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瑤,曾 穎
(1.武漢工程大學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北 武漢 430205;2.武漢工程大學 電氣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高教視野中的生命教育探析
喻 瑤,曾 穎
(1.武漢工程大學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北 武漢 430205;2.武漢工程大學 電氣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目前高校中存在種種不尊重生命的現象,反映出當前大學生生命意識的淡薄和高校生命教育的缺乏。因此,高教視野中生命教育體系的構建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建立目標、內容、保證、監督體系,這些對于促進大學生健康、全面、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教;生命教育;探析
在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綱要中提出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高地和通向社會的橋梁,更應全面重視育人為本,注重人性關懷,以生命為出發點,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發展,提升生命的意義。
生命教育理念的發展和完善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產物。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這一概念,并在美國加州創建“阿南達村”,開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探討關注人的生長發育,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的理念。1979年,在澳大利亞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致力于“藥物濫用、暴力與艾滋病”的防治。該中心現已發展成為一個國際性機構。1989年日本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敬畏”等觀念來定位生命教育的目標,不只是針對毒品、暴力和艾滋病,還包括青少年的自殺、污辱、殺人、破壞自然環境等日益嚴重的現象,提出生命教育不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還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不僅要尊重人的生命,而且要尊重異類的生命,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1996年前后,我國臺灣地區校園一再發生暴力與自殺案件,引起臺灣當局教育部門極大的關注和高度的重視,并開始在學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2006年8月,我國第一個生命教育研究機構——天津市永安生命教育與殯葬文化研究所[1]成立。北京大學在論壇上發布了 《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年度立項報告》。2008年11月,全國首個生命教育實訓基地在成都落成。生命教育已經成為一項具有重要意義和勢在必行的全新教育活動逐步在國內推廣。
著名教育學家賈馥茗女士在《教育的本質: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一書中提出人道教育要旨[2],認為真正的教育,其責任必須以引導學習者成人為務,以發展人性,培養人格,改善人生為目的。這與意大利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提出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這一觀點相一致。即都指出教育應該引導人的心靈,引導人關愛生命,引導人去求知,這樣才符合生命的全程發展。
大學教育開展的任何工作也應當以廣大學生認識、培養、完善以及實現其生命價值,陶冶健全的人格為核心,而不應狹義的認為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人培養成社會發展的工具,只注重科學理性而忽視生命關懷。只有這樣,大學才不會喪失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大學教育應該既是一種引導人以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培養高尚道德情操,豐富精神生命的教育,又是授人以生存的手段和技能,使人把握物質世界的教育。即人的生命完整性要求高教生命教育要涵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向生命自我,使受教育者的現在和未來能夠良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二是超出受教育者自然存在的直接需求,進行生命意義的建構與價值的提升;三是進行生命的升華,積極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當今人類社會面臨著生存環境惡化、精神層面空虛、局部戰爭不斷,工作和學習壓力增大,使得人們對自己的生命產生不滿與失望,容易產生過激行為。近十年,經濟、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大學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來自學業、情感、就業、社會等各方面的巨大壓力和挑戰也使大學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有研究表明自殺死亡在我國大學生的死因中位居前列。遭遇一些挫折和打擊,一部分大學生就選擇結束生命這一極端的方式作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這些陸續發生的自傷和自殺事件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
(一)重視物質的存在與發展,忽視精神的追求與感悟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經濟迅猛騰飛,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豐富和拓展了人們生活的空間和領域,但這也加重了人的物化過程,即人們在追逐物質財富、技術力量、科學知識的同時心理和精神層面相對空虛和匱乏,也越來越迷失了生命自身。在這樣的現實中高等教育也被工業化和技術化了。
(二)重視各部分的功能訓練,忽視生命的完整與和諧
為了有效地培養大工業生產所需要的標準化知識人才,把受教育者投入到教育的工業流程中,一切按照計劃好的程序和目標進行過程控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指出[3]:“為了訓練的目的,一個人的理智認識方面已經被分割得支離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遺忘,就是被忽視……”為了科學研究和專門化的需要,以及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當前高校教育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淡化了對生命價值的干涉,學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審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都沒能被放置于一個合理的地位,教育謀求的是“何以為生”的本領,忽視了“為何而生”的思考,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珍視生命、保護生命、對生命尊重和負責的教育。當他們的情感、個性和心靈被忽略時,他們對生命的漠視也就產生了。結果一些大學生表現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生命情感發育不足,在精神上無所寄托,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產生懷疑,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茫和意義危機,無法領悟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處于和自然疏離、和社會疏離、和人自身疏離的困境焦慮中,因此自傷和傷他的事件就會發生。
