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政府主導和人民銀行推動下,濟寧市開展了A級中小信用企業培植工作,對傳統“自產自銷”的商業銀行內部信用資源進行整合與再挖掘。這一做法以關系型融資為基礎,把單純的“信用評定”變為主動的“信用培植”,有效提升了中小企業信用評定效率,緩解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具有較好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信用資源;整合;中小企業
Abstract:Leading by the government and driven by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Jining starts the credit cultivation of A credit-clas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which is the integration and re-excavation of traditional credit resources. This work changes “credit rating”into active“credit cultivation”,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SMEs’credit rating,easing the problems of financing and having goo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credit resource,re-integration,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中圖分類號:F832.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09)06-0040-04
一、引言
中小企業作為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主體,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由于中小企業信用缺失和信息不對稱,融資難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掣肘,如何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瓶頸已是世界性難題。而當前我國以銀行內部信用評級為主的信用評定模式,造成信用資源的割裂,降低了中小企業信用評定效率,提高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加劇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濟寧市由人民銀行發起、政府主導的“A級中小信用企業培植”模式,利用人民銀行自身信用管理方面的比較優勢,對商業銀行內部評級資源進行再挖掘和重新整合,是以關系型融資為基礎的,促進銀企之間相互了解、相互開放、有效銜接的一種方式,提升了中小企業信用水平,實現了銀企交易成本的節約、風險水平的降低,顯著提高了中小企業信貸市場的效率。
二、中小企業信用評定中存在的問題
(一)銀行內部信用評級
作為加強信用風險管理的主要措施,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近年來逐步建立起內部信用評級系統,并通過評級確定的信用等級來對企業進行授信。然而我國銀行業的信用評定還處于粗放式管理水平,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銀行內部信用評定“自產自銷”的模式,造成銀行之間信用資源的割裂,企業信用資源成為各銀行的“私人物品”, 難免出現對同一中小企業重復評級的現象,增加了企業與銀行的交易成本,導致資源的浪費和供求銜接不順暢。二是銀行內部評級指標體系差別大,導致各銀行之間評級結果差異大,使得企業在各銀行之間有著不同的“身份”,削弱評定效率。三是信用評級工作龐雜繁重,單個銀行難以真實反映企業的資信狀況。各銀行受人力、物力、專業知識等方面的限制,以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為主要信息來源,對中小企業,由于缺少專業化的評估和溝通,無法掌握企業的全面信用狀況,依然不能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四是商業銀行之間存在著競相提高企業評級、壓低資金價格等惡性競爭的局面,而且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信貸交易是以“一對一”談判的方式進行的,即便發生違約或者出現風險,信用等級降低,也不會對貸款企業產生有效的約束力。
(二)外部信用評級
從信用評級的另外一條途徑——外部評級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我國外部評級普及率相對較低,而且與國外知名的評級機構相比,國內外部評級業務發展緩慢,中小企業信息生產不足。二是由于企業自我保護意識和普遍存在的披露虛假信息等失信行為,使得外部評級機構對企業真實信息的采集成本過高或者說根本采集不到企業的真實數據,生產企業信用產品的邊際成本過高且可靠性低,導致商業銀行對信用評級機構不夠信任, 對外部信用評級產品的客觀性、公正性和科學性心存疑慮。三是我國部分信用評級機構開展業務時間短、專業的分析評估人員匱乏, 致使信用評級報告質量不高、參考價值不大。四是部分借款企業在商業銀行已經實行了內部評級的情況下再進行外部評級會人為地增加費用開支,增加企業的負擔,而且外部評級并不能直接決定企業的融資條件,因此企業對外部評級存在著一定的抵觸情緒。
綜上分析,銀行內部信用評級和外部評級存在的諸方面問題,阻礙了我國中小企業信用評定工作的開展,加大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提高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濟寧市開展的A級中小企業評定和培植工作,正是彌補了傳統商業銀行內部評級的缺陷,充分利用內外部信用評級資源,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促進了銀企雙贏。
