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理財業務是我國商業銀行近幾年發展速度較快的業務之一。當前,受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經濟周期性調整的影響,國內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呈現出了與以往不同的特點:理財產品收益率逐步走低,產品期限逐步縮短,甚至產生了“零收益”等一些問題。本文對此作了剖析,并提出了加強市場研究、建立理財師約束機制等發展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經濟周期;商業銀行;個人理財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ersonal financial services of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fast. Affected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economic cycle adjustment currently,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are confronted with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in personal financial services. Personal financial services in China show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lower yield and the shorten period of the financial products.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had“zero income”and other difficult problems. This paper makes a profound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and then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s personal financial servic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market research, establishing a mechanism to restrict financial planning managers and so on.
Key Words:business cycle,commercial bank,personal finance
中圖分類號:F830.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2265(2009)06-0065-03
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進入了本輪經濟周期的下行區間。始于2003年底的國內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也伴隨著本輪經濟周期的調整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經濟下行期,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生了哪些變化以及面臨哪些新問題,是當前商業銀行和監管部門應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下行期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新特點
(一)理財產品收益率逐步走低
從近幾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走勢來看,受本輪經濟周期調整的影響,無論是本幣產品還是外幣產品,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呈現出一個快速上揚到大幅下挫的曲線(如圖1)。例如人民幣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在本輪經濟周期的上行期,一年期平均收益率從2004年的2.82%左右上升到2007年的6.60%左右,經濟下行時,一年期平均收益率下降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3.84%左右,顯示出經濟周期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強大影響力。
雖然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逐漸下滑,但其在市場上的強大吸引力并未減弱,發行數量逐年增加,由2004年國內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131支激增至2008年的6096支。銀行理財產品之所以受到市場的廣泛青睞,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銀行理財產品比同期限的儲蓄產品收益率高。從圖1可以看到,從發行初至2009年一季度,一年期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遠高于同期限銀行儲蓄存款的收益率,二者之間的剪刀差很大。另外,雖然在下行周期人民幣一年期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大幅收窄,但仍然高于起初一年期產品的平均收益率,說明了國內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設計能力正逐步提高。
(二)理財產品期限以短期為主
理財產品的期限無論對于銀行設計人員還是對于投資者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在經濟下行期特別是伴隨著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利率風險、匯率風險、信用風險等充斥市場,使暴露在這些風險之下的理財產品時刻面臨市場波動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投資于短期理財產品、“現金為王”成為市場的首選。從國內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來看,2004年短期理財產品的比重為17.89%,2009年1季度則高達74.19%,顯示出在經濟下行期,短期理財產品的占比越來越高。
(三)固定收益率類理財產品成為市場主流
在國內,商業銀行一般通過信托模式,把募集的理財資金以信托合同的方式投資于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信貸市場等,投資標的相對豐富。在2003-2007年經濟上行階段,理財資金集中于資本市場和信貸市場以及大宗商品市場,比如“打新股”理財產品,信貸受讓計劃理財產品以及與大宗商品走勢掛鉤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是經濟上行階段的主流產品。但自2008年下半年經濟進入下行期后,特別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趨于保守。風險較大的結構類產品數量大幅下降,與資本市場聯系緊密的打新股類產品也隨著2008年股票市場波動的加大而逐漸減少。而風險相對較小的債券票據等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增幅較大,基本上成為2008-2009年理財市場的主流。 這說明在經濟下行周期中,市場更加關注風險相對較小的債券、票據資產,不僅可以獲得穩定的收益,而且可以保持較高的流動性。
二、當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面臨的新問題
