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衛兵
在三年級第二學期的數學期末測試卷中,有這樣一道填空題:
填一填、畫一畫。

由于這道題把時間的認識與分數的認識等內容綜合在了一起,無形之中增加了題目的難度。所以三年級的學生在這道題上失分較多也就不足為怪了。
翻翻我們國內的小學數學教材,“認識時間”是編在了教材的一個單元之中,要求學生在兩、三節課里全部完成。這樣一來,不僅學生學起來很辛苦,而且容易“回生”。特別是將“認識時間”與其他相關的知識結合起來,學生就更加難以適從了。
這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教師備課要有綜合相似內容的“互文思維”——宏觀的視野,整體的建構。
“綜合就是創造”,是創新哲學的精華。作為人類創新活動之一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同樣離不開綜合。以“認識時間”教學為例,我們完全可以把認識時間與其他相關的知識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如三年級我們可以把認識時間與分數的認識結合起來,四年級可以把認識時間與角的認識以及因數和倍數的知識結合起來,五年級可以把認識時間與圓的周長和面積等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就不是孤立地認識時間、認識鐘表,而完全是在一個“宏觀視野”里展開教學。
透過小窗看風景,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整體、系統和深刻。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具有對整個教材體系的把握能力,需要具有全面扎實的數學教學素養,需要擁有結構化的思維方式和操作技巧,更需要不斷超越自己、超越眼前、超越功利的創新勇氣。
二、教材改編要有體現兒童生活的“立體思維”——動態的情境,流動的經驗。
為什么我們的數學教材變來變去卻還是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其中一個普遍的問題是教材所選用的材料無法跟學生的生活發生關系。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多增加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例子,多組織一些能夠讓學生動起來的學習活動,這樣的學習過程才是學生樂于參與的,這樣的學習體驗也才會是印象深刻的。比如在教學“認識時間”時,我們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雙手表示出特定的時刻;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的播出時間;觀察賓館里表示不同城市時間的鐘表,初步了解不同城市之間的時差是多少,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在某一時刻不同城市的孩子們正在干什么等等。
這種變“靜態”為“動態”的數學學習,具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動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小學數學具有現實的性質,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動態的學習情境能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還能誘發學生用一種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簡單地說,就是讓學生在身邊的事情中發現數學,通過身邊的事情學習數學,并把數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三、學習過程要有探究陌生領域的“創新思維”——微型的課題,研究的氛圍。
長期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似乎與進行研究無關,搞課題似乎是大人的事。我們的學生普遍缺少一種獨立性和創造性,可以說跟我們在教學中忽視小課題研究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樣以“認識時間”為例,除了在課堂上進行教學外,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小課題學習。在第一學段,我們可以開展諸如“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兩種計時法各有什么利弊等方面的研究;在第二學段,我們可以開展如古今計時方法的演變、時區與時差等方面的研究。這些小課題,主要通過作業形式布置,要求學生或獨立,或合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來完成。
當然,學生在進行小課題學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有一個比較開放的問題,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具有進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間;第二,對小課題的評估主要不是看結果,而是要看過程;第三,小課題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應當是有趣的。這樣的學習形式無疑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也是極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