三、A級中小信用企業培植在濟寧的實踐
濟寧市屬于典型的資源型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中小企業占比高。2008年6月末,濟寧市共有中小型企業2821家,占全部企業的99.1%。中小型企業普遍經營管理、會計核算不規范,土地、產權抵押擔保不足,信用等級不高,達不到銀行信貸準入條件。并且同一家企業在不同銀行存在著較大的信用級別差異,提高了企業的融資難度;同時,銀行也面臨著重復收集同一家企業信用信息的局面,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銀行的經營成本。中小企業信用建設水平低、信用提升速度慢,制約了濟寧市中小企業的順利成長。如何打破中小企業貸款難的“瓶頸”,成為政府、中小企業及金融機構面臨的一道難題。
(一)A級中小信用企業培植工作的做法
為了提升中小企業信用程度,提高銀行信用評定效率,減少信用資源的浪費和重復征集,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2006年7月,在政府主導和人民銀行推動下,濟寧市開展了A級中小信用企業培植工作。
1. 人民銀行制定評審辦法,組織引導商業銀行進行評定。首先,人民銀行出臺A級中小信用企業培植工作方案,細化培植措施。在綜合參照各商業銀行的內部信用評級標準和全面協商的基礎上,制定了各商業銀行認可的《濟寧市中小信用企業評審辦法》,明確了A級中小信用企業的評定標準,包括6大項26細項操作指標在內的量化考核指標體系。運用該指標體系進行評價,得分在50分以上者可列為培植對象;得分超過75分則評定為A級信用企業。最后,人民銀行將評定信息納入企業征信系統,實現評定結果的共享。
2. 銀行是培植工作的主體。銀行在統一的評定機制下,選擇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作為培植對象,以企業自愿對接為原則,企業和銀行之間可以“一對一”,也可以“一對多”,和多家銀行對接,由多家銀行共同培植。在培植過程中,銀行通過各行互通的金融notes系統,進行培植對象信用資源的交流共享,避免信息的重復征集。另外,引導金融機構與評級機構間進一步加強業務合作,特別是針對有A級信用培植意向的企業,金融機構鼓勵其主動參與評級,通過內外部評級相結合,全面真實掌握企業的發展狀況,充分整合利用已有信用資源。
3. 政府主導培植工作。政府出臺指導意見,引導培植工作開展,推動人民銀行與稅務、工商行政管理、質監、海關等部門簽署信息共享協議,在第一時間獲取非銀行信息,納入征信系統,供金融機構評定共享。同時把A級中小信用企業培植工作納入金融生態環境綜合考核和對各金融機構的年度考核,每年度對A級中小信用企業培植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從而為培植工作創造良好的組織和制度環境。
(二)A級中小信用企業培植工作的特點
1. 標準化的培植過程。銀行利用量化的考核指標體系篩選出“符合標準”的培植對象,根據統一制定的培植工作方案,落實培植措施,就像把不同的企業放在“標準化”的模版里,按照A級中小信用企業培植標準,進行批量生產,整個培植過程規范、統一,最終加工出標準化的產品——A級中小信用企業。
2. 銀行為培植企業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銀行采取客戶經理負責制,堅持定期走訪企業,按照培植指導與授信相結合的方式,及時、全面了解分析企業的生產經營及財務狀況,向企業有關人員宣傳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識,提出增強企業發展能力和增進企業誠信意識的合理化建議。對出現信用缺失行為的企業,實施培植退出;對信用下滑的企業,加大經營狀況監測力度,并進行警示勸告。
3. 人民銀行協調各方利益。人民銀行解決培植工作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和問題,維護各金融機構的培植工作秩序,協調各金融機構之間的相關利益。每年向社會發布培植成功的A級信用企業名單,并在企業信用信息系統上公布培植成果。
4. 利益相關,易于銀企雙方接受。各銀行每個年度以上年度A級信用企業數量的30%確定當年新培植信用企業個數,銀行與企業間建立起長期客戶關系,在獲得穩定客戶群的同時還可共享其他銀行的培植資源,相比于以往的銀行內部信用評級,并沒有增加銀行的業務負擔。另外,政府的考核激勵機制也調動了銀行培植工作的積極性。
(三)A級中小信用企業培植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對于企業而言,信用培植過程與其經營管理過程相同步、相協調,沒有增加企業的成本,企業借助培植銀行實現了自身信用的提升,降低了融資成本,并且培植成功的A級中小信用企業可以獲得相應的優惠政策。因此,主動申請參加A級中小信用企業評級的企業數量快速增加。A級中小信用企業培植工作開展兩年多來,累計培植成功A級信用企業715家,完成培植計劃任務的150.21%。2008年,各銀行對培植成功的A級信用企業累計提供資金支持207.26億元,當年新增44.35億元,其中貸款143.08億元,當年新增36.40億元;簽發承兌匯票37.14億元,當年新增5.89億元;簽發信用證26.09億元,當年新增2.66億元。信用培植工作的帶動作用日益明顯,中小企業在生產經營、納稅、借貸等活動中的履約意識更趨濃厚,全市金融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143億元A級信用企業存量貸款無一筆不良。2008年全市金融機構不良貸款較上年下降22.24億元,占比下降6.17個百分點。
四、A級中小信用企業培植的效應分析
(一)優化整合信用資源,提升信用評定效率
