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義 徐雪霞
摘要:為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許多高校的非會計專業都開設了會計課程,開展了會計教育,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迪克—凱瑞模式認為,教學的效果、效率和吸引力的提高,必須通過優化教學過程來實現。要提高教學效果,必須從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材料、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
關鍵詞:會計教學;非會計專業;迪克—凱瑞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2-0213-03
管理的關鍵在決策,而決策離不開信息。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已滲透到經濟管理的各個層面,成為企業經濟行為的基礎。隨著經濟現代化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經濟管理人員對會計知識的需求日益旺盛,會計教育已成為高校經管類非會計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然而,非會計專業培養的畢竟是各自相關專業的人才,其對會計知識需求的面和度都不同于會計專門人員。因此,應傳授給非會計專業學生什么樣的會計知識,如何引導他們學習會計,怎樣培養他們運用會計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會計教育工作者應當著力思考的問題。
一、對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的考量
“在現代,不懂得會計知識、不理解和不善于利用會計信息的人,是很難從事經濟工作的”(楊紀琬)。為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許多院校的非會計專業都開設了會計課程,開展了會計教育。考察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方案,我們發現,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1.開設范圍廣泛。目前,非會計專業開設會計課程的緯度逐步拓展,除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國際貿易、經濟學、財政、金融、統計等相關專業外,法律、社會學等專業也相繼開設了會計課程。在這些專業的培養方案中,會計已成為學生的必備知識,它們要求學生能夠利用會計知識和會計提供的信息分析相關經濟行為。
2.課程定位一致。在非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基本上都將會計課程作為專業(學科)基礎課,以必修課的形式開出。從重視程度看,甚至超過了某些專業課(隨著學分的壓縮,一些專業課不得不調整為選修課)。
3.課程名稱不盡相同。在開設會計課程的非會計專業中,該課程有“會計學”、“會計學原理”、“基礎會計學”等不同名稱。從教學內容看,雖然體系和安排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有別于會計專業的教學。
4.課時安排各有差異。在開設會計課程的非會計專業中,講授學時并不相同,有36、48、54、64學時等不同規定。但從歷史數據看,各專業的會計教學課時呈逐步增加態勢。
5.教師隊伍呈專門化趨勢。從實踐中看,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一般都由本校會計專業的專職教師承擔,且教師隊伍相對穩定。為適應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的需要,在會計院系的師資隊伍建設中,許多學校都提出要建立兩支隊伍,其一就是基礎會計教育隊伍,以適應不斷增長的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的需要。
二、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的迪克—凱瑞模式分析
迪克—凱瑞模式是“系統設計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迪克和凱瑞所提出的一種教學設計模式。它包括十個相互聯系的組成部分,即確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分析、確定起點行為、編寫教學具體目標、設計標準參照試題、開發教學策略、開發與選擇教學材料、設計與實施形成性評價、進行教學調整、設計與實施總結性評價。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用線條加以連接,如下頁圖所示:
迪克—凱瑞模式認為,教學是由多種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教學過程是一個系統的過程,該過程中的每個要素對于成功的學習都非常重要。因此,必須通過優化教學過程來提高教學的效果、效率和吸引力。近年來,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按照迪克—凱瑞模式的主旨思想和評價體系,我們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裁、教學策略的設計等方面還存在著缺憾和不足,尚需進一步努力和改進。
1.教學目標尚不明確。教學目標決定培養人才的類型和方向,并直接或間接體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式等教學過程中。非會計專業不是培養會計專業人才,非會計專業本科生職業目標主要是各類單位的管理部門,由于這些崗位的工作都離不開會計信息的支持,因而他們作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只需了解會計信息的基本經濟涵義和生成過程,而不需精通如何記賬、算賬。因此,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難以適應于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育,但現實中,相當多的授課教師對此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對會計專業和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采用了無差別的教學方法與內容,忽略了所學專業的特點,其結果是教學效果往往不夠理想。

2.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在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中授課教師并沒有按照各專業的不同特色及側重點來設計授課內容,其課程內容只是會計專業課的簡單拼湊。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其教學內容覆蓋會計專業的多門課程包括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等部分。二是基本類同會計學原理的內容,主要介紹會計基本概念、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循環及會計報表的編制。如按第一種形式授課,由于教學內容大而全,加上受學時的限制,只能是蜻蜓點水,難以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如按第二種形式授課,側重點是如何進行會計核算,無法將會計與經濟管理活動聯系起來,學生普遍覺得會計學課程內容抽象、枯燥且與自己的專業相容性差。
3.教學方法和手段比較單一。目前,該課程總體上仍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加上在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理性認識輕感性認識的思想,忽視實踐教學環節,其結果是學生只能被動地成為理論知識的接受器,缺乏主動參與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學手段上,多媒體教學未得到有效運用。近幾年,盡管很多高校在會計學教學手段上也進行了嘗試,以多媒體取代了“粉筆+黑板”。但目前許多多媒體教學只是單一地運用PPT課件,由屏幕替代了板書,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體,這種方式仍不能從根本改變灌輸式、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4.教材建設不相匹配。現在許多非會計專業使用的會計學教材與其專業特征不適應,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能體現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的特征。有些教材其內容側重于對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的講解,而忽視對會計信息的分析及應用的介紹,在結構、內容等方面也不能體現出非會計專業的特點,因此,不適應教學目標定位的要求,缺乏專業特色。二是不能體現非會計專業之間的特征。盡管有些教材具備了非會計專業的特征,但難免顧此失彼,往往兼容面過大,通用性過強,常常忽視不同專業的差異,沒有考慮到學生就業多樣化和創業的需要,缺乏針對性。