(三)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缺失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是啟迪人的活動。教育的邏輯起點和終極目的都是生命,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關懷生命。但目前有些高校缺乏對學生生命關懷的教育氛圍,缺乏明晰的教育學生正確面對生命的策略,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矯治輕預防,過分側重于強調和使用技術手段,忽視了對人性的陶冶、高尚情操的培養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不能深入關懷學生的心靈世界。另一方面,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經費投入有限,因此高校更多關注的是如何用少的投入解決其凸顯的心理問題,消除其現存的癥狀。但這僅僅停留在對問題的暫時緩解與調整,并沒有徹底解決問題。因為很多表層的心理問題,如恐怖、焦慮、敵對、抑郁等都可以追根溯源到深層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以及對生命的理性思考上。如果不從根源入手,就難以保證其徹底治愈,其癥狀呈現出反復出現或進一步發展的態勢,最終導致危及生命的惡性事件發生。其實很多心理問題的出現就是對生命的拷問,也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拓展到生命教育的層面上,才能真正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提升生命的意義與境界。
高校生命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國高校的生命教育才剛剛起步,對大學生中存在的生命教育危機認識還很不足,需要全社會、教育主管部門、高校學生工作部門、高校教師和學生之間共同行動,采取綜合措施,構建預防體系。
(一)構建生命教育的目標體系
我國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應從生命本體尊嚴和生命實踐價值這兩個方面來定位,通過教育引導大學生思考生與死的生命課題,以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內容為理念,教會大學生去面對生命中的失落與痛苦,確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熱愛自身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維護自然的生命,創造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摒棄生命“異化”現象,努力促進個人身心的和諧發展,個人與他人的和諧發展、個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構建生命教育的內容體系
在生命教育的內容上要從生命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意義三方面,通過認知、實踐、情意三個層次全方位展開。人的生命價值首先在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續本身。脫離開生命的本體存在和延續的過程來實現生命價值,無疑是荒謬的。維持生命存在時每個人最自然最不可剝奪的權利。對他人的尊重和對他人價值的承認,首先是對他人生命存在的尊重與承認。要引導大學生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生命價值,任何傷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為,都是對人的價值和生命的褻瀆與踐踏。通過開展生命教育活動,使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體驗生命的尊嚴;通過各種途徑開展成功教育與抗挫折教育,培養學生旺盛的生命力、堅強的意志力,以及樂觀向上的人生觀;通過生命知識學習、生命安全體驗和生存拓展訓練,使大學生了解來自于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掌握簡單易行的防范與自救辦法,以規避危險與傷害;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問題、青春期困惑、危機干預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尤其是對個別有自殺意向的學生要進行專門的心理危機緊急干預活動,構筑和完善心理危機的三級預防系統。
(三)構建生命教育的保證體系
生命教育需要多方的合力支持,政府機構要指導成立專職或掛靠的生命教育機構,為實施生命教育提供組織保障;新聞媒體和網絡要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科學積極的生命觀;社區中要開展積極的教育活動,將生命教育與保護環境、關愛健康融為一體,營造良好的人文社區環境;在家庭中,要營造關愛、歡樂、寬松、民主的氛圍,給孩子幸福的生命體驗。在高校中,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是高校實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途徑。對學生直接開展有關生命知識的教育,可以借鑒臺灣各大學的做法,向大一、大二年級的學生開設合稱為“全人教育”[4]的基礎課程,這些課程囊括《生命教育概論》、《生命發展與關懷》、《自然科學與信仰》、《人生哲學》等必修課程,以及倫理、生死教育、自我成長、人際互動和服務實踐等領域的選修課程。除借鑒以上做法之外,各大高校也可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除開設一定量的生命教育課程之外,輔助形式多樣的團體輔導訓練、戶外拓展等活動,在實踐中滲透生命知識教育,理解生命的意義、尊重生命的存在、欣賞生命的美好、體驗生命的挫折、理解正視死亡,使大學生獲得系統的生命知識,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死亡觀。
(四)構建生命教育的監督體系
生命教育是一項涉及學校、家庭、社區和全社會各方面的系統工程,需要積極探索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強生命教育的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在實施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層層負責,加強和培養師資隊伍建設,構筑監督機制,指導和監督各高校實施生命教育的實效,并進行定期的檢查和評比,注重發展、預防與干預相結合,以預防和發展性教育為主。規范和監督對已經發生的大學生危機事件或問題進行科學的處理;注重自助、互助與援助結合,形成互動互補效應,為提升大學生的生命質量營造良好的氛圍,加強高校與家庭、社會相結合,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總之,高教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堅持不懈,共同努力。只要生命存在,生命教育就不可或缺。我們要敬畏生命,為提高生命的質量而努力奮斗。大學生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如何使大學生敬畏生命,珍視生命,發揮生命存在的積極價值是每一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需要認真思考的重要人生課題。
(注:本文系武漢工程大學2011年教育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108)
[1]王佳利,等.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理性審視與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8).
[2]索文斌.生命教育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應用與思考[J].江蘇高教,2010,(4).
[3]文景.高教視野中的生命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2).
[4]李高峰.國內生命教育研究述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