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光
【摘 要】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一個跨學科的專業,它涉及到經濟、管理、法學和社會學等多個方面。圍繞專業人才市場需求、專業特色、課程體系構建等,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進行研究和探索,創新專業培養機制。
【關鍵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人才培養 專業特色
一、專業背景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1998年教育部調整本科專業目錄后新設置的一個專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設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需要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來促進和維系。在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是黨在新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決定》中強調,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適應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就業方式多樣化,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基本建立。
其次,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呼喚社會保障教育。社會保障教育的發展,將推動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而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將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此步入一種良性循環。如何建立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以面對未來的挑戰,這些都預示著本行業發展道路的崎嶇與它所具有的極大的挑戰性,但同時也更預示著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們的光明前景。
二、人才需求分析
1.勞動保障人才的社會潛在需求量很大
社會保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它是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化解個人的社會風險、縮小貧富差距、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和解除在職職工養老、醫療的后顧之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原來由企業承擔的一些社會功能逐步走向了社會化。政府和各類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從事勞動保障工作。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目前除了負責招聘、培訓、績效、薪酬等管理工作外,還要負責勞動關系管理,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的法律文件,同時按照國家和地方的規定為所有在職員工繳納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費用,這些工作都需要勞動保障專業人才的完成。一些金融機構受托從事社保基金的投資運作和資金托管,由于社保基金特殊性,使它的投資原則和發式不同與一般的公共基金,要在安全性第一的條件下追求投資收益率,同時要保持社保基金的流動性,因而這些金融機構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也需要勞動保障人才的參與。目前我國從事專業化的勞動保障人才缺口很大。
2.勞動保障工作的專業性強勞動保障工作的專業性十分強,涉及到的知識包括勞動經濟、勞動關系、勞動保障法律、社會保險、人力資源管理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了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四個部分,其中,社會保險又包括了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五大險種,在具體些說,養老保險又分為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三個層次,醫療保險分為基本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和大病統籌保險等內容。而且城鄉實施了不同的醫療制度。此外,社保基金需要保值增值,這就需要將社保基金投入股票等金融市場進行投資運作,其復雜程度可見一斑,這些工作并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因而勞動保障的從業人員需要經過專門的系統學習和業務培訓才能勝任工作。
但是,我國目前勞動與社會保障人員隊伍的狀況卻不容樂觀:一是專業化的社會保障人才缺口很大,因此在需求和人才儲備方面都有很大的空間。二是勞動與社會保障人員隊伍素質參差不齊,與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長遠目標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
三、專業培養方向及特色
在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一門新興的專業,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加上目前社會各界對本專業認識不夠,在大學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的今天,如何定位,如何打造自己的專業特色,以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社會保障專業人才,成為每個開設社會保障專業的高校所面臨的問題。我們對開設社會保障專業的學校通過實地調研和網上查詢,了解到各高校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主要有以下幾個專業方向:勞動經濟方向、勞動關系方向、勞動保障方向、社會保險方向等,并形成了各院校自己的辦學特色。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畢業生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的辦學特色。因此,打造專業特色顯得尤為重要,確定自身的專業培養特色,走專業特色培養之路,而不是大眾化的培養模式。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特色的確立應考慮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目標市場的需求特點,即用人單位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人才應具有哪些知識和能力;了解市場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專業人才。二方面是本校的專業發展歷程,相關專業支撐,自身的優勢所在。要充分利用學院的優勢學科,和辦學經驗,應依托學校的整體優勢,建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特色。三是是其它高校同專業的辦學特點,優勢所在,學生的主要服務市場;專業市場定位最終表現為專業特色,通過確立專業特色與專業差異,建立自己的專業優勢,以此更好地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提高學生就業率。
四、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特色課程體系設置的原則
1.知識、能力與素質統一的原則在勞動與社會保障特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知識、能力、素質三者之間的關系不是平衡的關系,掌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是基礎,只有掌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基礎知識,才能培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各種基本能力,才能提高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整體素質。因此,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特色課程體系的設置要體現層次性、結構性和系統性,立足于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上,使專業特色建立在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基礎之上。
2.學以致用原則夯實基礎、精通專業、強化特色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培養目標,也是課程體系設置的關鍵。整個特色專業課程的設置也應該圍繞這個目標展開,堅持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核心,以專業知識教育為主線,以特色專業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因而專業課程的設置既要強調基礎知識教育,也要重視專業知識理論的傳授,更要突出專業特色課程的技能培養。
3.專業相融合的原則所謂專業融合就是指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應該融合吸收其他專業知識,擴充學生的專業知識,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由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社會適應性不強,特別是在我國公務員制度改革的今天,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生能夠進入政府相關部門的比例很小,絕大部分畢業生將在企事業單位,因而要求課程設置要適應這種社會需求,吸收相關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擴大學生就業面。
(作者單位:遼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