銀行內部信用資源是指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能夠反映信貸需求主體信用狀況或信用等級的資格、資質、經營、履約以及其他社會活動情況等的信息。由于信用資源的稀缺性,傳統的商業銀行內部信用評定是“各自為戰”、“自產自銷”,使得有限的中小企業信用資源分散在不同銀行之間,不能共享。同時,各銀行得到的企業信用信息也是相對零散的,價值有限,導致資源的浪費。A級中小信用企業評定制度正是對銀行內部信用資源整合的一種途徑,通過政府和人民銀行構建的評定機制和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了四個方面的整合:一是整合各銀行的內部信用評級標準和評級體系,制定了各方認可的統一的《濟寧市中小信用企業評審辦法》;二是篩選培植對象時,整合備選企業信用信息;三是培植過程中共享企業信息,整合銀行培植資源;四是實現了培植結果的共享,整合成果。因此,A級中小信用企業評定制度是把銀行內部彼此割裂的信用資源打碎,進行識別與選擇、激活和有機融合,根據市場需求,重新優化配置,整合成統一的、共享的系統性資源,從而挖掘盡可能完備的企業信用信息,使信用資源的價值成倍提高,得到1+1>2的效果,降低了信息收集成本,制造了標準的“信用產品”,提升了信用評定效率。
(二)以關系型融資為基礎,深化信息挖掘
A級中小企業信用培植過程中,銀行不再單純地“守株待兔”收集企業的信息,而是依靠其擁有的專業優勢,在信貸支持的同時,提出增強企業發展能力和增進企業誠信意識的合理建議,主動培育企業的信用水平,把單純的“信用評定”變為主動的“信用培植”。同時,隨著銀行的信用培育,企業對銀行的“忠誠度”加深,傾向于主動向銀行反映真實信息,雙方的合作關系更加牢固,從而形成了實際上的關系型融資模式,深度挖掘了企業信用資源,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關系型融資為基礎的合作模式不僅可以收集企業易于量化和傳遞的硬信息,如財務報表等,還能夠得到難以量化和傳遞的軟信息,如企業經營者誠信水平和經營能力;二是銀行對客戶的經營活動有著很好的監督,方便對客戶信息進行搜集和分析,減少了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了甄別企業信息的成本。
(三)培植對象具有“同質性”,利于發揮規模效應
銀行經過調查摸底,篩選出有一定經濟規模、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經過A級中小信用企業評定指標體系評定,得分在50分以上者最終列為培植對象。由于這些企業在經營管理和信用狀況上的“同質性”,銀行可將不同類型的企業納入信用培植“生產基地”,在各銀行共享的工作平臺上,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培育,充分利用了各方的信息資源,節約了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隨著信用培植工作的展開,培植成功企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示范效應和帶動力增強,其他中小企業逐漸模仿,“生產基地”逐步擴張,進而形成中小企業信用培育的良性循環,企業信用培植的邊際成本越來越小,發揮出明顯的規模效應。
(四)“一對一” 發展為“一對多”,增強信用約束
在商業銀行內部信用評定過程中,銀行之間信用資源相對封閉,企業和銀行之間 “一對一”的局面,對企業信用約束不足,往往造成企業信用意識淡薄,道德風險較高。而A級中小企業信用評定由于培植資源和培植結果的共享,使得企業和銀行之間的關系發展為“一對多”,企業的資金來源不再局限于一家銀行,而是更加靈活。同時企業在多家銀行的共同監督和培育下,信用約束力大大增強,提升了企業的信用升級效率。
當然,目前A級中小企業信用培植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對信用資源共享沖突的制度設計。部分銀行仍舊把信用資源當作“私人物品”,消極參與A級中小企業信用培植,另外可能存在部分銀行對A級中小企業信用培植資源“不勞而獲”,在這些問題上只能依靠銀行與企業間的道德約束,缺乏制度設計上的約束。二是隨著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影響越來越大,勢必沖擊企業經營,威脅銀行信貸質量,影響中小企業信用提升。因此在當前形勢背景下,還需其他措施的配合。
五、結論
以銀企長期合作為基礎的“A級中小信用企業培植”模式,通過對傳統的商業銀行內部信用評級進行優化整合與再挖掘,把單純的“信用評定”變為“主動培植”,實現了銀企交易成本的節約、收益的增加、風險水平的降低,激勵了企業的信用增級,有效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和中小企業信用缺失問題,創新了中小企業信用評定機制,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下一步A級中小信用企業培植工作的發展方向是,在信用評定的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優化A級中小信用企業評定指標體系,使之得到更廣泛的接受和使用,進一步完善信用評定制度,激勵銀行信用資源的共享和利益協調,引入行業性預警指標,防范行業系統性風險。
信用企業培植工作初期,由于預期收益的不確定性,銀行往往缺乏主動性,人民銀行必須借助行政手段推動培植工作的順利開展,使之進入自我成長的良性循環。待市場發育成熟,政府要逐漸讓位于市場,讓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由商業化的專業信用評級機構來做。下一步信用企業培植工作將以市場化運作為發展方向,從而使得信用企業培植工作持續良性發展下去。因此,人民銀行必須在發展過渡過程中,做好銜接工作,進一步完善信用評定制度,優化A級中小信用企業評定指標體系,做好利益協調的制度設計工作,為市場化運作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王敏.推動信用企業標準化培植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N].金融時報,2009-3-16。
[2]王衛東,楊雪萍,李國斌.關于銀行內部及外部信用評級的思考[J].濟南金融,2006,(1)。
[3]周方召,周正.中小企業關系型融資的經濟分析:一個簡要的綜述[J].商業研究,2008,(9)。
(責任編輯耿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