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居民消費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因素可以歸結為三類:第一類是農民的收入水平;第二類是宏觀經濟發展和農業的發展、消費品的價格水平、消費環境等;第三類是農村居民勤儉節約的消費倫理及消費習慣,其中收入是最直接并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
(一)持久性收入偏低
消費是由持久收入所決定的,暫時的收入變動只有在能影響持久收入時才會影響消費。統計結果表明,農村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水平遠遠低于城鎮居民,而且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從2000年的2.12:1擴大到2008年的2.44:1。
(二)收入的不穩定
收入不穩定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過去收入的不穩定,這主要是由于農業的市場風險和氣候因素以及農業政策變化等引起的不確定性。二是近期收入的不穩定,由于農業的增長格局和鄉鎮企業的增長格局已發生了某種階段性變化,近幾年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明顯趨緩。三是預期收入的不穩定,由于過去和當前的收入是不穩定的,預期收入必然也是不穩定的,這進一步降低了農村居民的消費信心。
(三)農戶積累具有強制性
農戶積累比工薪階層的儲蓄有更大的強制性,因為它直接關系到農戶經營規模能否擴大以及能否提高收入水平。要保證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就必須不斷追加積累。因此農戶對其從事農業經營獲得的收入進行消費時往往更持謹慎態度。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在消費時也更容易受傳統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影響。
二、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可持續增長的建議
(一)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民消費信心
一是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擴大高檔次高質量暢銷農產品生產,推動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農產品優勢產業區;二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延伸農業產業鏈,大力發展農產品的精加工產業,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三是不斷推進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把農民從農業中轉移出來,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拓寬農民收入渠道。
(二)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及福利體系,穩定農村居民消費預期
推廣實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保障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權利;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解決農村人口“病有所醫”的問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解決農村“老有所養”的老齡化問題;完善農村社會福利制度,提供必要的物質幫助和生活保障;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的管理體制和經費投入機制,建立相應的救助標準和社會監督體系,積極探索教育基金、教育銀行等有效途徑,對廣大農戶子女教育形成有力的財源支持。
(三)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消費環境
一是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在教育、衛生、通訊、水電、交通等方面的投資力度,將城市供水、供電、道路建設、電信、廣播電視等服務延伸到農村。二是加強農村市場建設和完善消費品流通體系,逐步建立以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農村集貿市場為基礎,農村基層交易零售網點為補充的多渠道、開放式的農村市場流通體系。三是加大對農村消費市場的整治力度,保護農村消費者利益,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和風險。四是增加農村金融機構網點數量,積極開展農村消費信貸,改善服務方式,解決農村資金供求矛盾,鼓勵農戶貸款購買生活生產消費品。五是企業要研究掌握農戶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生產出適合農村市場需求的產品,適時調整產品結構,改善產品設計,按農戶消費習慣,設計各種消費品的款式和功能等,既要使農戶能夠接受,操作簡便易行,同時還要提高產品質量,建立和完善產品的售后服務。六是積極引導農戶轉變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引導農民擯棄封建迷信、鋪張浪費等不良消費習慣,為廣大農村營造一個“鄉風文明”的消費環境。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