于新教材,教師上課前可以充分設計案例情境,讓學生參與交流、合作思考,從案例的分析中掌握好本堂要掌握的知識。最后,要提倡和鼓勵探究式合作學習。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出課題,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迸發出思想火花,這是激發學生思考的最好的催化劑。“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教給學習的方法猶如教給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此外,教師還要有滿腔熱情和愛心,要有歷史責任感等。中國要強大,教育是關鍵。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讓我們共同為百年大計而努力吧!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