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摘要:學校傳統(tǒng)的德育模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在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如何開展德育工作,成為學校德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把美育引入德育中,正是當前學校德育工作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因為美育較之德育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在德育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自覺運用美育原則,注重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統(tǒng)一,注重情感體驗與邏輯思維的結合,用美感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發(fā)展。
關鍵詞:美育;德育;藝術性;思想性
德育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zhì)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學校的德育工作常常處于一種尷尬的處境,許多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抱有極大的抵觸情緒,認為所謂德育課不過就是講一些漂亮而無用的空道理,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加上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傳統(tǒng)的德育模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在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如何開展德育工作,便成為學校德育工作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筆者認為,把美育引入德育中,是當前學校德育工作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
縱觀我們的學校教育,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大學,無一例外地都開有專門的德育課程,不可謂不重視,但實際上成效并不盡如人意,而且學校德育工作還呈現(xiàn)出這樣一種趨勢: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學校德育對學生的影響程度遞減。學生越大,思想越復雜,德育工作越難做,這是學生個性心理發(fā)展帶來的必然的現(xiàn)象。青年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形成階段,他們已經(jīng)學會用自己的方式來思考問題、認識社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已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但由于他們還不成熟,對社會的看法往往偏激,逆反心理也較強,常常有意無意地排斥一些思想、觀念的灌輸,所以單一的、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教育就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nèi)で笮碌姆椒▉硖岣叩掠ぷ鞯某尚В鴮⒚烙氲掠囊饬x也就在此。同時,這也是由美育的目標及其特殊教育效果所決定的。
首先,美育與德育有著本質(zhì)的聯(lián)系。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就是培養(yǎng)人的審美觀點和欣賞能力的教育,也是培養(yǎng)人對美的愛好及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把美育與德育聯(lián)系起來,首先是因為二者在基本任務及目標歸屬上有著高度的一致性。美育和德育的作用對象都是人,基本任務都是培養(yǎng)和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一代新人。德育是用先進思想、革命精神來教育人、說服人,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樣,進行審美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人們對于美的熱愛,從而感到生活的樂趣,樹立崇高的生活目標。一句話,就是要充分發(fā)揮人的本質(zhì)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其最終目的也是實現(xiàn)人的自我美化,塑造完美的內(nèi)心世界,提高人們創(chuàng)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所以,盡管美育和德育分屬不同的范疇,但它們在培養(yǎng)人的覺悟和塑造美好心靈、提高民族素質(zhì)上是完全一致的。事實上,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德育教化與美育熏陶,在這方面,美育和德育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主張“立于禮,成于樂”,指出禮能規(guī)范人的行為,樂則能陶冶人的情感。美育與德育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統(tǒng)一的,而且美的教育對人的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所謂“樂所以修內(nèi),禮所以修外”便是這個意思。
其次,美育是實現(xiàn)德育目標的重要手段。把美育引入德育工作中,是因為美育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教育功能。任何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都是以受教育者的接受為前提的,只有在受教育者與教育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時,教育才有效果。德育主要是傳播倫理道德觀念,它注重理性的說教,這種抽象的教育往往難以造成受教育者的心靈震動,從而導致教育效果的減損。而美育則是在審美實踐活動中,通過具體可感的生動形象來感染人、啟發(fā)人,它不是把一些抽象的觀念從外部強加于人,而是像空氣一樣包圍著受教育者,讓他不知不覺中自愿地接受教育,這就恰好彌補了傳統(tǒng)德育的不足。青少年的一些思想認識問題,光憑倫理說教、邏輯論證、甚至苦口婆心的耐心教育,都不一定能得到妥善解決,必須借助美好感情的陶冶,使之潛移默化,促使他們自覺地提高認識并改正錯誤。
從審美心理來看,青年的審美感知具有相當?shù)拿翡J性和新奇性,這時他們已經(jīng)開始善于進行抽象思維,因此特別需要從新鮮而美好的事物中獲取思維的養(yǎng)料。我們可以看到,在各種社會思潮交替嬗變的過程中,青年總是追隨新思想的先鋒,而美,也始終是其追求的目標。青年人對美的事物是最容易感知也最善于捕捉的,他們對于藝術的感受和理解已經(jīng)能從發(fā)展變化的觀點去把握,同時,已經(jīng)具有的知識又促使他們帶著詩意去感受美。應該說,盡管青少年對美的感受和理解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美,已經(jīng)像磁石那樣深深地吸引住了青年,使其向往、追求乃至創(chuàng)造。而審美教育就恰好滿足了青年人愛美、追求美的強烈愿望,他們對美育采取一種接納的心態(tài),這就使得美育具備了良好的受眾情感基礎,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興趣和共鳴。加之美育又是通過那些具體存在于大自然、社會生活、文學藝術作品中的感性形象,把特殊的哲理、道德、倫理觀念轉化成審美意識,寓教育于美的形象之中,讓人們從簡單的外部感受進入深層的審美階段,不僅滿足人們的娛樂需要,而且還能通過欣賞美得到哲理感悟,在強烈的情感共鳴中受到感染和啟迪,從而獲得對人生價值和生活的新思索、新認識。觸動情感的認識,最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美育較之德育更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它是一種在自覺與理性、感知與認識、愉悅與功利中柔和地潛入人的心靈的教育,對豐富人的思想、矯正人的行為和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說,一方面美育是實現(xiàn)德育目標的手段,同時又是德育的升華。
