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旭
摘要:理論課與實驗課是高職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正確的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對于評價技法的必要性、可行性、課程評價內在因素和評價模式的構成應該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得出可行的高職理論課與實驗課評價技法構成模式。
關鍵詞:教學改革;評價技法;評估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2-0234-02
一、研究理論課、實驗課教學評價技法的必要性、可行性
評價目的要準確反映理論課、實驗課實際情況,發揮優勢改進不足。評價的反饋信息是為了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完善評價技法系統應包括各個方面層次和環節,使評價評估形成體系。
評價應考慮高職教育方面特點以及在理論課、實驗課具體實施措施、步驟、評價角度、參數以及評價結果與實踐情況相對照,都應設置反饋系統,調整評估項目、參數,減少誤差,使評價能夠準確地反映實踐情況,為教改提供可靠地依據。
二、理論課、實驗課教學評價技法及反饋方法的組織管理模式構成
國外高等職業教育歷史悠久。其教育模式:一是要注重實踐、技術,樹立為未來工作而學習的思想。二是要具有強烈的經濟行為、企業行為的教育形式,沒有企業的參與將是一種不成功的職業教育。考慮到職業能力定位,課程設計(實驗課)以職業活動為核心,課程(理論課)編制以基礎面寬為基點。保證實踐教學內容必須貫穿高等職業教育全過程。強化執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評價項目和參數與之相對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生產、服務、建設、管理等第一線培養技術應用性人才。因此,課程體系應合理,理論課與實踐課比例應適當。
理論課教學的目標應是知識面寬、深度適中、應用性強、實踐操作指導性強。實驗課教學目標的總體思路也應與之相一致。實驗基地、實習基地、實訓基地共同構造實驗課的總體,基地建設應與學校專業課程定位一致,具有規劃性,以保證實驗基地就是建設生產實踐環境。
在評估時對理論課、實驗課要求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的完備,評價教材和輔導教材的選取是否適合高職教育特色。實驗課還應設置實驗(實習實訓)教學大綱,實驗項目單、報告、論文等核查項目。加強實驗教學大綱和教材建設。根據教學基本要求,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和時代發展的需要,制定出新穎、有水平、有特色而又切實可行的教學大綱和教材。教師應依“綱”據“材”,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尤其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理清知識點的縱橫向聯系,精心組織理論課教學。教學中,應正確對待學生實際水平,在大眾化高職教育中,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培養具有高職特色、專業特色。在教學中,應設有學生水平的評估和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案。
學校應采取成立教學督導組。督導組應由校長、教務處長、各系主任、各教研室主任、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等成員組成,還應吸收一些社會力量以及學生參與評估。校長、教務處長可以針對教學過程各環節實行評估;主任、教師以及社會上的專業人才可以針對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等環節實行評估;學生可以針對知識點講解是否通俗易懂實行評估,學生給老師打分,既是對老師“師德”的考驗,也是對于學生“學德”的考驗。
評估應堅持評估原則,堅持評估標準。教育部的評估指標系本著“以評促建,以評促改,評建結合”的原則,狠抓各項教學工作,并針對教學過程各環節實行評價制度。但評估是手段,不是目的,各校應把工夫下在理論課、實驗課的教學質量上。以客觀角度和主觀角度兩個方面保證評估方案具有共同性,定位明確,公平合理,把評估深度與廣度有效結合,建立二級體系結構,并突出客觀性和簡約性,使評估體系突破主觀上“人與人關系”在評估中所占重,側重客觀實際,即學生本身素質和學習成績所占比重,把教育教學過程自我評價表現出來,從中得到該課程教師團隊關系情況和評估課程發展理論性研究情況,大大減少評估“失真”度。
三、課程評價中一些內在因素作用
課程評價本質是一種價值判斷的活動,在確定一種價值標準下,對客觀事物——課程活動所存在和將帶來的價值做出判斷。這個課程價值以社會效益為遠期目標,以學生價值體現為近期目標。遠期表現在學校的品牌影響和發展,近期表現在學生對綜合知識把握應用上和就業分配效果上。
