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平
2001年頒布的《數學課程標準》將“實踐與綜合運用”納入數學課程內容。現行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也相應地安排了教學內容。這類內容的教學,一般是在學生進行必要的實踐活動基礎上去完成的。這樣,數學實踐活動的地位和作用就凸現出來,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將就如何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談點膚淺認識。
一、活動目標要明確
數學實踐活動作為“實踐與綜合應用”的載體,在實施過程中要有明確的目標,這些目標具體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形成、積累相關的學習經驗:第二,感受數學之間的聯系,通過綜合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數學內容及其聯系的理解;第三,獲得對數學良好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第四,獲得數學學習的發展機會,通過數學思考、解決問題等來提升數學素養。數學實踐活動目標的確定,要注意幾個問題:第一,在“實踐與綜合應用”總體目標下,去設計活動目標,防止目標偏向甚至走向極端。第二,根據學生已有的和可能形成的經驗去設計活動目標,獲得目標實現的基礎和必需的條件。第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發展的需要和可能。去設計活動目標,以保證目標有效的實施。
二、活動過程要充分
1.活動過程要完整。
活動過程是活動諸方面的載體,承載著活動的開展、內容的落實、目標的達成。每一項數學實踐活動。必須有一個完整的過程。數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一般要經歷問題情景、實踐體會、解決問題和交流匯報等幾個階段。以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第二冊“小小商店”為例,首先讓學生進入問題情景,觀看商店和貨架,接觸并了解購物;接著,讓學生進行實踐體驗,通過辦“小小商店”。發現并解決購物中的一些數學問題;最后,讓學生交流匯報,表達活動的感受和對數學的理解。
2.讓學生獲得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數學實踐活動,主要是學生的活動。因此,要讓每一位學生獲得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要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形成必要的學習經驗;經歷學習過程,主動發現、探索問題,并通過數學思考解決問題,獲得數學的發展。例如,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第七冊“怎樣滾得遠”,安排了“用30-50厘米長的木板在地面上搭一個斜坡”,分別進行斜角為30度、45度、60度下滾圓柱形物體的實驗活動。學生必須親自參加實驗。記錄、整理數據,進行比較和思考,最后獲取結論才具有可靠性,實踐活動才具有價值。
3.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在數學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對出現的“生活中的數學”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容易將注意力停留在具體行為或具體問題上。教師要善于將這種活動引向“數學化”的方向,引導學生從“好動”轉向“會想”。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分析這類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或數學思考。例如,學生在“小小商店”活動中遇到“找零”問題,感到困難,教師要引導他們把這些問題“理”成一些具體的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從中找到對策,掌握運用數學“找零”的技巧。
三、活動形式要多樣
數學實踐活動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下面幾種:
1.動手操作。
動手操作包括制作、試驗、實驗、測量等,具體有做一做、擺一擺、剪一剪、畫一畫、量一量等。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第六冊“奇妙的剪紙”,學生通過剪正方形、長方形紙片制作活動,不僅創作了剪紙作品,還從中加深了對“軸對稱”的理解和應用。前面提到的“怎樣滾得遠”,學生是通過實驗獲取結論的。還有“有趣的七巧板”、“稱一稱”、“畫出美麗的圖案”、“保護水資源”等,都有這樣的操作活動。教科書中的數學實踐課,大多數是這類的活動。
開展動手操作活動,是有一些要求的。第一。準備好材料和工具。第二,講清操作要領。第三,把個人獨立操作和小組合作操作結合起來。第四,教師要及時地進行方法上的指導。
2.場景觀察。
這類活動一般是向學生展示一幅生活場景圖,讓學生觀察后再開展有關的實踐活動。例如,“小小商店”的主題圖是“學生購買文具”。學生通過對主題圖的觀察、問題的思考后,開展了“小小商店”模擬購物活動。“豐收的果園”、“假日小隊”、“周末一天的安排”等都有這類活動。開展場景觀察活動。特別要注意讓學生在觀察場景中讀出數學信息,了解數學問題。如“周末一天的安排”出示的是“小華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表,學生要從表中了解“小華做家務用了多少時間。做作業用了多少時間”等信息,還要想到這天的安排有沒有問題,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3.調查訪問。
調查訪問即“小調查”,指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調查專題。主動獲得信息、分析信息并做出決策的學習活動”。教材中的很多數學實踐課,如“算出它們的普及率”、“住房的變化”都可以安排這樣的“小調查”活動。開展調查訪問活動,教師要協助學生做調查方案,弄清調查的項目和方法,還要強調調查中收集的數據要準確、可靠,并指導學生用數學的方法對數據進行整理。
4.做小課題。
做小課題,也是一種實踐活動。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教科書對“做小課題”做了這樣的安排,即“用標題提出一項任務,如了解我們自己、了解周圍的家庭、算出它們的普及率等,其實就是一項小課題”。由于“做小課題”是一種研究性學習活動,更具有開放性和拓展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做一些“校本”類的小課題。開展這類活動,要注意幾個問題:第一,要有明確的活動主題。第二,選擇的題材具有地方資源特色。第三,內容要有綜合性,要能包容非數學的東西。這類實踐活動價值很高,但由于它的操作要求高、活動時間長,目前在小學階段很少被教師采用。
四、活動安排要適當
1.根據教學需要,安排不同時段的實踐活動。
考慮到課程計劃的要求和課堂教學時間的規定性。數學實踐活動一般是在數學實踐課內進行。但不要受此約束,有的數學實踐活動,可以放在課前或課后進行。另外,還可以發掘一些課外的數學實踐活動專題。擴大“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應用范圍,拓展學生活動的空間。
2.根據教學內容,安排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
要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要求。選擇安排不同的活動形式。但同時要注意到,一些活動形式可以結合起來用。例如,做小課題,常常要用到調查、實驗和操作等。
3.根據學生的情況,安排不同種類的實踐活動。
就學生而言,數學實踐活動可分為個人的、小組的、班級的活動,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和他們的學習需要,來安排這些活動。要將這些活動聯系起來。在發揮各種活動基本功能時,更要發揮它們的整體作用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