既然美育有如此重要的功能,那么,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實現(xiàn)德育與美育的統(tǒng)一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在德育中自覺運用美育原則,用美感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德育之所以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因素。在德育教學中,教師往往把精力過多地花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思想、行為的規(guī)范上,忙于把一套套的思想行為規(guī)范灌輸給學生并強制他們接受,而不顧及學生的心理需求,這就使得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產(chǎn)生逆反心理和消極對抗行為。事實上,在德育教學中,對教師所講的很多道理學生都懂,卻不愿接受。這就說明,通過德育正面說理,固然能使學生在理性上分清是非,但不易解決認識與情感接受的矛盾。這時,如果教育者能抓住學生的心理,利用美育教育方式,因勢利導,從情感上來感染學生,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教育,則較易達到理性認識與感情接受的和諧一致。
美的教育之所以容易被接受,就在于它體現(xiàn)了與受教育者的情感接近性,而美感便是促進道德情感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各種藝術形式,無不以自己特有的語言形式和表達技巧來表現(xiàn)客觀事物的美,給人以情緒的感染,通過美感這一中介,影響人的道德情感,提高人的道德情操。黑格爾曾經(jīng)說,音樂取代不了思想教育,但它卻能夠“把心靈振奮”。確實,具有高尚思想內(nèi)容而又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總能滲透人心,激起人們的熱情,鼓舞人們的斗志。眾所周知,《義勇軍進行曲》曾激發(fā)了中華兒女投身抗日救國的熱潮,對中國的抗日救亡運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那首《我的祖國》也曾影響了整整一代人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正因為美的形象本身就帶有情感性和趣味性,能給人以美的享受,給人以某種樂趣,是為青少年所喜聞樂見的。同時,美與善又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一個人的道德情感和審美感受是相互聯(lián)系的。所以,在德育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自覺運用美育原則,注重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統(tǒng)一,注重情感體驗與邏輯思維的結合,用美感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發(fā)展。
學校應開設專門的美育課,幫助學生提高辨別美丑的能力在學校教育中,對青少年進行系統(tǒng)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對青少年來說,藝術的、社會的和自然的美,對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品質(zhì),陶冶他們的理想情操往往更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感情和信念端正”,“經(jīng)過長期美的陶冶,會在不知不覺中使人感到不良的、丑惡的東西是不可容忍的,讓美把丑與惡排擠出去,這是教育的規(guī)律”。足見美的教育力量之強大。眾所周知,人的任何思想觀念都不是天生形成的,而是在個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文化積淀中形成的,對美的認識也是如此。盡管青少年有著強烈的追求,但由于他們?nèi)狈λ囆g知識,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也存在著很大的不足,缺乏鑒賞力,所以難免出現(xiàn)美丑不分的現(xiàn)象,誤將低級庸俗的東西引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規(guī)范。這就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針對學生的審美能力薄弱這一現(xiàn)實,學校應開設專門的美育課程,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辨別美丑的能力,借助正確的審美導向,引導學生擺脫庸俗、低級和不健康的情調(diào),通過美育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審美情操,塑造他們的健全理想人格。
積極挖掘美育因素,用美來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審美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同時更是一種實踐活動。首先要使受教育者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通過健康高尚的藝術熏陶和積極的藝術實踐,激發(fā)學生對健全人格的向往和追求,用美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塑造自己的品格。我們知道,教育是一項綜合多因素的系統(tǒng)工程,它與社會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的,而美育更是植根于現(xiàn)實生活的沃土才能顯示出其特殊的教育功能。這就要求教育者要注意挖掘現(xiàn)實生活中的美育因素,通過一些具體的實踐活動,如美化校園、美化居室、進行藝術鑒賞和藝術創(chuàng)造等,以多種渠道讓學生吸取更多的美的信息,獲得美的陶冶。一般說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一種趨同心理,例如,環(huán)境清潔、幽雅,有教養(yǎng)的人就不會隨地吐痰、亂扔果皮,在文明高雅的談吐面前語言粗俗的人便會自慚形穢。所以,只有把美擴展到學校及至全部社會生活中,才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教育者若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注意營造健康的審美環(huán)境,就可以使學生在美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美好情操,充分領略生活中的美,從而培養(yǎng)其愛美之心和審美之力,最終達到道德的完善。
總之,美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它似春雨潤物無聲,如春風沁人心脾,它對人的影響是長久的和刻骨銘心的,其效果絕非一般的思想灌輸可比。把美育引入德育工作中,就是要讓學生在審美追求中自覺地完成思想和道德的升華。德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美育對德育工作的推動作用,在曉之以理的同時又動之以情,適時開展審美教育,培育健康的審美環(huán)境,讓美育為德育插上翅膀,把我們的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高尚道德和美好人格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李范.蘇霍姆林斯基論美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德)黑格爾.美學[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4](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潘懋元. 開展高等教育理論的研究[N]. 光明日報,1978-12-07.
作者簡介:
李靜(1970—),女,云南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語文、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教學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