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邦理
摘要在電子傳媒盛行和發達的大背景下,藝術的闡釋有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審美方式在既往的特點下呈現出新的特征,出現種種與審美方式相關的現象。電子傳媒既促使審美方式突破以往的內容,日益豐富化,多元化,人們既往的審美方式也得到了刷新。審美方式的轉變也引起了人們欣賞經驗的變化。我們要深入去理解與這些現象相關的審美方式本質與特點。
關鍵詞電子傳媒;審美方式,審美對象,審美情感
一、引言
電子傳媒使得人們的生活審美化、藝術化,當代人們的審美方式卻呈現出平面化、私人化、多元化、虛擬化等特點,而這些特點都貫穿于電子傳媒對于當代審美方式的影響中。電子傳媒背景下,藝術的闡釋有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豐富著人們的接受方式和審美觀念,人們既往的審美方式得到了豐富多樣化,人們對動態立體的審美期待得到強化。
二、傳媒技術發展對審美對象及審美情感的影響
在技術與速度被極度推崇的當代社會,電子傳媒也不甘落后,技術的先進給傳媒提供了優厚的存在和發展條件。從形式到內容,電子傳媒都在速度上和數量上體現了自身的素質。為了認識電子傳媒對審美方式的影響,我們先討論傳媒技術發展對審美對象及審美情感的影響。
1傳媒技術發展對審美對象的影響
在實際的審美活動中,任何對象都有可能成為審美對象,而任何經驗也可能成為審美方式,審美方式的引起和產生不需要特別的事物,審美對象也不必要是特殊的事物。將審美方式和審美對象進行研究,能夠更好地說明審美活動的本質,有助于增進審美活動,豐富和完善審美方式。在大眾傳媒發展進程中,從文本形式到廣播、影視、網絡以至手機的大眾媒介的發展,媒體形式的多樣與延伸過程,刺激著審美主體的感官,使其經驗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不管是電子傳媒或是審美方式,都絕非只是某一種方向或一種特征的變化,更無法斷言其好壞。如果只憑某點特征和表現來理解或評斷這些變化的性質,或用“好”、“壞”來對審美方式來作定論,都是片面且無知的。影視技術、數字化信息(網絡)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審美對象不再是間接的,隱蔽的,而成為感性的、視覺的、具體的、眼花繚亂的……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傳媒時代,人們面對這一切往往難辨真偽,產生錯覺,迷失方向,失去判斷。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現代傳媒中審美的轉變認真審視。
2傳媒技術發展對審美情感的影響
“以美的認識作為客觀內容和基礎的美感。是以美的情感的感動作為主觀形式和表現的”。面對具體的蘊含審美價值的審美對象,審美主體的情感是十分豐富且復雜的。首先,審美情感是審美方式發生和存在的情感因素。審美對象都是以具體多姿的形式和內容所構成的,往往會引起審美主體多方面的感知,產生不同的情緒和情感活動,這種情感又往往與由審美對象引起的感知、理解、想象等心理活動發生作用、相互影響。對審美方式進行細心的體察、探究,就可以發現,伴隨著主體對審美對象的深入認識理解,在感情上必然會產生一種愉悅,而在精神上則引起一種心往神游的陶醉與滿足。審美情感伴隨審美認識而產生,因此,盡管因為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差異造成各種審美情感的差異,但仍離不開其以感性為基礎,以理性思考為主導的本質特征。在感性認識階段,審美情感產生的愉快呈現為感官的快適和淺表的體驗,相對應于審美方式的初始階段特征,而當感官的快適引起一種主體的滿意與共鳴,進而使主體陷入沉思時,情感則進入了理性階段,產生一種理性的感動,怡情悅性則是這一階段的境界,這相應于審美方式由初始進入發展階段以至上升到深層經驗的階段。
三、電子傳媒對審美方式的影響
從傳媒技術對審美方式和審美情感的影響,我們可以感覺到電子傳媒對當前審美方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電子傳媒使得人們的生活藝術化、審美化,人們的審美方式較之以往出現了平面化、感官化、私人化、多元化、虛擬化等特征。電子傳媒對于審美方式的影響也跟世間萬事萬物一樣具有兩面性,我們既要肯定其突破方面的進步,也要對其不利的影響有客觀的認識。
1電子傳媒對審美方式的突破
隨著電子傳媒的發展,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事實:一方面,藝術在技術進步下有了更豐富的形態,而新型藝術在傳媒的促進下不僅得到了廣泛快速的傳播,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去享受這些新鮮可感的美感經驗,另一方面,在傳媒的闡釋中,藝術作品的內涵又有了不同于傳統藝術形態的更新豐富,刷新人們既有的審美方式。
(1)審美方式的多元化和豐富化。電子傳媒的技術日新月異,由初始的書籍發展到稍后的廣播,再往后電視統治了傳播的王國,電影隨后也應運而生。如今的時代,網絡以一種新興的傳播手段盛行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而手機由初始的作為通訊工具,日漸具備了信息傳媒的功能。傳統意義上的藝術作品如文學、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等,隨著廣播、電視、因特網、手機等電子傳媒的出現和廣泛應用,增加了更多更新的承載形式和傳播途徑,以往的種種藝術樣式和藝術作品在傳媒的渲染下也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意義??梢哉f,電子傳媒為我們的審美選擇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內容。我們不但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途徑去欣賞藝術和美,并能領略由于載體不同而帶來的別樣的藝術和美,更能領略由于技術革新帶來的新穎的藝術樣式和藝術作品,拓寬我們的審美視界,豐富我們的審美方式。
