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慧 吳朝國
摘要:高職生要在大學時期為實現自身從準成人到成人、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變做準備,而目前他們在這兩個角色轉變過程中都存在適應與勝任障礙。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加強成人意識和職業意識教育,通過德育幫助學生適應新角色,促進他們成人成才。
關鍵詞:高職生;成人意識;職業意識;德育
教育的任務就是幫助個體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實現自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成為善于實現自我潛能的人。大學時期是人生的一個關鍵階段,高等職業院校的大學生(以下簡稱“高職生”)也將在這個關鍵階段為完成兩個角色轉變做準備:一是從準成人到成人的轉變,包括由依附于家庭到自立于社會,由人生觀、價值觀偏重感性逐漸上升到偏重理性等等;二是由以學習為主的學生轉變為在一定職業中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職業人。高職生只有適應角色轉變的過程,才能主動發展,實現最佳社會化。因此,強化成人意識和職業意識教育,就成為高職德育的特色和重要內容。
成人意識教育——引導高職生從準成人向成人轉變
(一)成人意識
成人意識是成年人在認識自我與外界的關系時,自覺審視自己行動、理性思考自我與社會和他人關系的思想活動。成人意識支持內心認為自己是成人,同時要求社會承認自己是成人,它不僅是一種自我感覺,而且要求從行為表現上達到社會承認的水準。
成人意識從體系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自我概念、自我同一性、自控能力、社會經驗、適度社會化、社交能力、認知理念、認知方法、問題解決能力、情感觀念、情感方法和情感能力。具備成人意識的個體,能比較全面客觀地認識各類事物包括自我,掌握解決不同領域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具備完成相關領域中某些活動的能力。
個體的心理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等,心理應表現出與年齡相適應的狀態。作為年滿18周歲的成人,應該表現出相應的成人意識,這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所必需的。一般而言,成人意識應在18~24周歲之間適時獲得。
(二)高職生成人意識與成人行為能力存在差距
高職生一般在18周歲以上,法律意義上已經是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成人。事實上,高職生也已經意識到自己進入了“成人世界”,并相應地表現出極強的自尊心和自主性以及較為穩定的認識和評價自我與社會的能力。但由于思想不成熟和經驗不足,高職生在成人意識方面表現出一個顯著的特征:有成人感,但缺乏成年人的理性思維與行事法則,即成人意識與成人行為能力存在差距。這種準成人狀態,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事物認識水平不斷提高,但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高職生有思想、思維敏捷、信息來源渠道多,加上自身閱歷日益豐富,能夠比較客觀地認識自我和社會,但由于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還不成熟,真正走進社會、了解社會和參與社會的能力還遠遠不夠,因而在認識自我和其他事物時總帶有片面性和不徹底性,很難由表及里、全面地看待事物,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從另一個層面講,表現為社會化程度偏低,社會經驗缺乏,社會交往能力較差。
獨立性和自主性增強,但心理依賴依然存在大學里獨立學習與生活的經歷,讓高職生意識到自己社會角色的變化,他們的自主、獨立愿望日趨強烈,試圖擺脫家長和教師的指導,獨立生存。但是,高職生的自立能力還未與自立意識相匹配,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難以順利解決面臨的一系列難題,因而在很多時候又表現出強烈的依賴心理。從心理發展來看,他們獨立自強的性格特征還未確立,自覺性和自制力還有待提高。
有較強的進取心和上進心,但自律意識和自控能力較差很多高職生都有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并設計了自己的計劃和目標,但由于缺乏針對個人素質提高的系統學習和鍛煉,缺乏一定的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和行為的能力,讓網絡游戲、交友游玩占據了自己大量時間,往往是計劃多而執行少,目標多但實現的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職生潛力的開發。
敢想敢干,但執行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較差,責任意識淡薄高職生對很多事物都有興趣,并且敢于嘗試,但因為知識貯備不夠,能力欠缺,方法不適當,技巧未掌握,表現出較低的執行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效果不理想。而一旦遭受挫折,他們中的很多人要么放棄,要么否定自己,要么否定問題本身,很難理性地去面對和分析挫折,找出失敗的原因,重新努力去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害怕承擔責任和后果,尤其對事先未預料的后果往往采取回避的態度。
