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紹閣
[摘要]振興老工業基地,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中等專業學校要擔負起此項重任。要不斷地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適應不同崗位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強專業建設,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服務。
[關鍵詞]老工業基地 技能型人才 專業建設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F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310190-01
作為中國老工業基地的東北地區,由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組成,面積79.3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8.3%。本區自然環境良好,農產和礦物資源豐富多樣,工業基礎(尤其是重工業)較為雄厚,交通網絡稠密,城市化水平高,三省之間的經濟聯系密切,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地域布局又較均衡的大區。
東北老工業基地主要以能源、原材料、機械工業為主,八十年代以來,國家通過采取財政、信貸、投資等政策措施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但因傳統產業比重大,企業技術改造滯后,開發能力弱,產品機構性矛盾突出,難以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加以資源型產業比重大,面臨資源枯竭、接替產業發展滯后的隱患等。
因此,要振興老工業基地,服務老工業基地,首先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石化、機械、冶金三大支柱產業為基礎,由資源型產業向加工制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以技能型人才、高新科技、先進的工藝及設備為基礎,需要培養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人才,而技能型人才是關鍵。我國七千萬產業工人中只有三分之一是技術工人,其中初級工占60%,中級工占36%,高級工僅占4%,缺口上千萬人,2001年起出現的全國性“技工荒”問題,至今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當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專業建設問題。是職校內涵發展、上臺階、提升辦學水平、提高社會聲譽的著力點和突破口。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競爭的加劇,專業建設的核心地位越來越得到顯現。目前,專業建設已成為職業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一所職校和一個地區職業教育好壞的重要標志。因此,要鞏固和進一步發展我省的職業教育,關鍵在于搞好專業建設。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服務老工業基地,實現全省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等職業學校肩負著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擔。要以專業建設為龍頭,加大教改力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要根據崗位的需求,科學地調整專業;按照專業調整師資結構,開設課程,培養人才;進一步完善學校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建立和企業對接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與老工業基地改造的順利對接,教學與市場的零距離。所以我們認為專業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一、調整專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科學合理地調整專業結構、優化專業資源配置是職校專業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是一種投資最少、見效最快的專業建設,也是科學發展觀在專業建設中的具體體現。專業調整要以優化資源配置和做大做優專業為目標,對老專業要通過撤、擴、并擴大規模,最大限度地避免低層次的重復設置;同時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學校條件,前瞻性地開發一批新專業。通過調整,學校的專業設置既各有側重,優化資源配置,又達到一定的均衡,有利于形成競爭機制,為做大做優專業創造良好的條件。近幾年我校不斷的調整專業,一是淘汰,即對老專業下決心砍掉,如金屬熱加工專業,計算機應用專業等。二是轉向,即老專業不撤,但內容上要做些調整,培養方向上要轉向,如《機械制造》專業向其專門化《數控加工技術》和《機械加工技術》專業轉向;三是新建,即專業不能一貫制,要經常創新,如開設《激光加工技術》專業;四是儲備,為新專業的設立提前儲備,如準備開設《激光加工與焊接技術》專業。只有形成動態的吐故納新機制,專業建設才能不斷獲得創新,才有號召力。
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加快課程改革和建設
課程改革是解決專業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的有效手段,因此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課程改革要遵循學校為主體、需求為依據、全面素質為基礎、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基本原則,構建適應經濟建設、科技水平、個性發展、體現職業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根據教育部《關于制訂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積極穩妥地增刪教材或自編教材;我校根據學生的素質和企業的需求以及學制的制定運用了50%的自編教材。深入探索專業課程體系,根據有關要求合理確定文化課、專業課和實踐課的結構和比例,當前情況下,特別要注重實踐課的教學;要處理好社會需求與學生需求,以及學生就業、升學、個性發展多元需求的矛盾;課程內容要適應行業技術發展,與生產服務第一線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相結合;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興趣,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分制,體現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積極改進課程評價模式,重視考核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積極推進能力評價社會化,大力開展職業資格證書、技能等級證書、行業或國際通行證書的考核認證。我校是市技能考核第六鑒定站,畢業生98%都能取得初、中級技能等級證。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的主體,教師隊伍的水平決定學校專業建設的水平和專業的發展潛能。職業學校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師資培訓計劃,對教師隊伍建設,要在經費上予以保證、在政策上予以傾斜職校,鼓勵教師參與各類繼續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在教師中形成一種積極向上、不斷學習的氛圍及激勵機制。下大力氣抓好“雙師型”教師及實習指導教師隊伍建設,鼓勵專業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鼓勵“雙師型”教師承擔實訓指導的任務,同時要積極引進社會上的能工巧匠擔任職業學校的專任實習指導教師。
四、加強實訓基地建設,積極推進產教結合
實習設施是實施專業教學的必要條件,要首先抓好實訓實習設施的達標建設,既要加快建設能滿足專業教學需要的校內實訓實習基地,也要努力建設與學生就業相銜接的校外實訓實習基地。校內實訓實習基地主要用于教學計劃所要求的教學實訓實習,校外實訓實習基地主要用于學生見習和生產實習,兩者不可偏廢,也不能互相替代。校內實訓實習基地建設要充分體現實用性、先進性和高效性的要求,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要盡量與就業基地建設相配套。
五、充分發揮專業的社會服務功能,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
加強專業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職業學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學校專業建設的水平,最終也必須通過社會來檢驗。在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同時,要積極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聽取企業對人才需求、專業建設的意見。要建立專業預警機制、專業自我調節機制和畢業生跟蹤制度,及時聽取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及時改進教學工作。在開展全日制教學的同時,學校要拓寬辦學路子,利用現有的師資、場地和設備,針對社會需求,大力開展社會培訓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積極參與企事業單位職工的繼續教育,參與企事業單位的技術改造和科研開發。總之,要把發揮專業的社會功能作為專業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衡量專業建設好壞的個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