5.教學效果不甚理想。非會計專業雖然開展了會計教學,但由于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和學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從教學檢查的情況看,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較少互動,缺乏溝通,難以相長,教師的熱情和學生的冷漠成為課堂的一道風景。許多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是被動的上課、背書本、參加考試、取得學分,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三、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的革新之路
經濟管理和社會發展的實踐已經證明,具備一定的會計理念和知識,對非會計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改善,社會適應力和競爭力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非會計專業中開展會計教育,對非會計專業的學生開設會計課程是符合人才市場選才、用才風向標的。但是,從目前的實施效果看,要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現行的教學模式必須改革。根據迪克—凱瑞模式的主旨思想,筆者認為,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應該從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材料、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1.明確會計教學目標的定位。教學目標決定了教學的主要內容和側重點。迪克—凱瑞模式重視教學目標分析,強調要清楚、準確地說明學習者在教學結束之后能做什么。經濟管理類學生是未來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應具備運用會計信息進行控制和決策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應當是培養具備會計的思想和思維方式、能運用會計信息解決企業實際戰略管理問題的經濟管理人才,其重心是管理,應當從管理的角度來認識會計、學習會計,即應將教學目標定位為把會計作為一種經營管理工具,并充分運用此工具。
2.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策略。迪克—凱瑞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其制定依據主要是當前的學習理論和關于學習研究的成果、用于傳遞教學的教學媒體的特征、教學內容的性質和學習者的特點,其主要內容包括教學前的活動、信息呈現、練習和反饋、考試以及延展活動幾個部分。教學設計者在進行設計時,就須考慮設計好每一步應怎樣引導學生。如采用案例教學法時,首先應該保證案例的多樣性、全面性和適合學生本專業特點性。這就要求我們精心選擇和認真分析所選用的案例資料:在案例的選取和內容的安排上,盡可能地反映會計類課程的基本問題、知識要點;同時,案例應該使用真實的資料,既體現我國企業經營的特點,又體現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其次針對案例設計討論的主題,并就初始問題的提出方式,后續問題的呈現時間加以引導,可以避免學生糾纏在枝節問題上浪費時間。最后,老師對討論結果進行點評。以上三環節作為教學策略的內容: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一種認識和解決經濟問題的模擬機會,使其思維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訓練;另一方面,讓學生親身感受到了獲得知識的過程,體驗到了綜合知識對解決問題的益處,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會計學的興趣。
3.優化和開發教學材料。迪克—凱瑞教學模式崇尚以“學”為中心的開放性教學,主張教學材料應盡量寬泛,不應局限于教科書。因此,非會計專業會計學的教學材料的優化和開發主要應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改造現有會計學教材的內容,重視對學生會計管理理念和能力的培養,將財務報告的分析、企業業績評價與內部會計控制納入教材內容之中,體現會計為其專業服務,為決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另一方面,擴充教學資料,主要是增加一些加強理解和促進遷移的材料,包括參考資料、多媒體課件、習題庫、案例集以及ERP沙盤仿真模擬和其他類似的材料等。
4.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老師講、學生聽和看,著重于傳授和吸收知識,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只是單純地接受和儲存知識,而忽視應用知識,忽略思考環節。迪克—凱瑞教學模式倡導開放型、互動式和啟發式的教學,提倡師生平等的交往和溝通,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邊聽課、邊思考、邊參與,以便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為達到以上效果,筆者建議:除正常講授外,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推廣仿真會計實驗(當然不能照搬會計專業的模式),增強學生的感性知識;針對熱點問題和典型事件,引入啟發式、討論式方法,培養學生應用會計理論和會計信息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同時,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手段。在教師提供多媒體課件和其他信息化學習材料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從互聯網上瀏覽或下載相關資料進行自學;開設網絡課堂,開展網上教學。鼓勵學生可通過E- mail 、QQ等方式與老師交流。條件許可時,可設QQ群組織全班同學就某一要點進行在線討論,老師進行在線點評,營造出師生互動、由單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轉化的教學情景,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效果。
5.改革考評方法。為了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培養其研究能力,鼓勵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需變單一的考核方法為多元的考核方法。除了傳統的考核方法即根據平時的作業成績、考勤以及期末考試成績考評外,還應當加強對以下幾種能力的考評:即會計信息的搜索、組織和處理能力;對典型事件和案例的會計認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所學會計知識的表達、交流和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課程設置的目標,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孟焰,李玲.市場定位下的會計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改革[J].會計研究,2007,(3).
[2]王麗華.論迪克—凱瑞的系統教學設置模式[J].外國教育研究,2004,(8).
[3]祝素月.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J].財會通訊,2008,(6).
The Reform and Thinking about the Accountant Teaching of Non-accountant Speciality
in the High Education School
WANG Zhen-yi,XU Xue-xia
(Economy and Administration School, Wu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Wuhan 48007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he development need of the economy society, non- accountancies in many high schools the professions all set up accountancy's course, openning the exhibition accountancy education, but the result combine the not quite ideal.The Dike- Kairui mode think that the result, efficiency of the teaching and the exaltation of the attraction, must pass excellent tur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carry out.To raise the teaching result, must carry on the all-directions reform from the teaching target, teaching strategy,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means, the teaching evaluation...etc..
Key words: accountant teaching; non-accountant speciality; Dike- Kairui mode
[責任編輯 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