總而言之,大部分高職生缺乏成人應有的理性、自立、自律意識、責任意識、自我控制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等,極大地影響了他們成人成才。
(三)有針對性地開展成人意識教育——引導高職生從準成人向成人轉變
在高職院校開展成人意識教育,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樹立一個意識——全程全員做好高職生成長的引導工作高職生盡管從法律意義上已經成人,但成人意識還有待提高和完善,因此,在高職生成長的過程中,從大一到大三,從學校管理人員到教師、職工,都要始終貼近學生生活、學習、思想等的實際,重視培養他們的成人意識。
利用兩條途徑——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成人意識的獲得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漸進過程,既需要理論引導,又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促進學生體會和領悟,從而達到塑造的效果。要通過入學教育、“兩課”教學、專題講座等,讓學生明白自己的成人角色所包含的豐富內容,自己當前存在哪些差距、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是什么。應通過舉行成人宣誓儀式、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等,讓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培養責任意識、自律意識和鍛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中不斷實現角色的轉變。
強調三個內容——自立意識及能力、自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在高職生的成人意識中,自立意識、自律意識和責任意識處于核心位置。自立是不依賴別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做事的精神,是一種自我生存的意識和能力。對于即將走向社會的高職生而言,自立關系到他們能否在社會上生存和立足。自立強調意識和能力的匹配,要引導學生不僅獨立,還要自覺培養獨立學習、生活、交往等能力。自律意識是指個人對自身心理與行為進行主動掌握、管理的高級意識活動。自律意識關系到學生目標的完成與潛能的開發,關系到他們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關系到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我觀察、評價、修養和調控,強化自我修養,完善個性品格,形成正確、清晰、理智、成熟的自我意識,增強自我調節與控制能力。責任意識是指人要知道并盡心盡力完成與自己所扮演角色對應的任務和職責,既是一種道德意識,也是一種行為實踐。在高職生中強化責任意識,一個基點是要讓他們明白:任何行為都會產生后果,成人都得獨立承擔這種后果,因此,應理性思考自身行為,妥善選擇相關行為,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
職業意識教育——引導高職生從學生向職業人轉變
(一)職業意識
職業意識是人們對職業活動的認識、評價、情感和態度的總和,是支配和調控全部職業行為和職業活動的調節器。對職前學生來說,職業意識就是把對前途和未來的美好追求寄托在具體的職業上,并以此作為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并按照相應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對在崗人員來說,職業意識就是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和怎么干。職業意識是一個人勝任某種職業活動須具備的自我調節力量,它能正確預期社會對職業人才的需求,客觀分析、評價人的職業潛力,不但是學生當前學習、生活的動力,也是其未來實現自我價值的必備條件。
(二)高職生職業意識現狀——職業期望與職業準備存在差距
學生角色與職業角色存在許多不同。簡單地說,學生是接受經濟供給和資助的受教育者,任務是逐步掌握本領,完善自己;而職業人是用自己已經掌握的本領,通過工作謀生、實現人生價值,以自己的行為承擔社會責任。在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過程中,不僅要有職業期待,還要有職業準備。
從學生向職業人轉變,高職生在校有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成功就業。在職業意識上,表現為有強烈的就業愿望,對自己現狀有初步認識,對未來職業期望值較高,并初步形成一定的擇業態度。但是,高職生職業意識依然是不成熟的,其典型特征是:對職業人角色了解過少,職業期望與職業準備存在差距,這也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就業質量。
