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堂
【摘要】在教學實踐中,要學習、理解和貫徹新課標的精神,了解新課程改革的特點,挖掘和利用新課程的有利因素,大膽開展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的研究,獲得了一些經驗和體會。
【關鍵詞】創(chuàng)新模式 高中歷史教學 運用
一、營造和諧融洽氛圍
營造民主公平、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必要條件。教學活動必須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為載體。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要著力于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更要著力于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激活學生善于自主學習的內驅動力,從而形成情感豐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諧,具有堅強意志和銳意創(chuàng)新的素質。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生生互動關系,創(chuàng)設一個有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潛能的氛圍,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的歷程。
二、靈活運用課程資源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采用專題單元編寫體例,每單元集中探究一個比較宏觀的歷史問題。而每單元又由相互聯(lián)系的各課構成有機整體。在教學實踐中,專業(yè)術語多的單元,往往出現(xiàn)教師很難在規(guī)定的單位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要求的情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地使用教材,特別是要對教材進行適當?shù)娜∩嵴{整和補充。如講授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1)時,可適當調整單元教學順序,在授完第一單元后,可先授第六單元和第七單元。這樣就使中外政治專題史自成一體,有利于學生理解中外政治發(fā)展的特點。再如,在講授第五單元之前,建議教師先講授第九單元,使學生在對二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特點及其演變有較清晰的理解的基礎上,理解新中國的外交關系就顯得駕輕就熟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靈活調整、挖掘教學內容,使核心內容更清晰明了。如在講授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1)第八單元第1課時,教師可補充“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要內容,以幫助學生理解“一五”計劃的主要內容及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的過程特點。教師還可以先講授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現(xiàn)后,再引導學生學習憲法的制定以及歸納新中國初建立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這樣的處理能使學生清晰掌握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建立主要是指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立。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靈活運用課程資源,能較好地實現(xiàn)課程目標要求。
三、發(fā)展學生多種智力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活動包含了言語智能、邏輯—數(shù)學智能、空間智能、肌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及自然觀察者智能等八種。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多種智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資源──基礎知識、課文中的圖表、多媒體教學平臺及與基礎知識點相聯(lián)的課外知識等,針對個體學生不同的特點,有目的分層次地發(fā)展多種智力。既要發(fā)展學生的顯性智力,還要發(fā)展學生的隱性智力(即學生某一薄弱方面)。如:讓邏輯—數(shù)學智能較明顯的學生歸納課文中的基礎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網絡,并引導他們從不同的思維角度分析歷史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讓有語言天賦的學生朗讀課文或表述對某一問題的看法;讓空間智能因素發(fā)展較好的學生提取圖表信息;讓有人際智能因素傾向的學生組織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的一些活動;讓音樂智能較高的學生唱歌、演奏樂曲或解釋其中的核心意義;讓肌體—動覺智能較好的學生扮演課文中的歷史人物;讓電腦愛好者搜集與課堂教學緊密聯(lián)系的補充材料,拓展學生思維等等。教師還要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逐漸克服自身能夠克服的某一方面薄弱點的環(huán)境和機會。如讓不善于表達的同學朗讀課文,然后給予熱烈的掌聲鼓勵等。而且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種種表現(xiàn)作為學生學業(yè)評價的主要依據(jù)之一,以此創(chuàng)設人人嘗試成功,獲得成功喜悅的機會,激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使教學活動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通過歷史必修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民族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yǎng),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學科歷史文化璀璨奪目、人文特點突出。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如在講授司馬遷、范縝、李時珍、曹雪芹、林則徐等歷史人物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或充滿激情地把司馬遷忍辱負重寫就史學巨篇《史記》,范縝為堅持真理,不畏權貴著《神滅論》,李時珍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二十七個春秋完成《本草綱目》,曹雪芹在貧病饑寒交加中創(chuàng)作文學巨著《紅樓夢》等堅強的意志,鄧世昌以身殉國,林覺民流血犧牲等為國家和民族而英勇獻身的崇高情懷,以及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人格魅力等等,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形成堅強的意志,養(yǎng)成高貴的品質,樹立以民族、國家的繁榮富強為己任的遠大理想。
五、教學活動反思
1.教師的教育理念要進一步轉變。雖然,教師在上崗前都參加過新課程培訓,但在具體教學中,新課程理念不到位的問題普遍存在,教師對課標的把握難以真正體現(xiàn)新課標的要求,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欠缺,尤其是教材中容量大、學術性、思辯性強的章節(jié),往往不盡人意,或過于注重細小知識的分析,造成課時緊迫和教學難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線作蜻蜓點水式處理。
2.實行班級教學,建立多維評價體系有待全面鋪開真正落實。目前高級中學基本是采取班級教學模式,每班50人左右,因此,在“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評價”時,往往有的同學沒機會或沒有勇氣參與。
3.探究性學習有待全面推進。由于許多教師還停留在看高考指揮棒教學上,依然是廣式教育,造成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時間、興趣和質量。
4.教學管理部門的教學管理相對滯后。新課程實施已有一年多,但有利于教師發(fā)展的評價體系還沒有適時建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實施新課程的動力和質量。
新課程改革是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出發(fā)。在實施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