理論課和實驗課的價值能以較客觀模式表現出來,也就是表達出人為主體的需求的描述,課程評價最終目標是達到自身價值的增值——提高教學質量和社會效益。
在構成課程評價模式時,應該反映出這樣的關系,即人為主體的需求同課程設置和講授的客觀屬性(包括學生自身客觀素質)之間內在聯系。這種聯系表現出主體和客觀性的統一,使課程評價參數應該能表達出客觀屬性滿足主體的需求。另外,課程評價模式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以學期/學年為單位時間的動態過程。
課程評價模式包括對評價認識,主觀能動的方面評價參數。課程評價就能引導教師與學校的意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使教學規律與教學目的相統一,達到評價最終目的:以評促改,以評促建,評建結合,重在建設。
評價模式構造應綜合考慮并帶有超前性功能,它涉及到教育教學功能、管理功能、社會認同功能、研究功能等多方面。模式還涉及各功能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其具體參數隨著評價自身發展而變化,并不斷改進。模式系統應起到反映與交流的作用,系統采集課程對象各方面信息、評定,再反饋評價對象,關鍵在于再次收集評價對象對評價模式反饋信息,判斷修正評價參數,改進評價對象和評價者的心理認可程度,以改進教學過程行為方式。
課程評價模式心理認可因素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評價模式對課程實際狀況與評價標準參數符合程度衡量與判斷,將影響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心理認可,并將影響評價模式的客觀權威性和可持續性。
評價模式構成以課程評價對象劃分有學生方面、教師方面、課程方面、教學管理方面、社會反饋方面。其中教師方面包括被評教師、同行專家。
學校應執行職業資格認證機制,強調工作經驗經歷,并以就業為基礎的思路。對教師強調雙師型素質,專兼職教師成比例。建立教師自我評價思路結構,不以獎懲為評價目標,而切實關注教師的職業成長,關注教師成長的團隊環境,培養團隊環境,培養團隊精神。教師自我評價將成為教師評價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因素。根據評價結果調整參數比例,在管理體系結構中,模式調整周期還要隨著社會反饋信息波動情況及時調整。我們認為,評價模式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結構:
1.理論課結構——主要包括知識點、難易度、就業崗位方向性和持續性、實踐反饋周期等;
2.實驗課結構——主要包括設備更新的周期、設備配置層次、實習實訓實驗結構、理論課與實驗課課時比及占總成績份額比;
3.教師結構——主要包括學歷、專兼職教師、雙師結構等;
4.管理結構——主要包括教學文件規范性、模式調整周期、團隊精神體現、督導作用等;
5.社會反饋結構一一主要包括分配情況、招生情況、社會影響等。學校品牌取決于教學效果是否經得住社會檢驗,是否受到用人單位歡迎。學校生存和發展,主要取決于社會影響和地位,而其基礎在于高職院校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教學質量。
四、評價模式構成
對評價因素的綜合分析,以較客觀形式構成學生、需求、管理和自我方面等四個測評模式。模式參數結構在不同院校、不同專業的課程中,與實際相適應的比例,在一定周期內相對穩定。
從客觀和主觀兩個角度,突出客觀性和簡約性,把共性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有效結合,從整體效果,投入產出效果的觀點,把教師自我意識和團隊精神表現出來,把學生自身素質和感受表現出來,在現實社會一個周期范圍內,把理論課和實踐課評價效果體現一個相對客觀的并以人為本的分值來。
總之,現代系統論認為,在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中,任何事物都是作為系統而存在的,而任何一個現實系統都不是孤立封閉的,都具有開放性,都有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在不斷流動。因此,從評估指標體系我們可以知道,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只是教師的事,還與學校包括教學條件創設在內的各項工作有關,需學校全體人員共同關心教學、服務教學,齊心協力為提高教學質量出力獻計;教學評估,也不是哪一級部門或單位的事,是需要所有教職員工共同參與、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景英.教育評價理論與實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張艷.高等教育社會評估新視野[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
[3]沈玉順.現代教育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柯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