受經濟下行周期和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金融市場進入市場風險、產品風險高發期,急劇的市場變化導致國內銀行發行的投資于境內外的股票及衍生產品的理財產品價值大幅縮水,出現了多家銀行多只理財產品“零收益”、“負收益”等“收益門”事件。這些事件的揭露使得銀行理財業務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暴露出了銀行理財業務需面臨的一些新問題。
(一)結構性理財產品自主開發能力不足
目前國內銀行發售的結構性產品大多屬于“引進型”產品,我國商業銀行對金融衍生產品的定價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相對較弱,與國際大銀行相比仍有明顯的差距。由于國內商業銀行對金融衍生產品定價能力不足,國內商業銀行還不能成為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的做市商,對于基本的衍生產品的交易都要同國際大銀行進行對沖交易,主要以中間人的方式參與衍生產品交易,造成了在規避風險的同時,將產品收益的絕大部分轉讓給國際大銀行。據調查,現在不少中資銀行所推出的外幣結構性存款產品是委托外資銀行或投資銀行代為設計的,或者是從基金公司買來包裝后賣給國內投資者。這種情況的持續將會使中資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受到損害,導致中資銀行限于對業務底端的客戶資源進行競爭。
(二)客戶風險評估較為困難
從客戶的角度來說,大部分客戶的金融投資知識有限,對產品風險的識別、評估能力不足,過于注重產品收益水平且普遍抱有過高的收益期望,投資風險承擔能力不足,往往將銀行理財產品作為儲蓄的替代產品,“買者自負”的心理準備不足。另一方面,從銀行的角度來說,銀行現有資源還難以做到理財產品的個性化定做,加上銀行客戶經理知識水平有限,以及客戶資產狀況、收入來源信息不足,銀行對客戶投資風險評估及產品適用范圍評測存在較大困難,進而影響理財業務的穩健發展。
(三)經濟、市場分析研究力量薄弱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投資業務,從目前發展狀況來看,投資的范圍無外乎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信貸市場以及大宗商品市場等,而這些市場中的基礎資產表現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因此,如何提高理財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商業銀行對經濟周期的判斷、對市場走勢的把握,這需要做大量的經濟研究和市場分析工作。但從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理財團隊的組織架構上來看,多數商業銀行還沒有建立起專門為理財服務的市場分析研究隊伍,即使建立了研究隊伍,由于激勵和考核機制不到位,往往形同虛設。
(四)理財產品缺乏客觀評價標準
目前國內尚無統一權威的標準來衡量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綜合競爭力,這主要是由個人理財產品本身結構的復雜性和多樣化所決定的。在對個人理財產品進行分析時,大多將己有的金融產品與之作比較。比如準貨幣市場基金類的理財產品,在評價產品時只是將之與貨幣市場基金作比較分析,所得出的結論自然也與比較對象的屬性關聯程度較為密切,要么是業績上的比較,要么是產品結構上的比較,最終很少有能得出反映理財產品獨立綜合競爭屬性的結論。此外,由于多數理財產品最初發展的形式與基金類似,因此還有借鑒基金績效的評判標準來評判理財產品的。雖然這些方法對于衡量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綜合實力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個人理財產品的獨特特征測定則顯得不足。
三、發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建議
(一)加強市場分析研究工作,增強理財業務的前瞻性和主動性
多年來,國內商業銀行在理財業務發展上,往往追求規模、數量等,而對市場分析研究工作重視不夠。多數商業銀行在理財業務組織架構上,基本上沒有建立起市場分析研究團隊,導致理財產品在面對市場變化時不能夠及時調整,理財產品風險加劇。如2008年理財市場上出現的“收益門”事件就是一個教訓。由于市場分析不到位,導致多家商業銀行的多只理財產品“零收益”或“負收益”,這一方面給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也導致出現問題的商業銀行聲譽受損。因此,在全球金融市場瞬息萬變的今天,商業銀行應重視理財業務的市場分析研究工作,了解國內外經濟的發展趨勢,把握金融市場的變化脈搏,在理財產品開發設計上更具有前瞻性和主動性。
(二)培育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第三方評測市場
雖然信息不對稱在任何行業都存在,但是在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方面表現得更加嚴重,它使得委托人獲取信息的成本高昂甚至不能獲得信息,同時也使得委托人通過合約約束銀行即代理人的成本變得高昂。理財產品合約存在不透明性,容易使得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違約成本較低。
面對這種情況,監管部門應要求商業銀行建立理財業務信息披露制度,逐步按照制度化、規范化要求,真實、準確公開披露有關理財產品信息。同時,積極引入商業銀行理財第三方評測機構,加強市場專業化監督,提高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違約成本和聲譽破壞成本,提高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三)建立起理財規劃師的約束機制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最終要通過一線理財規劃師銷售出去,而當前國內商業銀行理財規劃師面臨著考核任務的壓力以及知識水平的限制,往往在銷售過程中對客戶存在著誤導行為,易產生理財產品的不當銷售和錯誤銷售。因此,建立起理財規劃師的約束機制,有利于限制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不當銷售行為。這種約束機制可以通過提高理財師的貨幣收益,增加其放棄該項工作的機會成本,以及建立理財規劃師市場、引入聲譽機制、增加其聲譽收益等措施,來強化對理財規劃師的監督。
(四)加強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
對于目前國內市場而言,理財產品客戶的主體仍是普通儲戶,其風險識別能力和承受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產品設計還應注重低風險和簡結構。同時,客戶經理在產品銷售過程中,應及時、有效地向客戶披露相關信息,避免營銷時過分渲染最高預期收益率而對產品說明書中的風險提示輕描淡寫甚至略過不提,避免導致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只知其利、不知其弊的結果。
商業銀行需要切實按照銀監會強調的風險揭示、客戶評估及信息披露等要求,對不同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做出明確的劃分和標識,此外,在銷售過程中配備專業人員對客戶的財務狀況、風險偏好、損失承受能力以及投資預期等進行審慎的識別與評估,輔助客戶選擇與其風險收益特性相匹配的理財產品,防止由于錯誤銷售損害客戶利益。
參考文獻:
[1]張興勝、錢金葉.人民幣理財產品熱銷的冷思考[J].中國城市金融,2005,(3):4-7。
[2]張月飛、孫璐.對商業銀行開拓發展個人理財業務的思考[J].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4):130-133。
(特約編輯 王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