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維剛 童文俊
摘要:本文結合當前我國反洗錢工作實際,分析了不法分子利用現行現金管理、賬戶管理制度中存在的薄弱環節進行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風險,剖析了洗錢風險產生的制度性源頭,提出了完善現金管理、賬戶管理的政策建議。
主題詞:現金 賬戶 洗錢
一、當前我國現金管理與賬戶管理中的洗錢風險分析
(一)對公對私賬戶之間的大額款項劃轉凸現洗錢風險
自2007年7月開始,各銀行開始執行《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改進個人支付結算服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的規定,單位結算賬戶轉個人結算賬戶僅需提供轉賬用途即可,交易的真實性由客戶自行負責。執行《通知》后,《人民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中的現金領用條款要求已變相廢止,對單筆超過5萬元人民幣、付款單位只需在付款用途欄或備注欄注明事由即可,不再需要另行出具付款依據,使企業向個人劃款所受的約束大大減少。
在此背景下,公轉私大額資金劃轉的頻率和金額呈現較大幅度增長。對某銀行2007年1—4月與2008年1—4月兩個對應時間段的公轉私業務數據(收付雙方賬戶均在該行)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2007年1—4月公轉私業務48筆,金額1,066萬元;2008年1—4月公轉私業務189筆,金額11,625萬元;同期相比筆數增幅近3倍,金額增幅近10倍。
放開單位賬戶資金轉個人賬戶后,商業銀行不再審核資金用途的合理性,不再需要客戶提供相關依據,實際上是失去了對賬戶管理和現金監管最好的第一道防線,不利于從源頭上控制洗錢風險。
(二)個人結算賬戶反洗錢監管難度大
當前由于個人結算賬戶開戶管理不嚴,人均擁有的個人結算賬戶數較多,個人結算賬戶反洗錢監管存在較大難度。結算管理辦法對個人銀行結算賬戶的開戶數量沒有限制,個人只需按規定提供相關的證明資料便可開戶,再加上個人銀行結算賬戶開立簡單、使用方便、銀行監管相對寬松,一些人便在多家銀行或在一家銀行的多個機構開立多個賬戶。
盡管反洗錢系統可按客戶號來進行監測,但若要對交易明細進行分析,仍需在業務系統中逐個賬戶進行查詢。若洗錢者在多個賬戶之間進行交叉或循環轉賬,使資金的流轉線路復雜化,干擾銀行的跟蹤監測,勢必增加銀行反洗錢分析的難度。大量案例表明,洗錢等違法犯罪分子往往利用個人多頭開戶,并將某一賬戶集中使用一段時間后,即不再使用,轉而再開立新賬戶進行非法洗錢交易活動,從而規避銀行柜面人員的警覺與監管部門的監測。
(三)網上銀行等非面對面業務存在較大的洗錢風險
目前,網上銀行等非面對面交易比其他方式的資金劃轉存在更大的洗錢風險。由于是非面對面交易,在觀察客戶,了解客戶,發現可疑行為方面相對困難得多,監控難度也更高。大量的傳統柜面業務,如同城或異地的卡卡轉賬,個人定、活期儲蓄品種的轉換、基金買賣、銀證轉賬等業務現均可通過非面對面的電子自助服務實現,這類網上銀行的3A式服務相比柜面業務,銀行不易及時察覺客戶是否存在可疑交易行為。
(四)大額現金存取蘊涵洗錢風險
主要表現:一是一些改制企業利用多頭開戶支取大額現金,逃避銀行監督管理;二是部分私營企業及個體經營業者為了交易方便,避免結算風險,大部分采取現金結算方式,從開戶銀行以“人工費”、“差旅費”、“工資”等名義套取現金,從事現金交易活動;三是大量的商品銷售收入存入個人儲蓄賬戶,持銀行卡或存折到異地或本地大額支現情況較為普遍。從理論上來看,套取現金的風險點一方面是套取出來的現金有一部分可能用于法律法規,財務制度所禁止的用途,包括洗錢;另一方面是將資金退出金融系統,切斷銀行對資金流向的監測。
