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林
【摘 要】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合理的運用多媒體輔以教學,使孩子置身于音、形完美結合,動、靜協調的情景之中,使科學課變得有聲有色、寓教于樂、直觀形象、化靜為動,能讓學生們身臨其境地展開思維,潛移默化地獲取科學知識,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多媒體 情境教學 培養能力
在過去的10年中,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多媒體技術與教育的結合同樣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活力,給教育帶來了生機。
多媒體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為課程設計和教育評估開創新的天地。現代教育技術為我們教學提供了文字、圖畫、靜態影像、平面動畫、立體動畫、音效等多種媒體教學資源,可以滿足人們同時接受視覺與聽覺的全方位交互式感官信息。教師運用多媒體電腦創設音、形完美結合,動靜協調結合的情景,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身臨其境地展開思維,順其自然地引入正題,讓學生在科學教學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新知識。
一、多媒體讓科學課有聲有色
多媒體課件能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引導他們興趣盎然地進行觀察、實驗和思考。
例如:在學習《動物的生活》當播放出的一陣陣清脆的蛙鳴聲,大屏幕上出現一群活蹦亂跳的青蛙時,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這節課的“主角”青蛙的身上。往日課堂上的拘謹、沉悶氣氛被打破,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溢于言表。這樣有聲有色的新課導入,為活躍課堂氣氛、營造互動的課堂氛圍奠定了基礎。讓學生在寬松、和諧、自然的學習環境中暢想暢談,在學中感悟,學中探究。
再如,在教學《奇妙的聲音王國》一課時,錄制很多奇妙的聲音,讓學生去模擬聲音,并錄下來,再在班級交流,看看誰模擬的最像。當孩子們聽到自己的聲音時都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咦,不像我聲音了”、“哈,這是誰的聲音啊”……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肯定是學生喜歡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二、多媒體讓科學課寓教于樂
采用多媒體教學,不僅迎合小學生認知心理,而且解決了以往學科教學中的不足,在以建立科學概念或揭示自然規律為主要教學目標的科學教學中,為使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達爾文曾說過:“科學就是積累事實,以便從中發現規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內容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有些實驗在課堂上是無法展現給學生觀察的。
例如:《食物鏈》一課教學中,動植物之間的食物聯系無法在課堂上通過實物觀察,單一的講授會讓學生覺得有點亂,也很難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于是,我們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網絡課件打破這種“僵局”,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在屏幕上反映這樣一個畫面:一片金黃的稻田,一只可惡的蝗蟲正在吞噬著綠油油的禾苗,一只青蛙眼看將把它作為一頓美餐,不遠處卻有一條蛇吐著紅舌,青蛙已經落入它的視野,很快就會成為它的囊中物了。突然,一只巨鷹從天而降,蛇就這樣葬身鷹腹了。通過這一片段的播放,引導學生思考水稻、青蛙、蛇、鷹的關系可謂是水到渠成了。
三、多媒體讓科學課直觀形象
教學內容通過剪輯影像合理組合,高清晰的電腦畫面便于學生觀察,而大屏幕則提供了寬敞的視覺空間,學生有觀看電影一般的身臨其境的感覺。
例如:教學《火山與地震》一課時我先演示多媒體課件,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的聲像動畫效果,向學生展示了“火山、地震”形成的過程,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的話來描述火山、地震發生時的情形,說說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這時學生就會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探究和交流,自然而然地得出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這樣借助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演示,讓整天與動畫片為伴的孩子們在快樂享受中獲取抽象的知識。
四、多媒體讓科學課化靜為動
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化動為靜,將聲、光、色、形融為一體,生動地再現自然生活中的某些情景,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事物,加深理解。
例如:在教學《昆蟲》一課,要求學生掌握昆蟲的概念,并能從眾多的生物中判斷出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昆蟲,這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很難,而在教學時運用多媒體教學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點。如:將學生熟悉的螞蟻通過多媒體將頭、胸、腹三部分開,學生就很容易看出螞蟻的身體分為三部分,再引導學生看它的頭部有什么?(觸角),胸部有什么?(三對足),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也使學生從表象上獲得感知,對昆蟲也形成了具體的概念。為了增強感知還可以再展示幾組昆蟲的圖片,使學生能準確地識別昆蟲類。這樣采用多媒體教學,不僅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且還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到了知識。
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多媒體作為一種教學媒體被廣泛應用于科學課堂,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在多媒體教學中享受教與學的樂趣,把最優化的教學獻給我們的孩子。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周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