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 瓊
【關鍵詞】小學教師 課堂 語言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語言的形式顯得尤為重要。尤其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更要注意課堂教學語言的縝密、簡練和邏輯性,注意規范地使用教學用語。數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數學教師的語言要具有以下特點。
一、準確性
數學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的重要工具,也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必要途徑。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中使用數學語言時,要注意使用準確科學的語言進行知識的傳授,并應要求學生在正確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上學會用準確科學的語言來回答數學問題。
比如,在教學“約數和倍數”與“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必須準確地表述“零除外”,并讓學生真正弄清為什么要“零除外”,而且在學生表述時,必須要求學生用準確的語言表述出“零除外”,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的特點。
例如:把應用題結果的“單位名稱”,說成“名數”就是一種概念的混淆,就違犯了數學語言的準確性。
二、邏輯性
數學這門學科是一個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如果數學教師的語言沒有邏輯性,就會誤導學生。比如把“整除”與“除盡”混為一談。講解時因為語言欠缺了邏輯性而讓學生認為“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卻忽略了在“同圓或等圓”這一前提條件,結果造成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錯誤。
三、簡潔性
數學教師的語言要簡潔明了,讓學生聽得明白,學得明白。有些數學教師就怕學生聽不明白,于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結果是學生越聽越糊涂,越學越厭煩。除此以外,教師講話時盡量注意避免“言不及意”的廢話,盡量不帶“口頭禪”比如“這個”“那個”“也就是說”等。還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對知識的表述作不必要的解說。例如在教學“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時,本可以通過學生親自動手發現“角的大小只與角的開口有關,而與邊的長短無關”可是我們有些教學卻偏要加以說明“不是邊長角就大,邊短角就小;也不是角小邊就短,角大邊就長,與邊的長短是沒有什么關系的”這一解說,學生原本十分清晰的認識被猶如繞口令般的話給弄得一頭霧水,這不免有些“畫蛇添足”。
四、啟發性
數學課不同于其它學科,是需要探究才能發現數學知識的,這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師的語言要有啟發性和激勵性。當學生想一試又缺乏勇氣時,教學可以嘗試使用“誰敢試一試”“誰愿意表現一下”“我想你們會有好辦法”等等,激發學生的探究的信心和勇氣。但千萬要把握啟發的時機與火候,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盡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啟發語言的美妙作用。
數學教師的語言,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能力,我們必須努力提高數學教學語言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