(五)對公客戶利用個人結算賬戶進行資金收付現象普遍
個人結算賬戶作為單位結算賬戶使用的現象在實際工作中屢見不鮮,個人賬戶相比較單位賬戶其最大的特點在于:一是可以長期存在,而單位賬戶的使用限于經營年限;二是現金存入、領用不受任何限制;三是可以在開戶行的全國網點辦理業務,使用范圍比單位賬戶更為廣泛,因而個人結算賬戶更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從事洗錢活動。隨著儲蓄現金收支逐年擴大,不法分子已開始利用個人結算賬戶進行頻繁資金劃轉,并通過不同地區的眾多個人結算賬戶實施洗錢活動。
(六)銀行批量代發業務洗錢風險值得關注
銀行批量代發業務長期使用銀行內部賬戶進行資金劃轉,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種種利益驅動下,部分銀行“銀行代發賬戶”演變成為跨單位、跨行資金劃轉的“銀行結算賬戶”,并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銀行代發賬戶”被用于跨單位之間的資金結算,另一方面“銀行代發賬戶”由于不是銀行結算賬戶,企業通過“銀行代發賬戶”可以實現的資金轉移活動不反映在企業的會計賬簿上,最終達到隱蔽資金性質、資金來源和去向的目的,致使銀行批量代發業務成為某些非法資金轉移的通道,凸現較大洗錢風險。如一些保險公司通過自己控制的第三方企業與銀行簽訂委托代發協議書,將大量資金轉入該企業的“銀行代發賬戶”中,通過批量代發將資金轉入保險公司實際控制的若干個人結算賬戶中,最終將資金匯集取現或轉入投保人指定的賬戶。
二、產生上述洗錢風險的原因分析
(一)現金管理法規存在缺陷,與反洗錢的要求有著明顯差距
目前作為現金管理基本法律依據的《現金管理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是國務院1988年制定的行政法規。隨著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建立,《暫行條例》明顯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一是部份規定已不符合實際情況,最突出的如關于現金管理對象、現金基本賬戶、開戶單位庫存限額、現金結算起點等規定,對市場行為缺乏約束力,目前企業超范圍使用現金、隱瞞真實用途套取現金行為較為普遍;二是條例賦予開戶銀行一定的行政管理職能,與當前銀行作為企業性質的經營目標不相關,商業銀行履行起來實際成效不大,開戶銀行的現金管理職能弱化;三是處罰措施不完善,開戶銀行作為國家現金管理的主要對象,條例中對其違規行為沒有相應的規定,增加現金管理工作難度。此外,自1997年起,人民銀行陸續出臺了一些規定和辦法,其側重點是大額現金管理,建立和完善開戶銀行大額現金管理、審批、登記、備案制度和可疑現金交易報告制度,對有效防范犯罪分子利用現金管理漏洞進行洗錢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這些規定和辦法層次較低,且不夠系統,特別是針對開戶銀行違規行為法律責任不明確,臨柜人員遵守現金管理制度的約束性不強,法律責任缺乏,已無法約束某些違反現金管理的行為,與反洗錢所要求的大額和可疑交易報告存在較大的差距。
(二)銀行結算賬戶管理存在較多漏洞,不利于打擊洗錢犯罪
