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彥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260-01
摘要:刀現行基礎教材中的教學體系內容不夠全面,邏輯關系不夠密切,使教與學相對枯燥,如何改善這種尷尬可以嘗試從課件入手。構建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基礎”課;課件
同一的教材,不變的課型,在基礎課的教學中老師總面臨由于純文字帶來的枯燥,于是教者無奈,學者無聊,最終教學的效果總是少了點精神。但如果教者對“教什么”的定位,面臨學生實際學情采納“怎樣教”的不同取向,所取得的教學效果便會截然不同,我們要更多看到的是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切實有效的學習引導過程。讓學生在自我的思維中獲得真正的領悟。作為一線教師,更應該把握教材,崇尚個性,教得得法、實在,做足最基礎扎實的訓練。教者如果能嫻熟駕馭課堂,化繁為簡,巧妙運用課件優勢,輔助教學,激發學生潛在的求知欲,營造活色生香的課堂,實現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以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來創造教學的文體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科學地記憶知識,多媒體課件在這方面可以起到關鍵的作用。
1.創建情境,激發學趣。對基礎課而言,一堂課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開場白很重要,要有新穎性,要讓學生感覺到有樂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越貼近時,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這時教師往往可借用一些生活實例,以個性化的語言提出問題導入,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趁機引入相關課件。借由多媒體豐富的表現,靈動再現與課文相關的畫面,創建情境,瞬間就能把學生的眼球吸引住,用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討論,此時一石可激起千層浪,使課堂一下活躍起來。讓學生真正體味到教學和生活的聯系,感受到基礎課程的氣魄。當然,在選擇實例中必須要認識到學生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相關特點,要根據學生的心理水平,確定動態性的呈現方式。真正掌握他們熟悉和感興趣的中心,使課件做的不過于流俗也不過于深奧,才能夠有的放矢使他們的人生與基礎課的教學目的得到完美的統一。
2.呈現重點,學習課文。對基礎課而言,一個適宜的課件貫穿課堂教學環節,它既應包含簡潔有序的教學流程,又應再現課文的重點內容以達到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的目的,還應不至于浪費時間,盡可能避開非學科性的活動,把教學內容講“腫”,總而言之,它應該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催化劑。我們在課件中可以有目的的加入課本上的英雄人物的圖片,輔以相應的背景介紹,讓學生直觀,明確的感受到課本想要傳達的內涵。也可以有條件的插入相配合的動態影像資料,在清晰完整表達課文信息,呈現充分教學內容的情況下,將無限時空觀帶入課堂,給學生更大更廣的思維互動性,在資源共享中得到深刻的現實感。同時又能更好的捕捉能展現學生獨特思維和良好學習方法、有利于發展學生智能的信息。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不同,對蘊含創新意識的思維火花,教師要及時捕捉并加以“放大”,轉化成新的教學資源。這時可以要求教師在做好一個課堂“組織者”的角色下,近一步做一個“傾聽者”,擴大互動參與面,提高互動效益,有時機的補充一點時事新聞,結合熱點討論話題,抓住這樣的契機,趁熱打鐵:找出相關章節,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簡要見解。學生分組討論后,開展有效的小組競賽活動,新一輪的學習高潮再度掀起,這樣順水推舟導入課件,課件的演示縮短了空間距離,學生通過圖文對照,更感性地深入了解課文的重點與難點,進行有序的思考和進一步掌握解決問題的規律,使學生的思維能夠有序化和條理化,加深了對知識體系的掌握,輕松達到教學目的。
3.課件延伸,發展思維。對基礎課而言,一個精彩的課件,不僅要緊扣課本,而且要有目的有條件的補充一些課本中一帶面過,沒有細說,但在生活中又實實在在的存在的對學生有幫助,或是讓他們感覺到了困惑的知識點。教師要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動,隨時大膽地進行結構群的延伸。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結構群。結構化的知識便于聯想,具有遷移與被應用的活力,當結構中的某一部分被激活,其他部分也同時被激活,讓他們自覺地把自己置身于問題中,使自己的思維積極的活動起來,這樣思考問題才可以更全面,更能觸類旁通。只有真正讓他們一通百通,才能讓他們覺得基礎課不僅僅是說教,而是在生活中實際能夠發揮作用,真正能對他們生活起指導幫助作用的一門不可缺的學科。讓學生真正喜歡上這門課程。
結語
借助課件,在基礎課中對學生發展認識、發展思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教者而言,更深入的挖掘靈性與精彩,讓學生愛上基礎課程,真正通過學習這些基礎課程,認識到黨和國家開設基礎課程,確立“四有”新人發展方向的,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為根本任務的大學生、基礎教育的出發點,從中真正領悟到國家的需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崇尚精神,勤于思考,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是我們始終努力的奮斗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問題及對策思考[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