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岱光
摘要:本文結合兩課教研室針對全院系學生關于“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這一模塊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分析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現狀,并結合現狀談如何在兩課教學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思想道德修養;研究與實踐
一、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積累,它不僅以程式化的經典文獻、制度等客體形式存在著,而且以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尚習俗等形式廣泛存在著。中華傳統文化將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應成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二、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現狀
為了讓大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精華,引導學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弘揚民族精神,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做理想遠大、道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北京培黎職業學院兩課教研室面向全院各系的同學,以“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大學生理想信念問題、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大學生人生觀、大學生道德修養、大學生職業道德、婚姻家庭觀、大學生法律意識”為模塊進行調查,請法律系的同學對調查問卷數據進行了分析。我們認為,當今社會急劇轉型、道德滑坡及各種不良思潮日漸洶涌,廣大青年特別是大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甚少,傳統文化根基的缺失,導致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現狀令人堪憂。調查數據顯示,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有價值的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深入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對于加強大學生道德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學生目前對此認識不足,表現為:低年級的學生比高年級的學生對傳統文化更感興趣。我們感到高年級的學生由于面臨畢業求職功利心更強,自我弱化了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80后、90后的學生受全球化的影響更深,而且有些學生錯誤認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在他們的頭腦中,淡忘了中華的傳統文化,反而受西方一些不良思潮的影響更深。因此,我們感到在全球化背景下更應注重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要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納入我國文化發展戰略和國民教育的全過程,應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提高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興趣。
三、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綜合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課程,學習該課程有助于當代大學生認識立志、樹德和做人的道理,選擇正確的成才之路;有助于當代大學生掌握豐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識,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養打下知識基礎;有助于當代大學生擺正“德”與“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備、全面發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P14)課程分緒論和八章,內容豐富,章章可以滲透傳統文化進行教學,且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如第一章“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可以結合“有志者,事竟成”的古訓,分析和論述志向和自強對一個人成就事業的作用。它既是對個人提出的,也是對國家和民族提出的一種道德規范;第二章 “繼承愛國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可以將“公忠體國”的傳統道德賦予新的解釋,即愛國精神。“公忠”要求是整體利益、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在必要時具有獻身精神;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的主題詞是儒家關于“善處貧與富、富則以義處之、貧則安貧樂道”的代名詞。應根據儒家有關論述,分析和論述上述精神境界對現代社會的人們追求人生價值,樹立崇高道德追求的現實意義;第六章“培育職業精神,樹立家庭美德”講授的是克己奉公、孝慈仁愛。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資源,我們要善于挖掘,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結合當今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心智特點,切準時代脈搏,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傳授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塑造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培養出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全面發展且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聶翔雁.傳統文化與大學生人格塑造.人文探索,2008(10).
[2] 周春曉,徐莎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與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2).
[3] 王莉萍,王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20(11).
[4] 石涓.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素質教育.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