首先,對超量賬戶難控制。除單位基本存款賬戶有“唯一”規定外,一般存款賬戶、專用存款賬戶在開立的數量上沒有規定,只要能提供應提交的“相關證明材料”,即可在開戶行開立銀行結算賬戶,并且提供“零收費”服務。而開戶行為了擴大市場份額,則是不惜代價拉戶、爭戶、搶戶,生怕資源流失,在這種情況下,洗錢者要想在任何一家開戶行開立一個或多個銀行結算賬戶便能輕易得手。其次,個人結算賬戶數量更難控制,只要有一張居民身份證(包括軍官證、護照、戶口簿等等)即可在開戶行開立個人結算賬戶或儲蓄賬戶,而賬戶資料真假則難確認。此外,銀行結算賬戶管理系統尚有缺陷,賬戶管理流于形式,開戶銀行對單位銀行結算賬戶進行年檢往往走過場。
(三)網上支付業務缺乏反洗錢監控
客戶申請網上支付業務時,審查不嚴,要求過低,有的未如實填寫客戶信息,有的未提供相應的證明文件,有的沒有法人授權申請網上銀行業務的書面證明材料,為不法分子申請開立網上銀行業務進行網上支付提供了機會。銀行卡等網上支付工具不規范使用,存在濫用情況,如個人卡頻繁用于收支經營性款項、單位卡資金來源于其他單位賬戶或現金存入等。網上支付可能成為客戶套現非法轉移資金的便捷工具,由于辦理網上支付業務無須接受銀行的柜面審查,客戶完全可以通過虛構交易背景非法轉移資金。此外,網上支付業務普遍缺乏有效的反洗錢內控制度,對于如何防范不法分子利用網上支付洗錢的手段幾乎沒有,甚至因數據集中原因銀行基層網點查詢不到客戶這部分交易記錄。
(四)“銀行代發賬戶”游離于反洗錢資金監測體系之外
目前,銀行普遍忽視批量代發業務渠道存在的洗錢風險。一些銀行過于依賴批量代發渠道拓展銀行卡等個人零售業務。個別銀行客戶經理為實現大量開立銀行卡的目的,甚至不惜幫助保險公司偽造企業員工名冊和代發名單。同時,銀行未針對批量代發業務“委托客戶”執行反洗錢客戶身份識別措施,反洗錢資金監測體系未能有效涵蓋“銀行代發賬戶”。“銀行代發賬戶”的雙重屬性和脫離反洗錢監管范圍的特點致使其極易成為非法資金融通的渠道,從而蘊涵巨大的洗錢風險。
三、完善賬戶及現金管理的政策建議
賬戶管理、現金管理是反洗錢的基礎內容,同時也是反洗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盡快修訂相關管理辦法,采取切實措施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困難與問題,有利于從源頭上全面防范洗錢風險點。
(一)完善賬戶管理。堅持“了解你的客戶”原則,嚴格賬戶開戶審核,控制開戶數量。將人民銀行內部的征信系統、同城票據交換系統、大(小)額支付系統、現金管理系統與賬戶系統對接,充分運用豐富的賬戶信息,為及時查詢、監測可疑資金交易服務;加強賬戶管理,嚴肅查處賬戶管理中的違規行為,確保賬戶管理在反洗錢工作中發揮作用。
(二)加強現金管理。借鑒發達國家的現金管理經驗,將防范洗錢風險作為現金管理的重要目標之一。出臺新的現金管理條例,完善反洗錢的法律依據。開征現金交易稅。對單位賬戶領用大額現金需有明確的合理用途,并提供相關依據。對于個人賬戶大額現金領用與轉賬應加強監管和控制,實行現金存取并重的管理方式拓寬反洗錢監測渠道。
(三)加強網上支付等非面對面業務反洗錢監管。明確客戶使用電子銀行的義務,加強對電子銀行實際交易者的了解。對于大額轉賬業務應視同柜面交易辦理,單日累計超過一定金額的,需在網上向銀行提交申請,由銀行審批后方可辦理網上轉賬。在了解客戶的基礎上,根據審慎性原則,針對不同客戶類別在交易金額方面設置合理的警戒線,并進行持續的資金監測。
(四)加強對銀行批量代發業務的規范管理。嚴格規范“銀行代發賬戶”的使用范圍。對銀行批量代發業務在功能演變過程中潛在的洗錢風險應予重視。加強對批量代發業務客戶身份識別措施。加強對通過批量代發業務開立的賬戶出現大額、頻繁和異常資金交易的情況的分析。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