(2)引起新的審美方式。伴隨著電子傳媒的發展歷程,面對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和事件,人們也經歷了審美方式的轉變,在視覺上體現為由閱讀一觀看的方式,而形態上則體現為靜態一動態的欣賞方式。這種由審美方式的轉變而引起的審美方式往往表現出平面化、感官化的特征,也體現為對于審美對象動態立體的期待和渴望。傳統的、靜態藝術的閱讀往往對閱讀者或欣賞者提出一定的要求,傳統語言和文字媒介的表達依靠的是線性表現方式,這種方式具有較強的符號抽象性,所呈現的內容中的“能指”與“所指”是約定俗成的,其閱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調動積極的想象思維,才能進入解讀和審美。這種情形造就了閱讀者即審美主體的具有深度的審美期盼以及審美方式。主體審美方式的投入和獲得并不是簡單易行的事情。而電子傳媒中的視像則不然。以電視為例,其主要以圖像作為主要的傳播符號,呈現直觀易懂,制造出極為逼真的視聽氛圍,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的距離得以拉近,以往由文字符號編織的深度被消解,大眾的審美欲求表現為對視聽快感的急迫期待和追求,理解和思想因此而變得平面化。
(3)拓寬了人們以往審美方式得以發生的場域。電子傳媒所營造的場域帶有極大的虛擬性和仿真性,這樣的場域帶給人們一種不同以往的新奇感,人們如同身臨其境,可以感受與現實存在差別的氛圍,在其中對時空和存在進行不同于現實的感知和體認。以電影藝術為例,電影的畫面和聲音給在場的審美受眾制造了半虛半實、以虛代實的現
場,這種現場具有相當的張力,是電影之所以吸引觀眾的魅力法寶。審美主體在這種用技術制造的審美對象的形式面前,享受著光與影交織產生的幻影和刺激,在影音化的世界中體驗以虛為實的審美經歷。對虛擬的世界也進行著不一樣的經歷和體驗,這必然影響著人們傳統審美方式,審美中的認同與被認同,真實與虛擬的關系也因此變得復雜。人們在虛擬氛圍中尋找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
2電子傳媒對審美方式的沖擊
“電子傳媒是一柄‘雙刃劍,它既豐富了人,又使人變得貧乏,沉醉于電子經驗的人們常常疏遠了現實本身的巨大魅力?!钡拇_,我們的現實感正在電子傳媒營造的氛圍中悄然無聲地、漸漸地或被塑造,或被影響,或被修改,生活在電子傳媒時代的人們已經正在習慣甚至依賴于通過各種媒體來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在這樣的情況下,審美方式在發展上的被“威脅”在電子傳媒時代是顯而易見的。
(1)審美方式低俗化。電子傳媒在很大部分的時間,從很大程度上傳播著他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形形色色的審美方式,尤其樂于并長于傳播時下最熱門時尚的、由消費所產生的愉悅——消費快感,一種附帶著更多的功利性、物質性的淺表性愉悅。我們不得不說,在這種傳媒情況下,在一定的人群中,人們的精神向度追求出現了平面化甚至低俗化的傾向。比如,電視節目的畫面五花八門,尤其是現今的許多充滿娛樂性的節目,轉瞬即逝,令人來不及思考。電視畫面日益豐富和膨脹,這樣的結果則是讓觀眾選擇畫面的能力在不斷提高,人們主觀能動的思考行為卻漸遭消磨。這樣的經驗我們并不能否定其是審美方式,然而只能說,這種審美方式是瞬時的、快速的,也是缺少沉思的。
(2)審美方式虛幻化。電子傳媒技術的發展使一切都在無止地加速,傳媒技術的日新月異豐富并影響著審美方式的實踐。如:計算機技術的發達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圖像作品和影視作品,在許多的視像作品中,諸如特技武打的,科幻的、恐怖的,計算機技術從未缺席,人們漸漸遠離了對于靜態的藝術作品的閱讀方式,轉而習慣于對動態藝術景觀的觀看。觀看是便捷的、直觀的、易懂的,但不科學的觀看導致的則是漫不經心地瀏覽,缺乏凝神靜觀的深度,忽視對終極意義的反思。這個性質逐漸被人為地淡忘和退隱以至忽略。于是,人在體驗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存在的體驗,盡管其正在經歷著這一事實。
(3)審美方式單一化。過度追逐電子傳媒的發展,將會造成審美方式單一化。比如:文字文本直接呈現的只是抽象符號的排列組合,讀者需要對其進行還原,才能構成審美形象。在還原過程中,讀者依據自身體驗和思考對文字文本這個不確定的“召喚結構”進行了“填空”和再創造。而在影視對文學的改編上表現得最突出。不論改編得成功與否,影視只提供一種可能性。閱讀《三國演義》時,讀者頭腦中的諸葛亮“千人千面”,而在觀看電視劇版《三國演義》時,諸葛亮就只是演員唐國強的形象了。雖然影視可以多次改編,但每次改編也都只提供一種可能性。電子傳媒剝奪了讀者的想象力,讀者只能被動接受。其表現方式太過于具體,因此供想象力揮灑的空間越來越少。
四、結語
總之,電子傳媒既促使審美方式突破以往的內容,日益豐富化、多元化。人們既往的審美方式得到了刷新。審美方式的轉變也引起了人們欣賞經驗的變化,視覺上由傳統的線性欣賞為主轉變為以“觀看”為主,而形式上則由靜態欣賞方式轉變為對動態立體經驗的審美期待,拓寬了人們既往審美方式發生的場域;而審美方式在電子傳媒盛行和發達的大背景下,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傳統審美方式常常以心靈的“震撼”作為審美行為的結果,而在許多情形下,受傳媒技術的影響甚至支配,審美主體在其審美行為中追求視覺沖擊的快感,心靈的被忽視;審美主體閱讀方式的“觀看”式轉變,使得人們在“觀看”中忽略思考,這些都是電子傳媒對既往審美方式所造成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