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是我國高校語文學科教育教學目標之一。教育部出臺的《高中語文教學綱要》明確提出:語文課程具有一定的審美功能,教師應注重發展高中生的審美情感,引導他們自覺形成審美意識和情趣,提高審美創造能力。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審美教育,推動學生德、智、美、體全面發展。本文論述了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情感培養的重要性,并提出其切實可行的培養策略,以期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情感,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審美情感;培養策略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為進一步順應加強學生的素質需求,高中語文學科教育應做出適當調整與優化,以確保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能力的目標。因此,在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必須融入審美元素,提升審美技能,其在本質上也與素質教育目標相呼應,具有情感性、藝術性等諸多特征。根據新課改要求和標準,高中語文教育工作應適時對教學目標作出調整,引導學生培養自身的審美意識、情趣以及創造力,從而促進學生德、智、美、體全面發展。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情感培養的重要性
在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中,通常以“應試教育”為主導,固定于教材內容的傳輸,并且將教學目標限定為“傳道授業解惑”,但對學生而言卻缺乏一定的興趣和吸引力,同時也不能充分滿足培養高中生審美情感的需求。僅從身心特點與年齡特點來看,該階段的大多數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細膩的情感思想、旺盛的活力和澎湃的青春熱情,而這些均會導致他們對于審美情感的追求更為強烈。在語文教學改革層面上,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是學校開展素質實踐教育的需求,不僅有效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熱情與興趣,豐富了他們的審美情感,而且也使得很多學生在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中體會教材內容的哲理美和人性美,盡享其中的快樂與自由。常言道,“興趣是最佳教師”,通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審美元素,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促進健康快樂成長,提升語文教育教學水平。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憑借獨有的優勢在審美情感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既引導學生塑造基礎道德,又幫助學生提高生命質量,從而進一步推動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培養高中生的審美情感,也就意味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主性。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情感培養的可行性策略
(一)充分挖掘文學作品的標志形象,提升思想境界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鑒賞作品的語言文化是其重要環節之一。通常說來,形象生動的語言總會蘊含著飽滿的思想情感,能夠營造富有詩意的境界。例如,教師在講授《天凈沙·秋思》時,要求學生朗誦這首散曲作品,盡管遠隔數百年,但作品中的畫面仍然呈現在我們面前,進而使學生在腦海中不禁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流水圖。又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該首現代詩歌的語言極為秀麗脫俗,其節奏輕柔委婉,正如動聽的鋼琴曲,而且整部作品充斥著豐富的情感,無不耐人回味。針對文學作品中的標志形象,高中語文教師應在分析具體字詞句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探討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刻體會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充分發揮學生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等感官功能,從而感受語文教學的意境美。
(二)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思想,形成情感共鳴
為提升學生對高中語文教學審美情感體驗,深入把握作者的情感走向,很多教學文章常常汲取了作者的生活、情感和思想等精華,當然這也是最真實的環境寫照。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師生對文本的解讀和探究,在本質上也就是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為培養高中生的審美情感,語文教師必須合理運用作者的思想情感來熏陶并影響學生。例如,在教授沈從文的《邊城》中,要想培養學生強烈的審美情感,就必須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創作背景、體會思想情感,即作者厭惡城市生活的市儈與庸俗,卻向往淳樸真摯的鄉村生活。小說《邊城》向讀者展示出一個如詩的天堂,主人公們傾注了全部的愛和思想。我國當代作家汪曾祺指出:這部作品描述的是與城市生活相對立的一個自然生態環境,不僅有純天然的人物,而且也有純天然的文體,以此達到至善至樸的效果。作者運用眾多筆墨來個體現最原始的生命,并且對那些尚未異化的小說人物包含情感,從而形成情感上的共鳴。此外,高中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循循善誘,采用聯想方法將文學作品內容深化為情感思想。
(三)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效果
通過充分挖掘作品的標志形象,以及深入體會創造者的思想情感,可以有效培養高中生的審美情感。但是,隨著現代化教育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逐漸豐富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同時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在目前的語文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均得到廣泛運用,仍以沈先生的《邊城》為例,教師對文本內容的敘述直接以動態的圖像進行展示,不僅增強高中生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而且也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審美情感,從而增強語文教學效果。又如在朗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如若配聲樂背景,其意境更為優美真實。另外,在面對文章中出現大量專業術語時,大部分學生都表示興趣不高,如果借助記錄片形式來了解這些術語,勢必就會容易些,也可以起到激發學生審美情感體驗。
(四)運用高中語文教材知識靈活引導學生的道德操守
語文教材凝聚著前輩們的思想智慧,絕大多數內容都閃爍著倫理光芒,進而引領著學生的思想進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情感的目的在于使得科學的思想道德深入貫徹到日常生活之中,充分彰顯情感意義、倫理道德,凈化人們的內心世界。比如《包身工》與《奧斯維辛沒有新聞》,盡管兩篇作品的創作手法有所區別,但都對學生的心靈有著強烈震撼,而且所要傳達的思想內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升華他們的倫理道德。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激發高中生的探索熱情與興趣愛好,融入審美情感元素;挖掘文學作品中的核心形象,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引導學生體會文本的思想情感,實現作品與受眾者之間的情感共鳴;積極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實效,并利用教材知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操守,從而進一步強化高中生的審美情感。
【參考文獻】
[1]劉國娟.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情感的培養[J].中外企業家,2013(22).
[2]李靜.關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體驗[J].語文知識,2015(06).
作者簡介:宋春艷(1988.05-),女,陜西千陽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專業:學科教學(語文),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