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東
【摘要】心語是教師發自內心的用情感化、個性化、美化的語言和學生交流,既培養了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又起了有效的導向、激勵、診斷和強化作用。本文筆者從七個方面研究了心語的內容。
【關鍵詞】作文批改 情感心理 審美 情感
每個學生都希望教師在自己的作文本上寫幾句評語,但是千篇一律,毫無美感的評語學生確實不愛看,它本應具有的評價、診斷、導向功能似乎失效了。而心語不同,它是教師發自內心的用情感化、個性化、美化的語言和學生交流,既培養了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又起了有效的導向、激勵、診斷和強化作用。學生不僅愛看,而且“百看不厭”。心語的內容可以是如下幾點。
一、熱情贊揚,滿足學生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
“好筆力,好見地,讀史有眼,立論有識,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必成大器!”這是一個小學教師給后來成為偉大文學家茅盾所寫的一篇作文上的總批,夸飾褒揚溢于題外。我想,教師這樣做的原因,不外乎激發學生信心,調動寫作熱情,遵循著“誠于嘉許,寬于稱道”的教學之道。因此,只要學生寫出了優秀的作文或此次作文有長足進步,甚至一句話一個詞用得好,我都會毫不吝嗇、不遺余力地送上自己的贊美之詞。總之,正面肯定其取得的點滴進步,肯定其可貴之處,再趁熱打鐵,以充滿激情和希望的心語鞏固學生已有的“戰果”,增強他們不懈努力的信心,從而激發他們寫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心靈深處樹立起追求更高寫作境界的信念。
二、撫慰情感,關懷學生稚嫩的心靈世界
“先學做人,后學作文”是對作文與做人關系的很好闡述。情感式的評語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與做人結合起來。例如,一位學生在作文中寫到:“那個一年級剛學漢字就知道不少生字的我哪去了?那個因為一個組詞錯誤考試拿了99.5分而郁悶幾天的我呢?那個三年級為班級男生掙回一絲“顏面”拿下唯一一個男生‘三好學生的我呢?……”面對學生心底里發出的陣陣吶喊,我深深為之動容,在他的習作中寫下了這樣幾句話:“老師始終認為你很聰明,演講時聲音高亢洪亮,動作鏗鏘有力,是個真正的男子漢。而你最大的問題是不勤奮,心存僥幸,不踏實。過去的輝煌已成為過眼煙云,現在你該如何證明自己呢?”當學生看到我的評語時,眼中有隱隱的淚光在閃爍。自此,他總是愿意在習作中傾吐心聲,上課也很專注,人也變得自信了。用愛心寫心語豈不比貧乏的說教有意義得多?
三、真誠回應,培育學生健康的情感心理
學生的習作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怪異或偏激的東西,對此,教師不能熟視無睹,置之不理,該批評的還是得批評。訓罵、責打是一種批評;入情入理地去說服,指出其不足也是種批評。前者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產生抵觸的情緒或變得膽小起來,從而導致他們幼小的心離教師越來越疏遠。所以,前者盡量不要使用。
四、滿懷期待,激發學生良好的審美情感
學生寫作文雖苦思冥想但大多信手拈來,這樣的半成品毛病自然多。我不會用文學的標準去衡量,而是懷著一顆期待的心,相信學生會進步,用征詢意見式的語句暗示學生:老師期待你用行動來回答。
例如:“字是人的臉,這次習作書寫有明顯進步,你的臉上也光彩多了。不過,你一向討厭的錯別字老跟著你,給你的作文蒙上了一層陰影。我為你開了一副良方:不會寫的字問字典,寫完作文后,請教老師或同學。你愿意試一試嗎?”學生能夠感受教師的用心良苦,這顯然比簡單的一句“錯字太多“效果要好多了。學生不僅修改了錯別字,在以后的習作中錯字也逐漸少了。
五、堅持寫“下水文”,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心靈對話
劉國正先生說:“你要教會學生寫文章,自己要先樂于和善于寫文章,教起來才能左右逢源。”劉國正先生呼吁教師寫好“下水”作文,看似要求高一些,實則是一個起碼的要求了。
我認為寫“下水”文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是心與心的對話,它可以樹立起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提高教師作文教學乃至語文教學的威信。有部分學生作文的心理障礙之一就是不信任老師,認為你只會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我絞盡腦汁寫的作文,你紅筆一揮就大段大段地刪去或者這也不是那也欠佳,你到底懂沒懂我的意思呢?因此,作為語文老師,不能做只會“動口”的理論上的“講說家”而不會“動手”的實踐上的“運用者”。所以,這幾年來我一直堅持寫“下水文”,記住自己做過的事、見過的人、用過的物,記住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學生看到老師寫的文章,感覺非常親切。他們對我的習作也進行了批注,并提出了建議。師生之間的共同語言不知不覺又多了許多。教師寫“下水文”不僅有利于研究自己、改變自己,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寫作文的習慣,讓他們懂得寫作文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作文素材很好的積累方式。
六、引經據典,激勵學生的心志
評語寫多了,難免會出現程式化的傾向。這時,我們就要有意識地突破思維定勢,做些大膽的嘗試。比如:學生寫出優美而意境深遠的文章時,不妨用恰如其分的、典雅的古詩句“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來贊其文筆清新俊逸,別具風格;對語言純真自然的可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等;對自己下了苦功夫而未收到預期效果,一度很苦惱的學生,可寫這樣的心語:“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來堅其意志;對接近一流水準卻難于突破的學生,可以“何時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來激勵其奮進。因材施語帶有更多情感化、個性化的色彩,既有診斷作用,又有激勵作用。
七、教學相長,共享心語的快樂
學生的作文內容常常能觸動我的心弦,激發我的某種想法,或者將我已有的一些知識儲備重新從記憶的角落里挖掘出來,讓我用新的眼光重新去審視它,感受它。例如:一位學生從一只外表光亮內核已腐爛的蘋果聯想到了生活中的兩種人:一種是受外界影響,不小心步入歧途,只需把壞的那一塊去掉,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第二種人外表光亮,平易近人,從不斤斤計較,暗地里詭計多端,這種人就無藥可救了。這篇習作讓我聯想道了明朝劉基的《買柑者言》,于是馬上上網搜索并將這篇文章貼在她的作文本上。學生的想法與文中“金玉其中,敗絮其中”的實質是一樣的,但古人的見解一針見血,更加深刻。讀了這篇文章,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這樣的一種方式,讓學生覺得自己的作文老師非常重視,她愿意與老師分享更多的東西,教學相長不是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