有調查顯示,導致畢業生就業質量不佳的畢業生質量問題可歸納為以下七個方面:(1)專業能力不強。畢業生專業基礎不夠扎實,處理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技術問題能力弱,動手能力差,在職場中很難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影響良好勞資關系的建立,導致就業質量不高。(2)缺乏職業基本知識。很多畢業生盡管學有一技之長,但對國家的勞動政策、就業政策等政策法規不了解,又缺乏對行業特性的了解,對職業崗位的認識模糊,沒有充分的職業基本知識準備,無所適從,盲目就業,影響了就業質量。(3)職業主體意識薄弱。表現為法律意識薄弱,權利與義務對等觀念不強,有時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利,過于依賴政府、學校、家長,不會也不敢運用法律、依托勞動組織等正當手段維護自身權益,或者在維權時采取不理智的行為,影響勞資關系的和諧。(4)缺乏職業價值意識。很多畢業生不能正確認識職業價值,更沒有成熟的職業價值取向,往往用有無“面子”來認識職業,不愿意從事基層的“臟、苦、累”工作,往往錯失了許多職業崗位。(5)缺乏職業情感。表現為心理浮躁,急功近利,缺乏“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情感,以膨脹的自我需求為中心,稍有不如意就立即“跳槽”,跳來跳去,結果一事無成。(6)缺乏正確的職業態度。自我認識不足,沒有自我評價與比較,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單純以收入為擇業的標準,職業取向簡單化,或抱著“騎驢找馬”的態度,為工作而工作,缺乏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心態與職業人的要求相差甚遠。(7)缺乏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部分畢業生在就業后沒有把當前工作與事業目標結合起來,目標取向不明;工作責任心不強,沒有團隊協作精神,不講誠信,甚至違法亂紀,極大地破壞了勞資關系的和諧。
(三)強化職業意識教育——引導高職生從學生向職業人轉變
教育部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職業教育就其實質而言應當屬于技術實施型教育,它不是培養“通才”的教育,而是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術和能力,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要體現高職教育的社會價值,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應當注重職業意識教育。
高職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接受教育,獲得相應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實現成功就業。成功就業至少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順利就業,二是就業質量較高。對于正處于職業準備階段的高職生而言,樹立良好的職業意識是他們完成學業和畢業后實現良好擇業、就業、從業、創業的思想基礎,是提高他們就業質量與職業競爭能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因此,要促進高職生實現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變并成功就業,必須注重職業意識教育。
在職業意識方面,高職生尤其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1)學好職業知識,鍛煉和提高職業能力;(2)形成理性職業意識,做好職業生涯規劃;(3)培養職業習慣和職業道德,養成職業情感;(4)了解職業信息和政策,培養職業技巧。
相應地,學校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配套教育工作:(1)提高理論教學效果,加強實踐教學,幫助學生不斷增加相關知識儲備、熟練掌握技能,做好基本職業準備;(2)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就業形勢,把個人志向與國家利益、社會責任相結合,確定對未來職業的追求、規劃和構思;(3)通過入學教育、現場參觀、實訓課程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了解、熱愛專業,遵守職業規則,養成職業習慣,培養職業道德;(4)及時全面地向學生公布就業的相關政策和信息,從信息搜集與篩選和求職材料準備與遞交,以及面試的知識準備、形象塑造、語言表達和心理調整等方面培養學生的擇業技巧。
作為完善人格和完滿人生的德育,應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幫助他們適應并勝任不同的角色。因此,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必須把成人意識教育和職業意識教育作為重要內容,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構成了高職德育的特色。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93。
[2]蔣志勇,高校加強青年大學生成人意識教育的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9)。
[3]張俊濤,杜愛華,成人意識概念深度剖析[J],德州學院學報,2007,(5)。
[4]祝世娜,職業意識教育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6,(21)。
[5]李穎,劉善仕,翁賽珠,大學生就業能力對就業質量的影響[J],高教探索,2005,(2)。
作者簡介:
楊曉慧(1979—),女,重慶市人,法學碩士,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吳朝國(1957—),男,江蘇射陽人,南京審計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