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敏昕
摘要:目的:分析26例討嬰幼兒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的臨床診治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6例嬰幼兒PSVT的臨床資料。結果:PSVT發作時可出現精神萎靡、拒乳、面色蒼白、呼吸喘促等癥狀。無并發癥患兒予普羅帕酮、三磷酸腺苷(ATt)、胺碘酮靜脈推注,可復律;并心功能不全者予地高辛或聯合應用多巴胺、硝普鈉,改善心功能后再推注抗心律失常藥,可安全復律。結論:嬰幼兒PSVT癥狀隱匿,易并心功能不全;改善心功能后應用抗心律失常藥治療,可使患兒轉危為安。
關鍵詞:室上性心動過速;陣發性;治療;嬰幼兒
中圖分類號:R541.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5-0029-01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Superventricular tachycardia)是小兒最常見的異位快速心律失常,是指異位激動在希氏束以上的心動過速。本病是對藥物反應良好的兒科急癥之一,若不及時治療易致心力衰竭。我院收治此類患兒26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來源于我院收治的PSVT患兒26例,其中新生兒2例,7周~1個月3例,1個月~6個月11例,6個月~1歲8例,1歲以上2例;男性患兒16例,女性患兒10例;合并心功能不全者6例。
1.2診斷方法結合患兒的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進行診斷。小兒常突然煩躁不安、面色青灰、皮膚濕冷、呼吸增快、脈搏細弱常伴有干咳,有時嘔吐;年長兒還可自訴心悸、心前區不適、頭暈等。發作時心率突然增快在160~300次/min之間,1次發作可持續數秒至數日;發作停止時心率突然減慢,恢復正常。此外,聽診時第一心音強廖完全一致,發作時心率較固定而規則等為本病的特征;x線檢查取決于原先有無心臟器質性病變和心力衰竭,透視下可見心臟搏動減弱;心電圖檢查P波形態異常,往往較正常時小,常與前一心動的T波重疊,以致無法辨認,QRS波形態同竇性,發作持續時間較久者,可有暫時性ST段及T波改變,部分患兒在發作間歇期可有預激綜合征表現。有時需與竇性心動過速及室性心動過速相鑒別。本組PSVT發作時出現精神萎靡、拒乳、面色蒼白、呼吸喘促等臨床癥狀,平均心率為260次/min。
1.3治療方法
無并發癥患兒予普羅帕酮、三磷酸腺苷(ATP)、胺碘酮靜脈推注;并心功能不全者予地高辛或聯合應用多巴胺、硝普鈉,改善心功能后再推注抗心律失常藥。
1.4療效標準
治愈:復律(恢復竇性心律),癥狀、體征消失;好轉:心衰和心源性休克被控制,但心律未恢復竇性;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心律未恢復竇性或癥狀、體征繼續加重直至死亡。
2結果
在本組資料中,PSVT發作時可出現精神萎糜、拒乳、面色蒼白、呼吸喘促,平均心率260次/min,6例并心功能不全。無并發癥患兒予普羅帕酮、三磷酸腺苷(ATP)、胺碘酮靜脈推注,轉復竇性心律;并心功能不全的患兒予地高辛或聯合應用多巴胺、硝普鈉,改善心功能后再推注抗心律失常藥,完全復律。本組26例患兒治愈率為100%。
3討論
3.1病因
PSVT可發生在先天性心臟病、預激綜合征、心肌炎、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癥等疾病的基礎上。但多數患兒無器質性心臟疾患,感染為常見誘因,也可因疲勞、精神緊張、過度換氣、心臟手術、心導管檢查等誘發。
3.2臨床表現
小兒常突然表現為煩躁不安、面色青灰、皮膚濕冷、呼吸增快、脈搏細弱,常伴有干咳、嘔吐;年長兒還可自訴心悸、心前區不適、頭暈等。發作時心率突然增快在160~300次/min之間,本組中平均心率260次/min,一次發作可持續數秒至數日;發作停止時心率突然減慢,恢復正常。
3.3輔助檢查
x線檢查,透視下見心臟搏動減弱。心電圖檢查P波形態異常,往往較正常時小,常與前一心動的T波重疊,以致無法辨認,QRS波形態同竇性,發作持續時間較久者,可有暫時性ST段及T波改變,部分患兒在發作間歇期可有預激綜合征表現。
3.4治療
PSVT的治療機理:興奮迷走神經終止發作,對無器質性心臟病、無明顯心衰者可先刺激咽部,以壓舌板或手指刺激患兒咽部使之產生惡心、嘔吐,并使患兒深吸氣后屏氣,如無效時可試用壓迫頸動脈竇法、潛水反射法。以上方法無效或當即有效但很快復發時,可考慮下列藥物治療:無并發癥患兒首選靜脈注射普羅帕酮,靜脈注射普羅帕酮對不同年齡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療效佳,另外可用三磷酸腺苷(ATP)、胺碘酮靜脈推注,也有報道稱胺碘酮于寬QRS型心動過速的復律療效高于普羅帕酮,對不易判斷寬QRS型心動過速類型可首選胺碘酮復律;并心功能不全的患兒予地高辛或聯合應用多巴胺、硝普鈉,改善心功能后再推注抗心律失常藥。
筆者認為,嬰幼兒PSVT癥狀隱匿,發作時心率快且易并心功能不全,但此病對藥物反應良好,在心功能正常或改善后應用抗心律失常藥治療,可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
責任編輯姜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